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不起,我是來看評論的

對不起,我是來看評論的

中國互聯網有著獨特的評論文化。圖/中華網

文/曹吉利

這是一個明星搶著上熱搜,吃瓜群眾趕著上熱評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明星忙著撤熱搜,水軍隊伍急著帶節奏的時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的評論變得比正文還好看,很多人都習慣於先看評論區,把排在最前面的幾條翻閱一遍,有意思的話再回頭翻一翻正文,找找有什麼可以噴的點。

在互聯網沒有被懟過,不足以談互聯網。圖/Vox

在評論區里,閃現的是人民群眾的智慧之光。有人在這裡理性討論,有人在這裡公開互懟,還有人在這裡貼段子,至於伸冤、廣告、發劵、搶樓等內容更是不計其數。

評論區就像是一個觀點和話語的跳蚤市場,質量雖然參差不齊,卻也讓人逛得津津有味。當然,小編們的手裡還握著刪評論和關評論的權力,隨時可以讓你沒法評論。

在經典小品《主角與配角》里,陳佩斯歪著脖子反問:「你管得了我,你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啊?」也許,互聯網內容的乏味與單一,才是催生評論區文化的最大動力。

在評論區里,很多人都是戲精。圖/Techrum

網路一線牽,評論區里見

自我表達,是深藏在我們內心的渴望,每個時代的人都希望通過媒體來完成這種表達。

白居易曾寫道:「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古人到了旅店,先看看此前的住客在牆上留下什麼話。如今在景區里,仍有遊客喜歡在牆上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文字,不過這跟古代的詩文是沒法比的,倒像是動物便溺以劃定地界。一面白牆,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評論區。

互聯網誕生之初,看膩了報紙上的讀者來信,聽煩了電視里日復一日的單向敘述,人們一窩蜂湧進了bbs,盡情地灌水,發泄著表達慾望。時至今日,在龐雜的網路信息里,還能偶然瞥見幾篇當年動輒幾千層樓的神帖。

「蘭州燒餅」是早年網上的熱門評論詞。

在高漲的回帖熱情里,評論文化悄然形成。「幫你踩踩」「頂」「蘭州燒餅」「鑒定完畢」等等今天聽起來恍如隔世的用語,只有當初混過評論區的人才看得懂。評論逐漸獨立於正文,形成一套自己的話語,並且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更新和分化,在不同的社區平台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今天評論區的創新,是內容和形式的雙重生產。一方面,一些類似於「牆都不扶就服你」的流行語誕生於這裡,並且通過評論廣為流傳;另一方面,搶沙發、接龍、通過自黑上熱評等玩法層出不窮。各種亞文化盤踞此處,用類似對暗號的「玩梗」把外人隔開,完成圈子內的狂歡。如果忽然有一個對互聯網不甚了解的人闖入,看著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恐怕會摸不著頭腦吧。

評論區就是一個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某種程度上說,它比正式內容更能傳遞時代的情緒,每一個閱讀評論的人,都在無形之中接受了這種情緒的感染。

總有一篇文章讓你忍不住要評論。

我不是社會上的,但我是玩社區的

這就要說到中國互聯網的一大發明:點贊越多的評論,位置越靠前。

在論壇時代,人們還習慣於一層樓一層樓地往下看,排位靠後的評論再精彩,往往也不會被發現。而如今依靠點贊,評論者獲得了一次平等競爭機會,於是無數網民發揮聰明才智,各顯神通,力爭擠上熱評,體驗一把意見領袖的癮。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網路平台,熱評也呈現不同的風格。如果把微博上複製來的俏皮話粘貼在知乎評論里,一定會招致自詡精英的知乎用戶唾棄。反過來,如果把知乎上一本正經的實名反對寫在微博下,多半也會引來嘲笑。

見什麼人就說什麼話,在什麼平台就玩什麼樣的風格,這是互聯網的一大學問。

微博評論里什麼都有。圖/Engadget

想要在微博評論里衝到最前,最關鍵的是「快、狠、准」。你必須搶在評論尚且不多的時候早早下手,觀點不妨偏激一些,語言不妨狠辣一些,不用擔心有人噴,因為大量回復同樣能把評論頂上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翻看一條微博,感嘆熱評內容的空洞甚至偏頗的同時,卻一不小心也給前幾條點了個贊。

知乎評論想要收割贊數,顯然要比微博多動一番腦筋,畢竟沉溺於此的都是高學歷人才和各種真真假假的社會精英。你得儘可能地長篇大論,可以的話,把參考資料也附在評論後面,如果一條評論容不下這麼多字,那也沒有關係,完全可以再接一條評論寫下去,這樣才更顯逼格。假如不想寫這麼多,抖個激靈也是可以的,相信有學問的人看到一定會心一笑,然後不吝點贊。

知乎里有許多大牛,也有不少打腫臉充胖子的「精英」。

網易雲音樂的歌曲評論數量追求999+,但相對而言,這裡的評論風格其實很單一。只要把這首歌和曲折的情感經歷結合一下,評論時間再早一些,上熱評是十拿九穩的事情。對了,評論完之後別忘了先給自己點個贊。從眾心理會驅使人們紛紛給贊數多的評論接著點贊,也就讓排在前面的熱評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給自己的第一個贊,說不定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至於各類新聞客戶端,中立客觀的評論往往沒有市場。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盯著新聞里的某一方狠狠開噴,多半都會獲得不少支持,當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接踵而來的罵聲是熱評者所必須經受的。

最炫的評論方式無疑是視頻彈幕,那些在屏幕上快速划過的文字,未來也許會跳出屏幕以外,成為人與人線下交流的一種方式。媒體在變化,評論區的模式也在變化,不變的是評論者們對登高一呼的追求。

如同狂歡一般的彈幕。

越評論,越孤獨

唯一不同的是微信,公眾號與朋友圈上的評論,很難與以上的這些特點對應。

公眾號推文中的留言,每篇最多顯示100條,入選和置頂都由運營者決定,這些被篩選過的評論讀起來自然味同嚼蠟。而在朋友圈裡,評論只有好友可見,彼此之間顧及顏面,自然難以出現多元的觀點和深入的討論,更不會衍生出獨特的評論文化。

豐富的評論要有開放的話語空間,微信相對封閉的環境決定了它不可能產出精彩的評論內容。離開了朋友圈的好友,往往能在知乎、微博的評論區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網友。微博復興的背後,便是越來越多人對朋友圈社交的厭倦,大家紛紛通過半年可見、三天可見或分組可見等設置,儘可能地逃離這個大醬缸。

選擇了誰可以看,就選擇了誰可以評論。

然而無論去哪個評論區,無論在評論區里玩得多麼熱鬧,這種話語權還是很脆弱的,其中的認同和對峙都會迅速消逝,所有妙語連珠即使不被抹去,也會很快被替代和遺忘。昨天你還在為榆林產婦的遭遇憤怒不已,今天就來了翟欣欣的熱點,前一個熱點的下文迅速被遺忘。

日光之下無新事,越評論就越重複,越重複就越孤獨。互聯網評論作為一種速食內容,從一開始就不追求永恆的價值。發出聲音,排遣孤獨,過一把癮就算,或許就是當下評論區文化的最大特點。

至於那些沒有評論的內容,誰還有耐心看呢?我們只是來看評論的。

小新推薦

有一種毒藥叫freestyle

在健身房裡,每個男人都是彭于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迷路的人多了,才有好看的路牌
Gai:遵循別人的規矩,那不是我的規矩
大阪人其實就是日本的中國人?
為什麼都在說「網路一線牽,珍惜這段緣」?I 禪字修心
為你提供共享Wi-Fi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