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史海爭鳴26:民間對趙匡胤與曹操的不同待遇

隨著《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加上各種戲曲和影視劇的推波助瀾,民間對曹操的看法很是不堪,認為曹操就是「千古奸雄」,而曹操在舞台上的形象也一直就是白臉奸臣,受盡萬世唾罵。而曹操最大的罪行,可能就是「篡漢」了,即所謂「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劉備則與之相反,以復興漢室為己任,贏得了無數的同情和支持者。

但是,曹操畢竟沒有簒漢,他是以周文王為榜樣的。直到他死後,其子曹丕才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所以不管怎麼說,曹操畢竟是沒有篡漢之實的。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雖然被稱做「魏武帝」,其實曹操終身沒稱帝

與之相反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卻實實在在的篡奪了後周的天下,不費吹灰之力將柴家天下變成了趙家天下。然而,民間對趙匡胤的評價卻完全與曹操相反。人們非但不追究他篡奪柴家天下的「罪過」,反而對他加以各種溢美之辭,認為他是「雄才大略」之主,民間也一直流傳「香孩兒」的傳說,還編排了「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俠義故事。

為什麼同為篡位之君,兩人在民間的評價相差竟如此之大,簡直就是天淵之別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人們對「前朝」的感情不同。曹操父子所篡奪的是統治中國長達四百年之久的漢家天下,而趙匡胤所篡奪的是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後周。

漢朝是我國古代一個十分輝煌的朝代,分為西漢和東漢,統治中國長達四百餘年。它開創了中華文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至今我們民族仍以「漢」稱之。對於這樣一個強盛而文明的朝代,人們自然是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的,對於篡奪其政權的曹操父子自然是沒什麼太大的好感的。

而後周處於大分裂時期的「五代十國」時期,在短短五十餘年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你方唱霸我登場,短短十幾年甚至短短几年間就改朝換代了。人們對這樣的朝代自然是不會有太大的好感。何況當時還是連年征戰、兵荒馬亂,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定」,而趙匡胤雖然篡奪了周家的天下,卻很快使國家安定了下來,百姓又得以安居樂業。對於這樣的功績,百姓感激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去責怪呢?

其次,曹操殘暴不仁,而趙匡胤卻是十分的仁慈。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幾乎是兵不血刃,京城百姓沒受到任何影響。當聽說南漢後主劉鋹的種種倒行逆施的行徑、境內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時候,趙匡胤不由得十分的感嘆,要解救這一方的百姓。趙匡胤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對其他政權的兼并,基本上是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例如在攻打南唐的過程中,宋軍對南唐國都是用1年多的時間圍而不打,勸降無效的情況下,才發動總攻,趙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殺害金陵城中百姓,」並要曹彬及其部下將官「焚香為誓」承諾不亂殺無辜後,才下令攻城的,宋軍攻入城中果然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為城中百姓讚歎。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北宋名將曹彬

而曹操則是暴虐成性,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的《曹瞞傳》記載,曹操攻打徐州時,「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再次,趙匡胤對功臣宅心仁厚,而曹操則是殺害功臣。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很是著名,雖然剝奪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但這些人卻得已善終,從此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這也體現了趙匡胤仁厚的一方面。

而曹操雖然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對功臣大規模地舉起屠刀,卻也殺害了蔡瑁、張允、許攸,當然還有荀彧。這其中以荀彧功勞最大,他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雖不能說是曹操直接下手,但對於他的死,曹操是怎麼也脫不了干係的。

最後一個原因即是曹操殺害文人士大夫,而趙匡胤卻善待文人。

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曹操殺害了孔融和楊修。孔融一向恃才自傲,他與曹操思想領域的不同和政治見解的分歧,以及孔融在大政方針上再三地公開與自己唱反調,使曹操心懷嫉恨,殺孔融的念頭早已萌生。但由於北方局勢還不穩定,加上孔融的名聲遠播,曹操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便授意部下誣告孔融「欲規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將孔融殺害棄市,兩個兒子也未能倖免。這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為曹操所殺

而楊修也並無什麼大過,只是一向才華外露,為曹操所忌。更為讓曹操惱火的是,他捲入了政治鬥爭之中,曹操因此尋了一個罪名將他給殺了。

而趙匡胤則對文人很好,立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的祖訓。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歷史情境相關。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以後,如何改變唐末至五代以來,各地藩鎮節度,相互割據,軍人統領行政,胡作非為的弊端;如何消除動輒刀槍相見的情形,中央操控不了,天下大亂的敗象,就成了他念念不忘之事。他曾經對趙普感慨過,「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在他眼中,一百個文臣的貪濁,其危害性也不如一個將領的作惡。所以他下決心要用文人治國理政,於是,就有這塊誓碑的內容,儘管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保證,但卻給文人從政為官、發揮才幹、敢於直言、恪盡職守,創造出了一種難得的寬鬆氛圍和良好環境。

而文人的筆雖然不及武人的刀槍可以直接殺人,但也是一種十分厲害的武器,由於趙匡胤善待士大夫,所以這些文人也樂得為趙匡胤歌功頌德。而曹操動輒殺害文人,也給他的名聲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

同樣是篡奪前朝政權,為何趙匡胤名聲很好,而曹操卻臭名昭著

趙匡胤「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但在民間,他的名聲卻是相當的好

綜合以上幾點,雖然曹操和趙匡胤同屬於篡位之人,但曹操也就只得留下惡名,而趙匡胤的名聲一直很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文人眼裡的曹操有多歹毒,為何會編造出他「一瓜殺三妾」的故事
本是大文豪韓愈的侄孫,韓湘子醉心於功名,他是怎樣在傳說中成仙
除了風流皇帝,還有無數才子與之交集,李師師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
本是唐朝名將,李靖為何能成為托塔天王?其實他的形象來自於佛教
「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歲,為何民間會流傳她哭斷長城的傳說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