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玉器之「拉絲工」

古玉器之「拉絲工」

不少剛開始研學古玉的愛好者,往往將一些師傳看玉方法和書上所見古玉特徵,奉為「開門」,並將其概念化。比如在辨說明清玉的拉絲工時,只將有無垂直的拉痕作為判真斷假的方法。有的比較認真些,再考慮點拉絲痕迹與拉口夾角的銳利程度如何,一般認為夾角「鈍、肉的不看好,相反則真品無疑」。遺憾的是,很少有人進一步去辨認垂直拉痕的形態對比變化,或拉琢痕的粗細問題。為什麼會有這些辨認要求?個中也許涉及到一個學習方法問題。其實,許多藏家手裡,都有幾件開門的明清玉,只是沒有很好的總結,沒有很好的和偽品一一做痕迹認知對比而已

玉器在琢磨過程中,必然的會留下痕迹。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機械加工原理,還原出這些玉器的痕迹所產生的原因。從而判斷是以什麼樣的加工工具完成的作品。比如(圖一)玉佩花邊上的軋道,都不是一刀琢成的,幾刀連接,陰線底面並不平整,線與線之間底面有波浪狀。(圖二)龍磷紋也是有粗有細,絲毫沒有呆板之意,起刀和落刀痕迹非常明顯。

(圖三)是明清鏤空玉佩的拉絲工。在平行拉痕的情況下,還有錯位的疊加痕迹出現。這種痕迹的出現,與新的拉絲工痕迹是不一樣的。新的拉絲工是由機器固定拉絲輪均勻轉動,玉器在手上平衡轉動加工而成。由於機器的拉絲輪轉速快,每秒在一個點位上拉過的痕迹,比老工又多又快,完成一個拉痕的時間短,所以,非常容易形成排列狀的、垂直玉平面的磨痕,痕與痕的過渡比較銳利。而老工是人手拉動的,上下拉動的速度慢,又因手工拉動的方向不穩定,所以,在做鎪空拉絲時,常常不自覺地變化了弓行的角度,這樣就必然在原相對平行痕迹上,留下錯疊相加的拉絲痕迹。磨痕也因速度慢,痕與痕的過渡讀顯得鈍化。而且在做兩層「花上壓花」拉絲加工時,需要人工將拉弓角度翹起蹩下拉動。所以,常常留下(圖四)這樣摩擦到平面上的連帶痕

我們注意到書寫方法的改變,必然導致字體的流暢變化。比如,手持筆書寫的字,和把筆固定在牆上,用雙手握紙對著筆尖去寫的字相比,其字的間架結構和筆力的順暢是不一樣的。現代雕刻機,大多是手持的,加工者就如手持筆一樣對玉器加工;而古代用的砣,是固定在水凳架上。碾玉的時候,就如雙手持紙像筆尖寫字一樣,把玉料向上頂砣,一個平面在接觸一個旋轉的圓砣切痕作用力很大,所以需要慢慢地小心碾琢,這樣才能產生出一道道痕迹。但,即使再怎麼熟練的工匠,也有不順手,或者因當時加工工具不利加工的地方,留下一些不協調、不平整的痕迹。

明代前期玉雕技法尚保留有元代遺風,即深層立體雕刻。中期出現分層鏤雕的手法,也就是在平面狀鏤雕器物上,出現了規則的鏤雕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並能雕琢出上下不同的雙層圖案。俗稱「花上壓花」。這樣的雙層鏤雕線條之間的關係,除了玉鷺鷥帽頂累類外,也常常用在龍紋玉帶板上,是一種上下底紋與主題紋樣交錯疊加的藝術表現。

每個線條都因鎪弓的正掏和反掏的不同方向鎪空作用,而產生線條的截面不規則,具有尖菱狀,其鎪空線條並不平列規則、有痕迹疊加磨痕(圖五),也顯得毛糙而不加後工修飾。為保證正面紋樣的完整性,故必然產生背面有被鎪弓蹩拉留下的人為痕迹。一些鎪空密集的線條和龍頭或龍拐身的大塊實體玉料的背面,常常用頂砣減薄了龍頭和拐身龍體背面的厚重,使其與鎪空密集線條的結合,不至於因大塊實體玉料的厚重,而至鎪空線條折斷。這種立體形樣的鏤雕,不僅注重表層,而且也注重體塊內部的底紋造型處理。仿品一般是無法把各種紋飾表現得那麼淋漓盡致。皆因機器拉絲輪的速度快而固定,很難照顧好上下紋樣的關係。一些仿明代玉帶板,常常出現底層鏤雕圖案連接不對路,器心內部主題紋樣同底面圖案相關的連接景物不協調。這種雕法流露出的細節特點,往往使一些粗心淘寶的撿漏客,求財心切吃下了不該吃的「毒藥」。

一般說來,鏤空件都是玩明清件中最簡單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拉絲工的仿品至今還是存在成本上和技術上的難點。管鑽(後期也有實心鑽)定位(圖上黃色部分是管鑽痕迹),然後找條線繃緊了,撒上解玉沙和水,拉來拉去才能把鏤空做成想像中的樣子。選了4張圖看一下,圖1是宋元時期的,圖2、3是明的,圖4是清的,表現不同是因為工具的不同。在明以前,使用的都是皮筋,清以後使用的多為鋼絲,再加上由於拉速的明顯不同,自然就會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逃不脫拉絲這一工藝的必然。最後說這些判斷只適用於唐以後的古玉,在漢及漢以前,鏤空其實一樣是使用拉絲工藝,但是拉絲痕迹並不適合高古人的審美觀,所以會在後期用手工磨掉,普遍的會出現橫向打磨痕(和我們現在看到仿品的表現一樣),也有部分會出現縱向打磨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器鑒賞評估 的精彩文章:

淺談光緒元寶的歷史與起源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不僅僅是是古錢幣

TAG:瓷器鑒賞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