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溫九一八,銘記歷史

重溫九一八,銘記歷史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序幕。由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策劃,日軍關東部隊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毀了南滿鐵路在瀋陽柳條湖附近的路段,原計劃挑釁中國軍隊,但中國軍隊並沒有動作,日本便誣陷中國軍隊破壞鐵路,進軍入東三省。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開始,此後東北三省被蹂躪、奴役達14年之久;也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的開始,對中日兩國歷史均具重大影響。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中國國恥日」。

背景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紮,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過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製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佔瀋陽,製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採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九一八事變「後各方的態度

1: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布宣言,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發動群眾鬥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並派出大批優秀幹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抗日聯軍是東北抗日武裝的力量核心。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

2:東北人民

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義勇軍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3:愛國民族人士和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

(1)1932年,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國民政府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權利,對抗日民主運動發展作出了貢獻。

(2)1933年春,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激戰收復多倫,把日本趕出了察哈爾省。但是蔣介石以「妨礙統一政令」派兵勾結日偽軍夾擊同盟軍,同盟軍宣告失敗

(3)1933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在福建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同紅軍簽訂《抗日停戰協定》。蔣介石勾結日軍,夾擊十九路軍,最後失敗。

4: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

(1)向國聯申訴日本侵略的行徑。

(2)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命令東北軍撤退,導致東北三省淪陷,繼續執行「圍剿」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並多次破壞愛國人士的反日活動。

(蔣介石為何在九一八事變後實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國共兩黨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之所以實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錯誤的認為英國和美國,會出面進行干涉,因此對英美等國家調停九一八事變抱有極大的幻想;國民政府把九一八事變作為一個局部性的衝突,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為什麼9.18被選為國恥日?

「九一八」,是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更是對現實與未來的冷靜思考,是為了讓歷史照亮未來前行的路。

1931年,日軍自導自演「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同胞陷入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本為中國發展後盾的東三省,反成日本軍國主義鐵蹄下的「滿洲」,成為侵略和榨取全中國的前站。從此,9月1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國恥日。

「勿忘國恥」,這應該是防空警報響起印在所有人心裡的四個字,「9.18」,是國恥日,也是中華民族覺醒日,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華民族在這一天徹底覺醒,但也為此付出了3500多萬人的巨大犧牲。經過14年不屈不饒的頑強抗戰,中華民族最終贏得了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勝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了銘記歷史,我們的歷史書里給了抗戰更明確的定位。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從今年春季開始,在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

」九一八事變「 的影響

1、揭開二戰序幕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誌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2、社會性質轉變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3、民族團結抗日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籲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共兩黨是當時中國的兩大政黨,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侵略者的暴行曾帶給這片土地累累傷痕。但即使傷疤癒合,我們也不應當忘記,以史為鑒,方得警示。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幫主 的精彩文章:

TAG:教育幫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