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松:柔與強,心不動與妄動

如松:柔與強,心不動與妄動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萬物都有開始,這個開始是根本——母。既然知道了根本(母),也就知道了萬物的本身——子,既然知道了萬物的本身,正確的做法就是反回去守著萬物的根本——母,這樣終身就不會迷失。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洞察細微,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對於道德經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一節就是最典型。只要查查各位名家的解釋,就會明了其差異是天地之別。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去讀道德經,造化不同、修為不同,所得也不同。就像我們一起深入到寶藏之中,最終能獲得多少,要看個人的修行,與別人無關。

老子在此再次使用母與子的關係,母是萬物的源,也就是「道」,而萬物是子。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道是本源,萬物是表現形式。從人來說,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慾望?是因為我們心中想的是物,追逐的是物,被眼花繚亂、色彩繽紛的世界擾動的內心波動不已,終身也無法「治癒」。老子說,既然知道了萬物,就要返過身來,堅守萬物的本源,摒棄慾念,守護內心。

從外在來說,與無形的道相比,萬物是強壯的,但是,能守住柔弱的才叫做強壯,柔弱是強壯之源——道是本源。老子在第四十三章里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在「水德」的章節中也說到了同樣的道理,水能克天下所有的至堅。

看到這一章,讓人想到王陽明的名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將哲學在自己的一生中演繹到了極致,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里的空想,而是像電腦或手機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用,隨時都用得上,而且效果是立竿見影。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陽明較勁的對手們不管多強大,最後都敗給他;用到軍事上,則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威力。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在江西平叛的時候對自己的部下伍文定所說的一句話。當時,寧王的心在不斷地「妄動」,作為反叛者,既要保護自己的根據地,也就是現在的南昌一帶的地盤;又要儘快地攻下南京,因為自己名不正言不順,一旦朝廷的大軍聚集,他的反叛計劃就無法實現;還要根據一些密報,考慮自己的處境、調整自己的行動,等等,他的心在不斷地「妄動」。

然而,王陽明的「心」不動,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意念」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寧王的缺陷也就會暴露在王陽明的眼中。結果,王陽明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做到「隨機而動」。面對寧王的妄動,王陽明甚至還可以調動其行為。寧王也清楚,一旦離開自己的老巢,最擔心被優勢兵力圍攻,結果王陽明用番薯私刻公章、偽造了一些傳單,號稱有16萬大軍正在向南昌(當時叫洪都)聚集,貼在了洪都的大街小巷,害的寧王在洪都呆了十多天,「等待」這些朝廷大軍的到來。可朝廷的大軍「久候不至」,王陽明卻聚集了足以和寧王一戰的七八萬人馬。

一個「心」不動,一個「心」不斷妄動,最終只能是處處被動,不挨揍才怪。

王陽明為什麼可以做到「我心不動」?根源在於他沒有慾念、或徹底地管住了自己的慾念,既不為陞官也不為發財,只為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而寧王不同,他叛亂的目的是要當皇帝(慾望),所以,他的心不能不動。

在此,也就可以看到王陽明一生最強大之處在哪裡,那就是臨終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心光明」。因為自己的「心」光明,沒有「為自己」的慾念,所以,可以做到「不動」,面對對手的隨時「妄動」,對形勢的判斷就可以做到瞭然於胸,王哲學家自然可以百戰百勝。這讓王陽明的一生中,時刻都處於「主」的地位,用「無形」對「有形」,結果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無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請王哲學家再次出山,孰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立即投降認輸,因為和這位哲學家實在玩不起。

王哲學家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與平和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如水。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當然,真君子就代表高貴。

其實人生也是一樣的,有些人一生坦途,事業蒸蒸日上,而更多的人是碌碌無為。我不知道別人,就我自己的體會來說,一生很多的時間都是浪費的,為什麼會浪費?我們每個人都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人生匆匆幾十年,也沒有多少浪費的本錢。根源還是在於自己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念頭無數,慾望無數,最終不斷「妄動」和「盲動」,時間也就過去了。

上述道理,我們很多人都懂的,誰都希望一生有所成就。但我們都需要吃飯穿衣,特別在當今的社會更是如此,生活壓力在肩,要做到壓制慾念、堅守本源,確實太難,這是客觀現實。從主觀來說,因為人們有太多奢侈之心,慾望也就永無止境。所以,那些成大事之人,無一不是簡樸之人。因為告別了奢侈,基本需求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滿足,也就可以做到堅守本源、壓制慾念,最終,成就自己的事業。

很多人認為王陽明是典型的官二代(尚書大人的兒子當然是官二代),不愁吃不愁喝,當然可以「我心光明」。其實,拜朱元璋老人家所賜,明朝官員的待遇是非常低的,日子很清苦,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王陽明父子都不是什麼貪官,以尚書大人的待遇,或許吃穿不愁,但難說是富人。事實上,王陽明的父、祖、曾祖幾代,也經歷了生活非常困苦的時期。何況,王陽明在去貴州龍場的途中不斷受到追殺,不僅衣食有憂,人頭都是朝不保夕。所以,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憂心之事,只是程度有差別,關鍵是不改心中的志向,不被奢侈之心所左右,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控制慾望當然很難,大多數人註定做不到「我心不動」,所以,還是當俗人吧,將哲學家的崗位、建功立業的機會讓給王哲學家這類人。

自己的心境,永遠是自己一生的寫照,老子和王陽明的哲學思維都是一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松平台 的精彩文章:

TAG:如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