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虹:尋求精神的家園——我看石勁松的水墨畫

魯虹:尋求精神的家園——我看石勁松的水墨畫

導語:「隱匿的自我」石勁松作品展將於2017年9月23日開展,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之一、著名批評家、策展人、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先生在《尋求精神的家園——我看石勁松的水墨畫》一文中評價道:「在都市化與商業化的過程中,石勁松一直是將心中的山水當成了人類的精神家園來處理,於是,他的作品也與當下發生了關係:正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接下來,他將『心中之象』變成了『手中之象』。在這裡,『心中之象』乃是『以情化景』與『以觀念化景』的產物,『手中之象』則是以筆墨處理「心中意象」的產物。」今以此文,預見展覽。

藝術家石勁松

尋求精神的家園——我看石勁松的水墨畫

文/魯虹

在今年5月26日舉行的「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揭牌儀式」上,我於北京見到了譚國斌館長。閑談一番話後,他告訴我,他準備於9月給湖南青年藝術家石勁松辦個展,並希望我寫點文字。在我的記憶中,作為資深收藏家的譚國斌先生曾經說過,他絕不會給50歲以下的藝術家辦個展。此次破例而為足見他對石勁松作品的喜愛。由於我十分認可譚國斌館長獨到的眼光,於是,過不久我便在武漢合美術館見到了專程從長沙趕過來的石勁松與他帶來的一系列作品。

《風景系列》50×50cm 水墨設色宣紙 2007

按照傳統分類法,石勁松的大部分作品應該劃在山水畫之中。但熟悉中國山水畫歷史的人無疑會發現:他的作品並非像中國各地畫院中的一些山水畫家那樣,主要是由傳統山水畫的圖式系統演變出來,而是根據他遊覽瀟湘的印象轉換出來。坦率地說,僅僅從畫面的圖式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作品更受西方風景畫的構圖處理方式影響——雖然他也有少數作品轉換了傳統山水畫的圖式。我知道,他這種做法難免會受到傳統主義者的非難,因為這些人所理解的繼承傳統不過是對傳統的簡單複製而已。其實,只要考察一下中華傳統的形成過程並不難發現,很多我們現在認為是傳統的東西並不是從中華文化單一的框架中發展而來,反倒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才形成的。比如說,歷史上受佛教文化影響下的敦煌繪畫就是外來文化——具體說是印度佛教壁畫影響的結果;再比如,由徐悲鴻先生創立的寫實水墨就是在西方寫實繪畫的影響下才形成的。進一步放眼看去,在音樂上也是同樣的,像我們所知道的樂器二胡、楊琴等等都是由西域傳來的,經過很多年的改造、融合後,現在竟成了民族樂器。類似情況在改革開放之後再次出現了,即在西方文化的強大影響下,很多藝術家都很注重向西方現代藝術學習,並希望以此去超越傳統,進而與當下文化產生聯接的關係,這一點無可厚非。資料顯示,石勁松在創作中對西方現代藝術同樣進行過學習借鑒。僅管他還是在使用中國傳統的水墨媒材,可他在畫面的構成上、色彩的處理上、藝術的觀念上都從西方現代藝術中轉換了不少東西,這也使他的作品與傳統山水畫有了一定的距離。但是,由於他並沒有簡單抄襲西方現代藝術,所以其作品跟完全西方化的現代藝術絕不是一樣的。我認為,他的創作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方面結合中國水墨畫的自身特點不斷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若干元素,另一方面又將其很好地將它們融匯到自己的作品中,這就像我們的祖先曾經借鑒印度佛教壁畫,並轉換成敦煌壁畫一樣,很不容易!

《瀟湘》局部 水墨設色皮紙 2017

我注意到,石勁松的創作模式並不是在遊覽風景的現場畫一些速寫、寫生,或者拍一些照片,然後再轉換成草圖與作品。事實上,他在遊覽風景現場時,更多靠觀察、靠記憶、靠聯想,這個過程深愛傳統「游觀論」的影響,與西方的「定點觀察法」與相關表現法明顯不同。其作畫過程就像當年顧愷之畫嘉陵江、漸江畫黃山、潘天壽畫雁盪山一樣。若用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話來說,他首先是將「眼中之象」變成了「心中之象」,而其中又包含著特定的觀念。按我的理解,在都市化與商業化的進程中,他一直是將心中的山水當成了人類的精神家園來處理,於是,他的作品也與當下發生了關係;正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接下來,他將「心中之象」變成了「手中之象」。在這裡,「心中之象」乃是「以情化景」與「以觀念化景」的產物,「手中之象」則是以筆墨處理「心中意象」的產物。

《昔山系列》之一 125X50cm 水墨設色宣紙 2014

在藝術的表現上,我感到石勁松特別注重對水的運用,這既突出了水墨淋離的特殊韻味,也與煙雨瀟湘的感覺十分符合,更與他想表達的純凈境界有關聯。據他所說,他喜歡追求米芾、石濤與黃賓虹的畫面感覺,所以總是會從中尋求借鑒。毫無疑問,他的目的顯然是很好的達到了。為了達到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他使用的墨汁不僅是由夫人用手磨研出來,而且常常要將磨出的墨汁放一段時間再行磨研,因為這樣可使其中具有不少沉澱物;此外,他還請人專門用兼毫做了一種與排筆相似的特殊毛筆,結果亦使他畫中的筆趣、墨韻與造型都別有意味。

《紳士》 96x96cm 水墨設色宣紙 2015

不知大家感覺如何,我認為在他的畫面中,受西方構成方法影響同樣很深,難得的是,他將其與水墨表現的手法整合得極其自然。很難想像,在沒有吸納西方有關點線面構成法的情況下,他能夠畫出現有作品。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把西方光線法引用得也非常好。不過,他畫中的光並不是純自然的光,而是一種作為突出視覺中心和畫眼的方法來運用的。至於在色彩的處理上,我發現他很注意突出冷暖的對比,這顯然為傳統水墨所忽視,故很有新意。總的來看,石勁松的水墨山水作品有兩種:一種是純水墨山水;另一種是青綠水墨山水。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他的青綠水墨山水。與傳統的青綠水墨山水不同,他的這些作品一是畫在生宣紙上;二是借用了很多敦煌繪畫的手法,包括對畫面構成的處理與對石綠、石青、赭石等石色的運用;三是強調在保持水墨效果的同時適當融入色彩的表現。但所有這些,恰恰構成了他的獨特藝術面貌,確實值得我們很好的關注和研究。在此還要說明一下,他所畫的一些反映青年生活的作品也很好,不但很有時代感,也與中國都市化進程密切相關,可惜目前在數量上還少了一點,手法尚可深入推敲。希望他今後能在這一方面也開拓出新的藝術之路來!

《彼時》 68X136cm 水墨設色皮紙 2015

如上所述,畫家石勁松近些年來一直把山水作為藝術表現的母題,但與傳統文人畫家強調隱逸的思想絕對不同,他常常是在借山水抒發一種對人類精神家園的嚮往。在大自然越來越與人們相隔離的情況下,在喧囂忙碌的無情吞噬下,在「物慾橫流」的商業背景下,他的的作品就像一付付鎮靜劑,可以幫助我們靜觀體悟,直探本心。取得某種精神上的平衡。

《拖刀計》 49X20cm 水墨設色紙本 2016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對精神家園的嚮往是人類靈魂的內在要求。這就是我十分喜愛石勁松山水畫的原因。

2017年6月28日於武漢東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巨人藝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帶你認識藏密宗教藝術——唐卡
源浩臻品鑒賞第68期——晚唐至五代時期的卧兔紋包金瑪瑙盤
中國鼻煙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下)
全世界只剩下百餘件哥窯磁器,不看別後悔!
教你最簡單分辨真假紫羅蘭

TAG:華夏巨人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