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肅成縣懸崖上的古寺,藏著一面唐代題壁墨跡

甘肅成縣懸崖上的古寺,藏著一面唐代題壁墨跡

題壁,是指題寫在山崖、洞窟、粉壁、門障等建築實體或自然壁面上的書跡,多依附於庭院館驛或亭台古剎等建築實體,常因牆塌壁毀而蕩然無存。因此一般都認為「題壁最多能保留一二百年」、「唐以前題壁書法的原跡早已毀滅」。然而,甘肅隴南成縣至今裸露著一處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的《李叔政題壁》墨跡,歷經1200年滄桑而神采依舊。從《李叔政題壁》可以看到唐代元和間「葺國學以振儒風」時,中唐的豪放渾厚與初唐的清新婉麗相融合的綜合型書風。

甘肅成縣大雲寺正面景

題壁,是指題寫在山崖、洞窟、粉壁、門障等建築實體或自然壁面上的書跡(包括墨書、朱書、粉書等色書)。題壁在中國古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在印刷、造紙等傳媒手段尚不完備的情況下,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社會傳播的功能。其突出的展觀效果和獨特藝術魅力,成為漢魏至唐宋代以來書法表現的常見形式,而廣泛流行著。

題壁多依附於庭院館驛或亭台古剎等建築實體,常因牆塌壁毀而蕩然無存。四川大學侯開嘉教授甚至斷言:「題壁最多能保留一、二百年」,「唐以前題壁書法的原跡早已毀滅」。「不可能希望那一天從地上挖掘出來重現昔日的風采」。然而,甘肅隴南成縣至今裸露著一處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的《李叔政題壁》墨跡。歷經一千二百年滄桑,而神采依舊,這無疑是一個奇蹟!

位於甘肅隴南成縣城東南約4公里的鳳凰山大雲寺的《李叔政題壁》

《李叔政題壁》墨跡位於甘肅隴南成縣城東南約4公里的鳳凰山大雲寺。大雲寺,原名鳳凰寺,俗稱「睡佛寺」。寺廟所在處為長條形天然石龕,廣可容千人,其梵宮橫空,掩映茂林,上下懸崖壁立,東西有曲徑通達。題壁書位於大殿東側,粘附在天然岩崖上的泥質石灰粉壁之上。距地面約3.5米。粉壁左下殘缺,左低右高,與地面約成30度角傾斜。現存粉壁橫78厘米,縱50厘米,墨跡20行,行2-15字不等,可識文字約216字。行楷書,字徑1.5-4厘米。茲錄文如下:

元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敕授成州刺史、開府兼侍御史李叔政/到任。其本州殘破已經數載,谷麥/不收,又汛水惟沫,管百姓飢,蝗/便袝襠。九年,一境春夏大豐,倉稟/盈溢,以其年八月八日設清齋以/答前願,兼聖像壞者,而報餝/其寺自攙搶之後,道路荒穢,藉典,/綿密廢束久矣,遂?功斫創通行/其月七日,送供到此寺宿住,兩夜晴天,忽/雲霧斗暗。遂真心稽告,瞬息之間,雲/行霧卷,當時晴明,其應如答其解也。有/一蛇出,長十八尺,錦綺文成,從/盤下,有此必龍像,而/道場之人悉皆見也。時元和……/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記之/節度……開倚……/檢校……

題壁雖有殘蝕,但大意粗略可讀:元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李叔政出任成州刺史。時逢成州水災、蝗害,「數載谷麥不收」,百姓饑荒。次年,州境五穀豐登,「倉稟盈溢」。於是,元和九年八月八日在大雲寺設清齋、作道場,「以答前願」,並修復「聖像」,開通荒穢已久的道路。文中還敘說一件奇事,即設清齋之前一天,有送供品者夜宿大雲寺,本是「兩夜晴天」,忽然「雲霧斗暗」,出一丈八尺巨蛇,「錦綺文成」,是為神龍現身之像。於是寫下上述題壁,以告示來者。

晚唐國運衰危,藩鎮割據,朋黨互爭。文學藝術風格也隨之衰颯,詩歌向細緻精美處尋求新的境界,書法審美趣味開始向初唐回歸,出現了將中唐的豪放渾厚與初唐的清新婉麗相融合的綜合型書風。楷書尤顯突出,行草也沒能擺脫影響,其書風轉變正是在元和間「葺國學以振儒風」之時,從《李叔政題壁》已可以看出端倪。觀《題壁》書法,其書體由楷而行,時帶草意,洋洋洒洒,率性而為。通篇布白自然有序,大小參差,渾然一體。運筆中、側鋒交替,使轉、盤帶自如,收放有度;點畫遒美,線條優雅,節奏鮮明,真可謂筆隨意轉,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細察之,其取法在二王及禇、顏諸家,又自成面目。特別是「而、答、本、遂」等字的幾處重見,在作者筆下,或行或楷,或欹或正,變化自然,又各盡其妙。反覆品讀,如見筆者立架懸肘,面壁揮灑的身姿。

《李叔政題壁》與禇、顏諸家比較

那麼,《題壁》的書寫者是誰呢?在《題壁》末有「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記之」字樣。對照《題壁》第二行有「敕授成州刺史、開府兼侍御史李叔政」,可知「捉使上(柱國)」下必是「李叔政」無疑。《題壁》行文敘述也符合刺史李叔政的語氣。另外,《題壁》第二行末「李叔政」三字,與題壁通篇風格略有差異,其中「叔政」二字緊結,且靠攏,更像是「簽名」,這是書寫慣性造成的。由此推斷,此《題壁》的書寫者就是成州刺史李叔政。

李叔政,正史無載,由題壁悉知,李叔政於元和八年(813)六月十五日出任成州刺史,其官階至「開府儀同三司」,並「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一職,之所以用高官兼任,這大概與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

成州,其地險固,襟帶秦隴,自古為西北戰略要塞。唐肅宗以來,成州多次受吐蕃侵擾,同谷(成縣)為唐蕃邊境之一。《新唐書》載:「肅宗寶應元年,西原蠻叛,吐蕃寇秦、成、渭三州。」(《新唐書·肅宗紀》卷六)「代宗廣德元年秋七月,吐蕃陷隴右諸州。」(《新唐書·代宗紀》卷六)德宗建中四年春正月,唐蕃簽署《清水盟約》,約唐地「鳳州西盡同谷」(《新唐書·吐蕃傳·下》卷二百一十六下)

柳宗元作於唐永貞元年(805)的《興州江運記》稱:「興州之西為戎居,歲備亭障,實以精卒。以道之險隘,兵困於食,守用不固……自長舉北至於青泥山,又西抵於成州,過栗亭川,逾寶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負重而上,若蹈利刃。」鑒於此,興州刺史嚴礪(字元明),出軍府之幣,刊山導江二百里,開通興州至成州之水道,以饋成州戍兵,並使「戍人無虞,專力待寇」。上文所說的「寶井堡」在寶井山。寶井山亦位於成縣東南。這裡既是佛教聖地,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以致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夏五月,移成州治於寶井堡。《題壁》所說的「攙搶」一事,抑或是發生在大雲寺境內的「唐蕃之戰」。

鳳凰寺,隋唐以前即建佛剎,朝鐘暮鼓,香火繚繞,遊人如織。《輿地碑記目》載:「《大雲寺石碑》在鳳凰山上,去州七里,創始莫考。殿後崖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以經閣上刻云:梁大同九年。」以上碑刻均已佚掩,不知所在。而今大雲寺大殿南壁懸崖尚存古代石窟造像遺迹及魏晉唐宋題刻、殘碑數處。

今大雲寺大殿南壁懸崖尚存古代石窟造像遺迹及魏晉唐宋題刻、殘碑

值得一提的是《尊勝陁羅尼經》殘幢。此經幢原為八棱(面),現殘存四面,所刊內容為《佛頂尊勝陁羅尼經》。今存27行,行3-35字不等,可識文字約670字,字徑1.2-1.5厘米,正書。幢末有記,但刻幢年月及主修者姓名俱損。通覽大雲寺《尊勝陁羅尼經》殘幢,其書法雋秀端莊,意氣平和,運筆穩健,點畫潤雅圓腴,結字勁健峻整。書法風格與「遒麗處似虞,端勁處似歐」(李宗瀚語)的禇書《孟法師碑》相近,只是刻工略顯粗率。在《石幢》末殘存鐫刻主修者官銜:「……使持節成州諸軍事,兼成州刺史、侍御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這一稱謂與《題壁》中李叔政官銜幾乎完全相同。比較《題壁》與《殘幢》的書法風格,考察《佛頂尊勝陁羅尼經》盛行的時間、《殘幢》的形制特點及主修者官職,大雲寺《陁羅尼經殘幢》與《李叔政題壁》極有可能為一時之物,其書丹者亦或都是成州刺史李叔政。

寺院題壁,是寺院文化的一部分,對偶然出現的奇異現象,突出渲染,是為了吸引更多信徒,提升寺院的靈感效應,《李叔政題壁》即屬這一類。無論是觀賞意義上的題壁,還是傳媒意義上的題壁,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商業功能。

四川「5·12」地震發生後,大雲寺附近有大面積山體滑坡,筆者擔心《李叔政題壁》受損,急忙到大雲寺察看,結果題壁安然無恙,毫髮未損。筆者已向成縣縣委、政府相關領導書面陳述了《李叔政題壁》墨跡重大文史價值,並建議相關部門儘快研究並實施科學的保護措施,使之成為中國古代題壁文化永久的實物見證。

本文原題為「古寺遺墨——唐《李叔政題壁》」,作者系隴南師專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胎寶寶是怎麼從媽媽那麼小的產道出來的?生孩子真的需要勇氣
那些判定胎兒性別的偽科學方法,你還真信啊
《中華創世神話》繪本獲美術圖書金獎:傳達的是中華文化核心
上海最牛釘子屋矗立路中14年後拆除
上海市「全國科普日」活動為期一周,共有1344個科普項目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