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本是性格純良之人,為何變得心狠手辣,是因她經歷的過往嗎?

她本是性格純良之人,為何變得心狠手辣,是因她經歷的過往嗎?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風雨淋濕你是否願意回頭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無力前行你是否願意陪我一個溫暖的午後.如果那是一個你不熟悉的家你會不會把善良當做路牌.如果這是一個世界的未來你是否讓他酣睡不在彷徨。小編在這裡已經等你很久了,這裡有各種娛樂新聞、熱點話題、社會萬象,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就請點擊上角「關注」,這樣你就能看到各種最新的資訊。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é xū],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呂后是中國進入帝制社會以來第一個掌握最高權力的女性,且實際執掌這種權力達 14年之久。她本來是一個普通女子,但隨著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大,不僅封王,而且有望稱帝,權力的因素就滲透到了這種家庭關係之中,造成了越來越激烈的矛盾衝突。 最近因海昏侯墓葬文物進京特展,重新讀了一些西漢的史料,對西漢初年最高權力的繼承和轉移或還可再說幾句。呂后是中國進入帝制社會以來第一個掌握最高權力的女性,且實際執掌這種權力達14年之久。她本來是一個普通女子,雖然家境富裕,在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嫁給了大她十五歲的一個當時看來同樣普通,較為落魄、甚至還有點無賴的亭長劉邦。儘管如此,她與劉邦的生活及對其家庭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按傳統標準看應當說是相當賢惠的。她為劉邦生了一子一女,對劉邦此前的一個私生子劉肥也相當厚道。劉邦喜歡在外與朋友周旋喝酒,長不歸家,呂后獨立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養育兒女。有一次劉邦因自己押解的囚犯逃跑了,亡命山中,呂后還長途跋涉為他送衣送食。

當劉邦起事之後,呂后開始也沒有過上什麼好日子,甚至因其是劉邦之妻而被項羽俘虜,關押了兩年才被放回。應該說,直到這時,都還比較正常,呂后就像是一個普通、賢惠而且剛毅、堅強的女子,她也一心維護夫君和家庭的利益。

但隨著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大,不僅封王,而且有望稱帝,權力的因素就滲透到了這種家庭關係之中,造成了越來越激烈的矛盾衝突。當呂后再回到劉邦身邊,發現他已經有了一個比她更年青貌美的戚夫人了,而且這位夫人還生了一個兒子叫劉如意。劉邦更喜歡這個兒子,覺得如意的性格像他,而呂后與他生的兒子劉盈的性格卻不像他。再加上陪伴他的總是戚夫人,不斷啼泣訴說要求改立如意為太子,而呂后多是留守在後方。於是劉邦就有了改換太子之念,但這種「廢長立幼」的意圖一直遭到叔孫通等朝中大臣的反對。

在「母以子貴」的時代,兒子能否立為太子對母親的地位甚至生命,以及家族的利益關係太大。所以,呂后也是極力地要保住他兒子作為太子的身份。當看到大臣們看來也難於抗拒劉邦的意志的時候,她逼著張良給他出了個注意,請出了商山四皓做太子的老師。當劉邦看到自己以前久請不出的四皓在輔佐劉盈的時候,知道太子已經羽翼豐滿,不可能再改變了。前195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為惠帝,但實際掌握大權的是呂后。她最恨的自然是戚夫人和他的兒子趙王如意。但這時她遇到的最大的抗拒卻不是來自別處,而是來自她的親生兒子劉盈。這種抗拒是一種人性的抗拒,也是一種人道的抗拒。呂后召趙王進京,試圖加害於他。而劉盈親自到城外迎接趙王到宮中,和他同起同寢,呂后之謀一時不能得逞。但在有天早晨劉盈出獵的時候,趙王年少不想早起,結果就被呂后遣人用毒酒殺死,劉盈大哭得病。呂后又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以藥物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稱為「人彘」(人豬)。呂后竟然還叫劉盈來看,劉盈見了痛哭失聲,對呂后說;「這種事哪裡是人做得出來的?兒臣雖然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從此就基本不理政事了。

如果說戚夫人曾經是呂后的政敵,呂后要和她競爭奪權,乃至想除掉她,這大概也是符合那時一種高層政治的邏輯,但取勝後如此的凌辱和報復,即便按照這種政治邏輯都不太好解釋了,大概只有用一種特殊的、長期壓抑的強烈嫉妒心和報復心才能得到解釋。而一種可以任性的權力則讓這種殘忍的報復心能夠隨心所欲。呂后對同樣一個人的態度甚至也都發生了前後迥異的變化,她以前對劉肥甚好,劉盈稱帝後,被封為齊悼惠王的劉肥來京朝見,有一次與劉盈一起在呂后面前設宴飲酒,劉盈因劉肥是自己的長兄,就按照家人禮節,讓他坐在上首。呂后馬上動怒,就私下命人倒了兩杯鴆酒,擺在劉肥面前,讓他起身為她祝酒。但劉盈這時也跟著站起來,拿起酒杯想一起向母親祝酒。呂后這才驚恐,趕緊起身打翻劉盈手上的酒杯。這除了說明「有權便任性」,可能還有一種政治考慮:呂后不願讓人們聯想劉肥比惠帝年長,即便他不是嫡出的。

而呂后的變化也表現在對親生兒子的態度上。她愛自己的兒女,但政治算計還是最優先的。呂后為收攏權力,等於是迫使劉盈娶了自己的親外甥女為皇后,劉盈意氣更加消沉,終於在前188年憂鬱病逝,年僅23歲。兒子死後,呂后哭卻不見淚下,張良的兒子告訴丞相說,這是她畏懼大臣反對她,如果你請求讓呂家人為將,指揮南北軍,又諸呂可以入宮,居中用事,呂后就安心了。丞相按此建議行事,果然如此,呂后這時才真正開始傷心流淚了。呂后除了鴆殺趙王如意,後來的兩個趙王,也都被迫娶了呂家的女兒,但並不幸福,結果一個自殺,一個反抗而被幽禁,活活餓死。

呂后為了保護呂家的權勢和利益,還改變了過去劉邦與大臣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的盟約,逐步封諸呂為王,並掌握軍權。但當她死後,這一切很快土崩瓦解,劉姓皇族和劉邦舊臣立刻聯合起來,採取行動,而為了成功,他們也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除了暴力,也有欺詐。他們一面使人欺騙呂祿說,只要你交出京城軍權,赴自己的封國就沒事了,另一面採取武力行動入宮,最後將諸呂家族,還有和他們親近的幾個家族不分男女老少差不多全殺光了,把後少帝劉弘和其他幾個王也都殺了。

這其間還有些艱難的選擇,如呂祿的女兒是嫁給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而劉章曾經被呂后當兒子一樣看待養大,但是,劉章在劉、呂之爭中堅決地站在劉姓一邊,是為幹將。當呂后死後,她的妻子得知了諸呂的謀劃,這時她如何選擇:是站在父母娘家一邊,還是站在丈夫與兒女一邊?她選擇了後者,將呂家的謀劃告訴了劉章。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不幸的選擇。

當我們看到呂后殘忍的一面,並不是說與之鬥爭的另一面的人就不殘忍。我們也不是否定呂后執政的時期其實還是一個社會政治上較好的時期,是她穩定了漢王朝,讓人們休養生息,也廢除了書禁,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而諸呂被誅之後的結果——改立文帝——也是一個好的結果,西漢由此走向了繁榮的「文景之治」。但這些也難掩在這一政治過程中有過的血腥一面。這使我們注意和思考這樣一種政治格局:為什麼這種政治格局會使人變得殘忍欺詐甚至親戚相殘?

這大概首先涉及到所爭奪的政治權力的性質,這是一種唯一的、終身的、趨於絕對的權力。其次,還有一種政治形勢,即這種政治形勢已經使政治鬥爭變成明確對峙的兩方,而且這兩方水火不容,誰也不可能後退或妥協,因為任何後退和妥協都不僅涉及到富貴與權力,還涉及到生命安全。要麼全得,要麼全失。於是,對這樣一種趨於絕對的最高權力的爭奪也就最有可能大大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甚至使一個人前後判若兩人。對這種權力的競逐還會把一個人變為一個完全的政治人,或至少是始終以政治為第一的人,什麼時候都是從政治上優先考慮。的確,有的人生來就像是政治人——很小的時候就傾心於政治,以政治為自己的抱負,但呂后看來並不是這樣的人,是命運使她成為了一個政治人。

但是,權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性嗎?根本的人性可能還是沒有改變,比如說從人性上講一般人都會力圖保存自己的生命,也更關心自己的親人。即如呂后,她看來也不是想推翻丈夫的劉姓王朝,而只是想要自己的娘家人也分享這種最高權力,比如她積極推動讓劉呂兩家結親,就是想盡量延續這樣一種結合。但讓諸呂稱王和擁有軍權的行為卻引起了劉姓皇族和功臣的不自安,而這種不自安反過來也使諸呂不能自安。如果只是爭利益的多少和榮華富貴,或許還能夠折衷妥協或者以正常的手段競爭;但如果同時還是爭生存與安全,則就可能沒有退路而無所不用其極了。

不過,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格局在傳統社會中可能還是限於高層甚至最高層,限於宮廷政治,與老百姓甚至大多數中下級官員沒有多少關係。傳統社會也有它自己的一些規矩和辦法來緩和這樣一種政治格局、或者盡量避免出現一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形勢。現代社會則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主流的傾向是限制權力,削弱權力的絕對性質,使即便是最高的權力也不那麼絕對,從而使高層的政治鬥爭也不再那麼血腥,甚至變成了一種和平與體面的競爭。但的確也還出現過另外一種傾向:即將一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不僅保留在高層,甚至還推廣到全社會變成一種群眾運動的政治。

「完全的去政治化」或者「國家的消亡」可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部分的去政治化」,尤其是「去」那種你死我活的「高層政治」和「群眾政治」的「政治化」卻沒有什麼不好,甚至還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努力爭取的。

修補過的感情,就像摔碎後又沾補到一起的鏡子,雖然外表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可不在完整。我今天才明白這點,雖然已經太晚,太晚。生命中有你,有過你的陪伴,我很滿足,很幸運。謝謝你帶給我一段美好的記憶!感謝你認真看完了文章,如果有什麼意見建議或想對小編說的,可以給小編留言在下面的評論區,小編會認真看的。如果你還想看到類似的文章,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支持小編,小編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邦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軍事家,百戰百勝,從未敗績,卻死的很慘!
劉邦入關破秦後,面對秦宮美姬,急欲享之,咋又克制住了呢?
由於這樣一句話一生豐功偉績的樊噲,被漢高祖劉邦下令賜死
劉邦「創業成功」組織管理的三步法則
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死後被劉邦封為什麼稱號?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