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六國有各種人才,為什麼還會輸給秦國?你覺得呢?

戰國六國有各種人才,為什麼還會輸給秦國?你覺得呢?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山東六國確實人才濟濟,在秦孝公變法之前,戰國有「士子不入秦」的說法,都認為秦國地處西部邊陲,民風未開化,野蠻民族,積貧積弱之國,士子們都認為在秦國不能施展政治抱負,就連孔子,一生都未曾入秦。雖然六國人才眾多,但是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的賢君明主不多。

我這裡只以魏國舉例。魏國通過李悝變法在戰國七雄中最先強大起來,當時的魏文侯重用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大才,形成了一種急賢親士的政治風氣,但是之後的君主對人才的態度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淡化為表面式的文章,流失了大量人才。魏武侯錯失吳起,魏惠王前中期錯失的乾坤大才有商鞅(衛人,魏國小吏)、孫臏(齊人,先入魏任職)、樂毅(魏人,樂羊之後)、張儀(魏人),之後還有范睢、尉繚子,以及不計其數的各種賢才士子。其中最讓人感慨的便是商鞅。商鞅當時只是魏國丞相公叔痤府中的一個中庶子,丞相公叔痤三番五次舉薦給魏惠王,但是他非但沒有上心,甚至連殺商鞅的興趣都沒有,最後等於是親手放走了商鞅。

還有一個關於魏惠王的故事,魏惠王有一次和齊威王一起狩獵,提出和齊威王較量國寶,齊威王問什麼才是國寶,魏惠王得意矜持的說當然是珠寶財貨,齊威王卻說真正的國寶是人才。當然像齊威王這樣的識才任才的伯樂也是少有。在魏惠王之後的五代君主,這種對人才的方式愈演愈烈,最後終於把魏國人才驅趕得乾乾淨淨。

反觀秦國,自秦孝公開始立志強國,向山東六國發布求賢令,廣納人才重用人才開始,之後各代人才幾乎沒有斷過。從魏國流失的大部分人才都被秦國所接納並被委以重任,特別是商鞅這種扭轉乾坤改變戰國格局的乾坤大才。細細數來文有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 魏冉、樗里疾、李斯等等,武有白起、王翦、蒙恬、司馬錯、尉繚、趙佗、李信、司馬欣、王賁、 王陵、章邯等等,這些人才在秦國都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單從人才角度來看,秦最終統一六國也代表著某種意義上的必然。

秦國引進了這些人才後,並不是為了撐門面,將他們放之高閣,而是委之以實權,授之以國政。其典型代表是縱橫家張儀

張儀,曾師從鬼谷先生,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藉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張儀出任相國一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前325年,張儀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今河南陝縣);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前317年張儀再次

任秦相國;前316年,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秦國佔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前313年秦惠王想謀取楚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拆散齊楚同盟,取得成功;前311年,張儀到其他幾國進行遊說,基本上達到了秦國連橫的目的。張儀幾乎參加了所有的秦後期的重大活動,作為一個外人來者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信任,是不可能的。最後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可以說張儀和秦國雙方實現了雙贏,這是人才政策最好的結果。

如此,秦國得以由弱變強,直至最後完成大一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秦國各代君王的「任人為能」的人才政策,各位有才之士為秦國的發展強大其了關鍵性的作用。秦國的強盛為後代很好的闡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這句古訓。

對於戰國六國各自都有特色不一的人才,為何都輸給了秦國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戰國六國的人才的確是多於秦國,即便在秦昭襄王的統治時期時期,戰國六國的人才也完全不輸於秦國。燕國有樂毅,齊國有田單,楚國有羋原,趙國有廉頗藺相如等等不世出的英雄,反觀秦國,倒是一言堂的表現居多,其人才不多,更新換代也不頻繁,但質量都極高,其聞名天下者文有張儀、范雎等;武有公子疾、白起等。本人就從這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吧。山東六國,人才雖多,但能用之敢用之的君主極少,樂毅受到新王猜忌被貶,羋原不得新王歡心自投汨羅江,廉頗也在最後沒有得到信任,反為趙括居其上。反觀秦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等等,哪個不是敢想敢用名士的人?張儀、范雎不都是他國人嗎?縱使流言蜚語,秦王依舊堅持自己的判斷,唯才是舉。這正是秦國強於六國的地方之一。其他國家雖說人才眾多,但是心不往一處用,勁不往一處使,人才再多也是數量上的優勢罷了。

有而不用,等於沒有。

六國之敗,並不是簡單的軍事失敗。軍事只是政治和經濟的延續。

春秋戰國所謂的禮,有一點講的是身份地位不能亂。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在一開始教育不能普及的時候,教育都是家族之間延續,平民沒多少機會接受教育。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更加普及,知識智謀和見識不再為貴族所壟斷。平民因為更加渴望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讀書學習更加努力,又因為他們更多的接觸社會所以比傳統貴族有更深更廣的見識。

然而六國之人和貴族對崛起的平民因為受禮教的影響,並不能很好的接受。比如范睢在魏國就被當作家奴打殘,商鞅也得不到任用,吳起有大功在身也不免逃亡。這是六國的思想的態度,決定六國的人才並沒有合理的晉陞制度。

但是秦國一直被稱虎狼之國,秦國人的思想態度和社會認知和六國有很大區別。尤其是統治者對平民人才的態度,更趨向於任用和信任。這和六國統治者的態度有很大區別。所以六國之人有大才而不能在本國發展的,更願意到秦國以求施展。

其次是國家體制。六國任用將領,更多的是任用貴族。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更多的以軍功任命。這就是說,秦國的人才有更合理的晉陞途徑。六國雖大,但施行分封制,形成許多國中之國。讓各國特別是楚國,形成大而不強,外強中乾的現象。不能像秦國那樣實行的郡縣制對國內控制的更深,更能集中全國之力,也更能凝聚人心。

所以從制度和思想上,秦國更能吸引人才。人,無論任何人想留下來都需要珍惜,尊重。

秦始皇統一天下最為重要有兩點。

第一: 秦國的崛起與強盛,六國的衰弱。而六國的衰弱主要表現為君主的昏庸和不認用賢人。

第二: 1.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

2.秦惠文王用張儀連橫破蘇秦合縱的計謀,采 納司馬錯之言滅巴蜀。

3.秦武王在位3年攻下韓國宜陽。

4.秦昭襄王前半生有魏然輔佐,後半生有范雎輔佐,並且採用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將軍白起為秦國開疆擴土。

5.秦莊襄王任用呂不韋

6.秦始皇文有李斯,武有王剪父子,蒙氏家族。

秦國六代國君個個明君,任用賢人,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個人以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秦國能一統天下恰恰源自於商鞅變法前秦國的極端落後。《商君書》中說的明白:國去言則民朴;民朴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孔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利;多利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威也。民以此為教者,國必削。這就是說由於六國發明發達,其國內早已養成了盤根錯節的貴族世家,形成了等級森嚴階級固化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像商鞅這種出身寒門的人才是沒什麼出路的。事實上助秦統一天下的人才大多不是秦國本國人,六國自棄人才倒是便宜了秦國。

由於秦的落後,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進行變法:一來國內既得利益階層相比六國弱小得多,變法阻力相對較小;二來秦國反正落後,不變反正是亡國,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反觀六國真要進行變法自然會擔心反而失去以前已經獲得的東西,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沒什麼可失去的,索性橫下一條心一往無前。其實不光是變法,面對戰爭時也是如此:秦反正落後,不打仗不去搶別人自己無法發展;六國打仗先得衡量衡量打不打得贏,即使打得贏也得衡量一下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恰恰是在六國瞻前顧後猶猶豫豫的這段時間秦國開始崛起。

最後導致秦國成功一統天下的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秦位於戰國七雄最西邊,這意味著秦只要牢牢守住崤山函谷關的天險即可,在西部幾乎沒什麼力量能威脅到秦。秦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專心致志向東擴張,在這一過程中大搞連橫策略遠交近攻,利用六國之間矛盾分化瓦解,坐山觀虎鬥。

秦有商鞅,註定要統一六國;從秦孝公晚年就問過:秦能一統天下嘛?商君說:能…後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明主,加上張儀,范濉等文臣;司馬錯,白起等名將;為後來嬴政一統天下做了鋪墊,秦能大一統,不是一代君臣的功勞,是幾代人的努力換來的…… 給大家了解一下秦國自孝公之後到大一統的各個朝代君臣: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張儀-甘茂-司馬錯-嬴疾,秦武王-甘茂-司馬錯-嬴疾,秦昭襄王-宣太后-魏冉-白起-范濉-李冰,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呂不韋,嬴政-李斯-王翦父子-蒙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亂世造英雄 《天道》戰國武將大盤點
看了就懂,古代算命先生地位有多高
戰國最強將領是誰?竟死於小人的陰謀!
號稱「人屠」的戰國四將白起,緣何自殺身亡?他坑殺趙軍真實原由
戰國初期最厲害的不是秦國,竟然是魏國,而且稱霸近百年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