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韓三分天下,國產手機的輝煌十年

中美韓三分天下,國產手機的輝煌十年

國內智能手機的發展可以大致分成四個階段。

發展元年被定義為2007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奠定後來發展趨勢的事件,一個是蘋果發布了第一代iPhone,一個是谷歌推出Android。

第二階段是2010-2013年,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拿真金白銀補貼市場,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受益最大,四小天王合稱「中華酷聯」。

第三階段是2014-2015年,互聯網手機開始崛起,小米是這一趨勢的領導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登上國產手機第一名的寶座,一時風光無限。

第四階段是2016年-今,市場又迎來變化,三四五六線的低線城市需求強勁,在低線城市,互聯網滲透力不強,線下門店眾多的OPPO和vivo成為贏家。如今,在國內市場,OPPO超過華為、小米,成為第一。

蘋果和谷歌開啟智能手機新紀元(2007年-2010年)

在iPhone和安卓之前,諾基亞是手機市場上絕對的霸主。

從1998年開始,在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商的位子上,諾基亞一坐就是10多年。這期間,諾基亞有挑戰者,但卻沒有挑戰成功者。當然,諾基亞的產品也對得起大哥的身份,手機信號好、電池耐用、抗摔。

不過,這一切在2007年發生變化。蘋果發布iPhone,谷歌推出Android。iPhone代表的是新物種, Android 代表的是新玩法。

雖然iPhone電池不經用,易碎怕摔,但集成拍照、通信、娛樂等多項功能,操作系統也很流暢,還能自由安裝第三方應用,同時具備全觸屏的操作體驗,代表了手機演化的新方向。

Android將互聯網生態的玩法引入了智能手機,谷歌將安卓操作系統開源,手機廠商可以在Android的基礎上進行定製化開發,而不用從零開始。這是給中小廠商賦能的系統,實際上很多中小廠商不具備獨立研發手機操作系統的能力,Android讓中小廠商和大廠商在手機系統層面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說回諾基亞。到了2011年,雖然在功能機領域,諾基亞仍然是第一,但在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智能手機領域,諾基亞被三星蘋果雙雙超越。更讓人唏噓的是,在霸主地位被超越後僅僅三年時間,史上賣手機最多的諾基亞,就淪落到被賣的局面。2013年9,微軟以約71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了諾基亞旗下的大部分手機業務和專利許可證,要知道在十三年前諾基亞的市值是3030億歐元,30多倍的差距啊。

那麼,堂堂的一代霸主諾基亞為什麼倒下了呢?可以說,諾基亞看懂了趨勢,卻沒能作出正確的努力和選擇。

其實在蘋果公司推出智能手機之前,諾基亞的領導層就認為智能手機是移動通訊的未來,系統軟體則是決定公司成敗的關鍵。諾基亞當時有三條路可選:

其一是研發新系統,走軟體和硬體一體化的模式,和蘋果比較像。可惜的是,在這條路上,諾基亞太慢了,在三年之後才發布新一代系統MeeGo,MeeGo雖然也不錯,但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機。

其二是加入Android陣營。據說谷歌的高管曾遊說諾基亞加入Android聯盟,諾基亞並未同意。其中的緣由,筆者推測有兩個。一是諾基亞錯估了趨勢,沒看懂Android的玩法。二是當時Android的市場份額很小,且沒有展現出足夠的潛力,諾基亞沒瞧得上。

最後諾基亞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和微軟合作。微軟和諾基亞是當之無愧的兩大豪門,不過強強聯手並沒有展現出足夠大的威力。由於微軟系統的進化速度落後安卓系統太多,同時華為三星戰略性放棄WP手機市場,導致WP系統市場份額一直做不起來,最終諾基亞不得不將自己的手機業務出售給了微軟。

隨著諾基亞的倒下,蘋果和谷歌逐漸確立了智能手機軟硬體的基礎架構,這個架構延續至今,蘋果和谷歌也是智能手機這波浪潮的最大收益者。

再後來,微軟把諾基亞賣給HMD了,諾基亞也重新回到了安卓陣營,並殺回國內市場。

運營商補貼時代(2010年-2013年)

2010年,中國智能手機進入發展元年。運營商主導市場,中華酷聯是這一時代的最大受益者。

在運營商開展市場競爭過程中,終端補貼是一種重要而常規性的營銷手段。通過贈送或補貼的方式,減少用戶採購手機的支出,吸引用戶入網和使用。由於用戶在網長期使用支付通信費(或者其承諾的最低支出),因此運營商雖然成本增加,但在最終仍能產生盈餘。

以2016年的補貼為例,2016年三大電信運營商公布了新一輪的終端補貼計劃,中國移動手機補貼+折扣折讓+渠道酬金總額將超過1000億;中國聯通提到2016年將在終端上向用戶補貼450億元;中國電信2016年彙集70億元七大激勵基金。而且,這是在2014年國資委要求運營商未來3年內、每年降低20%的營銷費、終端補貼額度下調的情況下的數字。

巨額補貼,那可是真金白銀,對手機廠商是巨大的誘惑。這時,運營商的需求才是真需求,用戶需求退居其次。由於運營商的補貼多集中在低端機,所以弊端也很明顯,在低端機投入過多,會傷害品牌形象,不利於公開渠道的發展。因此,當時風光的「中華酷聯」,在品牌上埋下了隱患。

聯想和華為是中國企業的驕傲,也常被拿來比較,在這一時期,兩者是齊頭並進的巨頭。但時至今日,聯想手機業務已經被華為甩出了幾個身位,2016年,華為總出貨量達1.39億,而聯想只有5000萬,還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場。

同樣的起點,兩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概括來說,差距是多方面原因的綜合體現,但最主要的是戰略選擇。

從規律上看,運營商下調補貼、公開渠道崛起是趨勢,而在公開渠道,用戶需求會替代運營商需求,成為主導市場的力量。這也意味著切實關注用戶需求,提高產品品質和品牌,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從運營商渠道向公開渠道轉換,這是一條分叉路。一條是繼續擁抱運營商,獲取巨大利潤,弊端是機海戰術,品質沒有保障,對品牌傷害較大,不利於後續的公開渠道發展。一條路是主動斷奶,減少針對運營商的出貨量,著手精品建設,這條路有利於長遠發展,但當下難熬。

這也成了聯想和華為的分叉路,聯想選擇了第一條路,繼續擁抱運營商,當時的日子很舒服,錢來的快而且容易,後來的日子卻越來越難熬。艱難到什麼程度呢?聯想CEO楊元慶曾經批評聯想移動:你們太慢了,拿榔頭都敲不醒,你們在浪費機會。從中不難看出楊元慶的痛心疾首。

華為選擇了第二條路,當時差點沒死掉,甚至都在考慮是否要把手機業務賣出去,不過,熬過最艱難的歲月後,華為後來的路卻越走越輕鬆。

有錢可賺,要不要賺?這是個問題。

互聯網手機崛起(2014年-2015年)

從運營商渠道向互聯網渠道轉換,小米抓住了趨勢。小米崛起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這在兩個方面有所體現。

先來看銷量。2012年小米出貨量做到719萬台;2013年出貨量翻一倍;2014年同比翻兩倍;2015年儘管沒有達成8000萬-1億的目標,但7000多萬的出貨量足以讓小米的國內市場數一數二。2014年和2015年小米也坐上了國內智能手機的頭把交椅。

再來看估值。2010-2014年間,小米共完成五輪融資,幾乎每一輪融資後,小米的身價都會「三級跳」。2010年,雷軍成立小米,年底估值2.5億美元;一年後,4倍;兩年後,16倍;三年後,40倍;四年後,翻了近180倍!

小米為什麼能快速崛起呢?雷軍曾說,靠的是七字口訣,專註、口碑、極致、快,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能做到這七字訣的企業也未必能成功。其實小米的崛起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雷軍有句流傳很廣的話: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談的是「趨勢」的力量,順勢而為更容易成功。小米抓住的風口是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的換機時代,如果小米現在創業,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殺成一片血海,肯定不會有當年的崛起速度了。

內部原因。iPhone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手機產品的創新,小米的成功主要靠的不是產品上的創新,而是產品定位的創新和銷售模式的創新。彼時的智能手機市場,好用的手機死貴,便宜的手機不好用,小米的「好用不貴」的性價比定位,抓住了市場產品定位的缺失,此為產品定位創新。

在銷售模式上,小米也開創了互聯網銷售的新打法。互聯網銷售一比線下實體店的銷售,能多擠出20%-30%的利潤空間,通過薄利多銷形成價格優勢,此為銷售模式創新。

再加上微博等快速發展,小米進行了社會化營銷,削減廣告成本,讓小米可以做到性價比高於對手。

看到小米手機互聯網的打法很有成效,各大廠商紛紛效仿,互聯網手機品牌如雨後春筍,榮耀、大神、諾比亞、一加,以及已經關閉的IUNI、大可樂等,一時間風起雲湧。

當時競爭可用激烈來形容,小米成了對標的對象。舉幾個例子感受一下,酷派「欺負」小米「欺負」到家,曾經在小米樓下停了一排高爾夫,車身打著「買小不如買大」,小指的是小米,大指的是酷派的大神。魅族舉辦「以小米換魅族」的活動。聯想的ZUK,買ZUK送定製杜蕾斯。樂視最剛烈了,直接晒成本,將性價比「發揮到了極致」。不過,現在樂視及樂視手機已經陷入討債風波之中。

不過,在這些跟風者中,只有榮耀闖了出來,其他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都處於不同程度的尷尬之中。

有風可跟,要不要跟?這是個問題。

線下渠道拓展時代(2016年-今)

小米的紅紅火火持續了兩年,市場就又迎來新變化,線下渠道開始發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增速放緩。

取而代之的是,以OPPO/vivo為代表的、在三四五六線城市布滿門店的手機廠商,得以快速發展。在數據上的表現是,2016年,線下市場同比增長17.9%,而線上市場同比增長僅為6.8%。而且,OPPO超越華為和小米,成為國內市場第一,vivo位列第三。

OPPO和vivo也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

中國地大物博,市場很難同步發展。互聯網手機時代,一二線城市是換機潮的主力。而從16年開始,滯後的三線以下城市開始發力,取代一二線城市,成了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低線城市的互聯網和物流沒有一二線城市發達,實體店的打折和銷售人員的嘴,比互聯網營銷管用。

低線城市的消費者也更傾向於去實體店面對面買手機,可以說,實體店不僅是銷售窗口,還是用戶了解手機配置的渠道,用戶手機維修的渠道。在這裡,這樣的消費習慣,更適合OPPO/vivo發揮,小米有勁使不上。

OPPO和vivo打法十分立體。

一是渠道分布廣。OPPO和vivo的線下渠道體系龐大,OPPO和vivo至少有20萬家銷售網點,像毛細血管一樣佔領了低線城市市場,保證了手機的覆蓋率。OPPO/vivo的代理模式是幾十年形成的內部人體系,這也使得渠道更穩定。

二是產品懂用戶。OPPO/vivo的目標群體是青年,在產品設計上也處處凸顯年輕和時尚的元素。OPPO/vivo手機外觀漂亮,手感良好,運行流暢,而且,OPPO/vivo開創了「凸顯差異化需求」的競爭策略,在保證整機性能流暢的基礎上,創造差異化賣點,比如快充和拍照,這種「凸顯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既能有效地解決用戶的痛點,也是應對同質化的有效手段。

三是產研銷一體化。OPPO/vivo的技術很強,有自己的工廠,能實現產研銷一體化,這是主流手機廠商不具備的。由於有自己的工廠,OPPO/vivo不會像其他手機廠商將低端機委託給ODM生產。

四是發揮傳統營銷優勢。OPPO/vivo是傳統營銷的忠誠用戶者,請代言人,贊助節目活動,OPPO/vivo在營銷上的成功,也引來諸多手機廠商的學習。

總的來說,OPPO/vivo之所以能取得快速成長,靠的不是某個單一環節上的優勢,而是整體優勢:用好的產品吸引用戶,用龐大的線下渠道保證了覆蓋率,用傳統營銷法則搶佔心智,再借著趨勢的紅利,OPPO/vivo的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了,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

產品方面,今年下半年,全面屏成為主流。除了已經發布的三星Note 8、夏普 AQUOS S2、小米MIX 2和iPhone X,即將發布的全面屏手機還有華為Mate 10、金立M7 Power、vivo X20,OPPO、努比亞和魅族的全面屏手機也提上了日程。

市場方面有兩大趨勢,一個是國內市場手機品牌呈集中化趨勢,市場份額越來越向頭部廠商集中,華為、小米、OPPO和vivo是最大的贏家,也越來越不利於中小廠商生存了。一個是海外市場國產手機遍地開花,在印度、東南亞、非洲、歐洲、北美、俄羅斯等市場,國產手機都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供應鏈方面,國產手機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國內智能手機產業鏈的發展。雖然在重要元器件上,國產供應商仍然不能和國際大廠相比,但進步有目共睹。比如,在屏幕領域,京東方、深天馬、華星光電已經開始崛起;手機玻璃領域,我國是絕對的霸主,世界第一和第二分別是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高端鏡頭和攝像頭已經不再由國外廠商把持,Mate 9和P9系列的雙攝像頭模組和鏡頭,就是由中國本土供應商浙江舜宇光學科技生產的;立訊精密是中國最大連接件廠家,主要客戶是蘋果,微軟,華為三家;比亞迪是國內最大的金屬殼供應商,等等。

現如今,在國產手機的衝擊下,日本和台灣的競爭力已經大大減弱,美中韓三分天下的格局正逐漸形成。

(更多終端資訊,歡迎關注終端雜談公眾號:zhongduanzatan)

終 端 雜 談

做一個用心的內參號,在這裡讀懂終端行業

微信聯繫人:雜談君(zatanwaiter)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終端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終端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