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六大茶類最全貯茶知識

六大茶類最全貯茶知識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就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亮而惡蒸郁,宜清獨而忌香臭」。

茶葉有吸濕及強吸附性,很容易吸附空氣中水分及異味,若貯存方法稍有不當,就會在短時期內失去真味。

很多茶友在買了一款茶之後,沒怎麼在意,結果幾個月後去喝,發現沒買時那麼好喝咯。最後發現,是沒有存儲好,串味了或反青了。

為什麼茶葉會發生劣變?

通常茶葉在貯放後,香氣滋味會發生變化,若同時在高溫高濕、陽光照射下,會加速茶葉內含成分的變化,在短時間內使茶葉陳化變質。尤其是每年新採摘的綠茶,更應妥善保存。

引起茶葉劣變的主要因素有︰

一、光線;

二、溫度;

三、茶葉水分含量;

四、空氣濕度;

五、氧氣;

六、微生物;

七、異味污染;

其中微生物引起的劣變受溫度、水分、氧氣等因子的影響,而異味污染則與貯存環境有關。

茶葉的儲存關健是溫度濕度、避光、異味的環境

茶葉常規儲存容器

一般而言,保存茶葉的容器以錫罐、紫砂缸、陶瓷罐為最佳。其次宜用鐵罐、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乾燥的北方使用。塑料袋最次。

家庭常用的幾種貯茶方法有四種,壇藏法,罐藏法,袋藏法,冷藏法。

茶葉應該怎麼存?

從理論上講,茶葉的儲藏保管以乾燥(含水量在6%左右)冷藏、無氧(抽成真空或充氮)和避光保存為最理想。

但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可能兼備而有之。可抓住茶葉乾燥這個必需的要求,再採取一些其他措施,也要根據具體的茶類具體分析。

不同的茶葉,根據其陳化和茶性不同,存儲方法也有區別。

【綠茶和黃茶】

六大茶類中,綠茶最好放在冰箱里儲存,尤其龍井茶保持其鮮爽高香的特徵。黃茶由於做工和綠茶相近,保存也可通用。

如果保存時間短,需要隨時喝,可將綠茶放入保鮮櫃,並將溫度調至5攝氏度左右;如果是未開封的茶葉,想保存一年以上,則應放入冷藏櫃。

若一次購買多量茶葉時,應先予小包(罐)分裝,再放入冷藏,每次取出所需沖泡量,不宜將同一包茶反覆冷藏、解凍。

【烏龍茶】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介於紅茶綠茶之間,比較容易貯藏。

根據其乾燥烘焙的程度,岩茶和濃香型的鐵觀音、部分單叢茶等焙火較重的茶,常溫保存即可,不用低溫保存。

同理,清香型鐵觀音,抽濕單叢等焙火輕的茶,為了保持其鮮爽和滋味,可放冰箱低溫保存。

【紅茶】

紅茶是全發發酵的茶,本身已經發酵過了,因此,顏色味道都不太會變化。保存的時候放在一個密閉的容器里,避免高溫、潮濕就可以。如果使用玻璃罐子也可以,但是要注意玻璃是透明的,要避免被陽光直攝。

【白茶】

白茶是工藝最原始、工序最簡單的茶類,將採摘的鮮葉晾曬萎凋到九成干,然後低溫烘至足干。

白茶耐儲存,不用低溫保鮮,只需常溫防異味保管即可,一般在10-35℃之間;並且在存儲過程中有一定的轉化上升空間,存放時間越久,干茶和茶湯顏色越深,滋味越柔和醇綿。可使用紫砂缸、壇藏、罐藏、紙箱等透氣性好的器皿收藏。如使用紙箱收藏建議每半年更換一次。

【黑茶】

黑茶保存需要通風、乾燥、無異味的條件。

通風乾燥是存放黑茶時最要注意的,最好是用牛皮紙、皮紙等通透性較好的包裝材料(切忌使用塑料袋密封)將其密封進行保存。

如果不小心因濕度過大、時間太長而使茶因受潮,及時取出通風乾燥,也可抽濕(開空調即可),或在晨光中晾曬或晚霞,不可直接暴晒。

藏茶每隔3個月左右要翻動一次檢查是否有霉變或其他寄生蟲侵入。

【普洱茶】

普洱熟茶作為黑茶的一種,其貯藏只要不受陽光直射和雨淋,環境清潔衛生,通風無其他雜味、異味即可。

如存放數量多,可設專門倉庫保管;如數量少,個人在家中存放,可用紫砂瓦缸存放,將普洱散茶拆去外包裝直接放於缸內,封好缸口就行。

餅茶、金瓜茶、沱茶要用木架陳放,以得用通風透氣。

提示:貯茶最須防的是異味和霉變,茶葉特別吸味,普洱茶的陳化過程一旦吸入異味,其本來的陳香本色就被破壞了。

【花茶】

花茶是綠茶的再加工茶,含水量高,易變質。

花茶具有濃郁的花香,在低溫條件下保存會抑制其香氣,降低香氣的鮮靈度和濃度。因此花茶的保存,不用刻意低溫,應注意防潮,存放於陰涼乾燥、無異味的環境中即可。

手中有好茶,也要正確的存儲才能飲用時使茶葉的色香味達到最佳。

不同品類的茶,在正確的條件下存儲其品飲價值和收藏價值才能最大化,會喝茶,喝好茶,存好茶,是種清福。

澳門茶雲澗文創工作室  TEA155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微刊 的精彩文章:

何謂「湯感」,解惑白茶的不良口感
茶到底是酸性還是鹼性
不同茶葉罐裝不同茶,你的罐子裝的什麼茶?
空腹時到底應不應該喝茶呢

TAG:茶道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