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林柯《錢理群的「絕望」和易中天的「出走」》

楊林柯《錢理群的「絕望」和易中天的「出走」》

最近讀到兩篇微信長文,一篇是關於錢理群的,一篇是關於易中天的。錢、易二人都是著名人文學者,也是教師中的大家。

錢理群在訪談中談到自己的「絕望」,說自己一直都是「極端絕望的」。雖然絕望,但他一直發揚魯迅精神,要接著魯迅往下講,也要接著魯迅往下做,抓緊時間寫作,這種「反抗絕望」的精神在一個金錢權力統治的世俗世界發出奪目的亮光。

錢理群今年已經78歲了,為了留出更多時間專心寫作,無兒無女的他和老伴於兩年前賣掉了自己房子,搬入昌平新城的養老院。兩年時間,他完成了七八十萬字的著作,去年出版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和新近出版的《魯迅與當代中國》都是寫給青年的文字。在回憶自己一生的《一路走來》這本書里,錢老透露,他還要寫出八九本書,雖然他已經出版了70多本書。

我們要思考的是,錢理群如此努力的寫作,難道他真的絕望了?

按照一般邏輯,一個人如果對這個環境真的絕望了,應該不做事,混日子才是,因為一切努力就像一根鋼針射入大海,或叫喊於茫茫沙漠之中,對這個世界並不能有任何改變,但錢理群似乎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他把希望寄託於民間,寄託於青年。2002年在不平靜中退休,當時的許多媒體都不敢出現他的名字,以致於他要用假名字發表文章,但他並沒有絕望,沒有停下自己的行動,從下中學講魯迅到赴各地講學,從筆耕不輟到支持志願者……從立身行事看,錢理群的絕望只是一種修辭。魯迅說「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有令人絕望的環境,但沒有絕望的人,因為人是活在希望中的,有精神支撐的人才能活在絕望的環境中,並不斷地做事,魯迅是這樣,講魯迅的錢理群也是這樣。

錢理群承認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其實真正的教師都是理想主義者;錢理群說他是絕望的,其實真正的教師內心也都是絕望的,因為教育要面對群體的蒙昧與個體的局限,不管群體還是個體,都充滿了未知,就此而言,教育註定是一場難以判定勝負的精神歷險,選擇一種價值意味著放棄另外一種價值,之所以要做事,因為內心使命的呼召;因為絕望,也不存在失落或失敗,屢敗屢戰,不斷地衝上去,如看穿了命運的西西弗斯,這樣活著,似乎只是為了證明另外一種存在,發出另外一種光芒。

錢理群的可敬在於,一個人可以對環境絕望,卻不能對自己絕望,只要自己內心有光亮,世界也不會落入黑暗之中,至少還有一個「我」。

與錢理群的「絕望」不同的是易中天的「出走」。

才華橫溢的易中天是由高中直接考上研究生的,他的才華讓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厚愛有加,在研究生學習畢業後,易中天回到新疆。為了把他調回武漢,愛才的劉道玉甚至給教育部寫信也要把易中天從新疆挖回來。

易中天回到武大後沒有辜負老校長的厚愛,他辛勤耕耘,讀書寫作不輟,其淵博的學識和幽默有趣又有料的課堂受到學生的空前喜愛。上他的課,學生們經常是要提前佔座,甚至過道里也要加凳。易中天在受到學生熱烈歡迎的同時,也受到外界某種力量的排擠,甚至一度無課可上,而且職稱評定上也受到某種壓制,十年前他是講師,等到他離開武大前還是講師。才華橫溢、個性鮮明的易中天只好遠走廈門大學,家裡老父和好友鄧曉芒都挽留不住。

十幾年後,因為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系列講座,名滿天下的易中天面對媒體對他為何要離開武漢大學的追問,只是淡淡地說:武漢天氣太熱了,我想找個地方養老。個中酸甜苦辣只有當事人說得清楚,而易中天的閃爍其詞則是因為對語境的警惕。

按說,做教師做得如此「成功」,退休安享清福不是很好嗎,卻要弄什麼《易中天中華史》!要知道,易先生今年可是70歲的人了,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最高需求「自我實現」這個層面早已經滿足了,易中天先生還要什麼?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燕雀不知鴻鵠,夏蟲難與言冰,要普通人理解這些大人物似乎是困難的,僅僅從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層面來解讀他們也是膚淺的。

我想,錢理群、易中天們的內心一定秉承者某種神聖使命,要在這無望的人間發出某種希望的亮光,讓現實和歷史能夠銘記:有一種意義不在當下,有一種生命的光可以穿越到更久遠的時空,有一種絕望也可以化為某種不計回報的行動。也許是愛,也許是使命,也許是某種偉大的信仰。

有人說,作為教師的錢理群和易中天都是特有的,不可複製的,那麼有哪一個教師的生命可以複製?

做教師不可能都有這樣大的成就或「成功」,但每一個教師的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難道不值得追問、不值得珍視嗎?

人是唯一尋找意義的動物,也是尋找精神歸宿的動物。

不管是錢理群的反抗絕望還是易中天的斷然出走,都給我們教師帶來生命意義和生存策略的另一種啟示。

來源:柯語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讀線 的精彩文章:

宋瑞林《椴樹溝嶺》
康開瑜《跟媽媽學》
賈平凹:五十大話
蔡紅旗《從水街到樓觀台》
張愛玲:落葉的愛

TAG:美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