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經典(八)走進中古 未完待續!

歷史經典(八)走進中古 未完待續!

70、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順帝即位後,荒淫殘暴,民不聊生,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割地稱王,自立國號。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領導的部隊,實力發展迅速,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勢力,於1368年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將徐達率軍直搗元大都(北京),元順帝逃往塞外,統治中國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1、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72、靖難之役:明太祖開國後,將自己的子孫加封為王,鎮守邊疆。藩王權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保護自己的皇權,決定削藩,各藩王先後被革去兵權。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北平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變」。三年後,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成為明代第三個皇帝。

73、空前絕後「誅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後,立即誅殺建文帝的臣子、宮人、內官無數,並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被朱棣誅殺 「十族」共873人。朱棣誅殺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萬多人,慘絕人寰。清初史家谷應泰嘆曰:「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74、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里,鄭和七次出海,前後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75、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起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

76、奪門之變:于謙趕走了瓦刺軍,明英宗被放回後宣布退位,被代宗軟禁起來,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擁太上皇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于謙等人不久被殺害。

77、庚戌之變: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學士嚴嵩因善於起草祭神文書而被重用,官至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公元1550年,韃靼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臨北京城下,嚴嵩閉城不戰,俺答部隊在城外燒殺搶奪,歷史上稱此為「庚戌之變」。

78、公元1565年,名將戚繼光、俞大猷(yóu)等在興化大破倭寇,斬殺敵眾2000人,肅清倭亂,拯救被挾持百姓3000多人,史稱「興化大捷」。

79、收復台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開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1662年2月,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殖民者,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後,鄭成功的子孫統治了台灣20多年,直至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永留史冊。

80、東林黨人:明末清官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了當局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分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東林學院過去貼著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是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所寫。反對他們的人稱之為「東林黨」。後遭到當朝閹黨魏忠賢的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後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後六君子」。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治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東林黨人得以昭雪,並一度入閣。(未完待續)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一個純粹正直的大臣和一個複雜的皇帝是如何碰撞出火花的?
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奇珍異寶無數,為何自他以後再也無人出海
一代權宦,真實身份其實是賢宦和首輔張居正的盟友
這個地方不屬於中國,卻說漢語用人民幣,信號都是中國移動
崇禎殺掉魏忠賢,到底是坑了明朝還是救了明朝?看了這個就會明白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