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痛風難忍?中醫艾灸有神奇療效!(附真實案例)

痛風難忍?中醫艾灸有神奇療效!(附真實案例)

痛風痛起來痛不欲生。發作起來痛得冷汗直流,關節腫痛,拖著腿也走不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如果痛風不控制好,讓病情一直發展,則出現不易逆轉的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痛風是什麼?

痛風,被稱為「魔鬼咬了我的大腳趾」,是一種由於嘌呤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覆發作性炎性疾病。

高嘌呤食物

為什麼現代人痛風多了起來?

可以說,現代痛風的人比以往早些時候多多了,因為現在人吃太好了,天天大魚大肉,尤其是海鮮不停的吃著,要知道,這些物質都含有很高的嘌呤,而嘌呤,人體吃進去了就會在血液中帶下成尿酸。尿酸進入的太多,腎臟在怎麼不停的加班工作也沒辦法及時排出去,然後尿酸超標,就形成痛風石,痛風也就來了。

大腳趾磨鞋,謹防痛風

痛風首發部位常是腳的大拇指,關節紅腫,灼熱發脹,甚至不能碰觸與活動。但幾天後或數周內會自動消失,和正常人無異。痛風最開始往往會在大腳趾出現一塊痛風石,如果你突然平白無故的發現大腳趾開始磨鞋了,而且伴有疼痛,這就是可能是痛風的前兆了,要引起注意!

痛風了怎麼辦?

我們腎臟起到的作用就像一個篩子,腎強了,就是篩子孔足夠大了,才能篩出更多的廢物,篩出去了,就是咱們的尿液,而腎弱了,孔太小了,體內的廢物又多,來不及篩出去的東西,就會回到氣血循環中去,危害人體,痛風就在這個理。

首先,我們需要控制飲食,形成良好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忌食海鮮、啤酒、動物內臟及濃肉湯等含有很高的嘌呤的食物,最好戒煙戒酒。

然後就是調理腎,加強人體的腎功能。首選艾灸,中醫對於痛,主要是有兩個說法: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不通代表氣血不通,不榮代表氣血不足。而痛風,屬於前者,也就是不通則痛!氣血於堵,痛風石形成,經絡不通,就會痛!

艾灸可以刺激臟腑,加強腎的功能,促進排毒;艾灸患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活血化瘀,促進痛風石的化解、排出;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之前講過的,艾灸可以排出水汽,加速尿酸排出。

艾灸治痛風的方法

艾灸治療主要以痛點為主,和腫脹的部位,同時加上中脘,神闕,關元和足三里,腎俞,腰陽關。因為我們不僅僅要治療痛點,我們還要用艾灸的方式來恢復體能,來恢復被疾病破壞的正氣,用艾灸來升元陰元陽。每日艾灸痛點腫脹處15-20分鐘,配合隔日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和足三里,腎俞,腰陽關。

嘗試用艾灸來治療痛風了,不要期待神效,需要慢慢體會療效,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有的人出現的效果可能會很快,有的人出現的效果也許很慢,但是,只要您不放棄,用艾灸治療痛風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艾灸助陽,艾灸用火驅寒,驅除風邪。

艾灸治療痛風效果神奇

姓名:解先生,年齡:45歲 。

於20歲時在工地上工作,住宿的地方比較潮濕,經常洗冷水澡,突有一天腰部僵硬強直,疼痛難忍,遂去就醫,住院治療一段時間有緩解,但仍不適,一直服用西藥,經朋友介紹一老中醫針灸推拿治療一段時間不適消失,當時年輕身體素質較好,恢復亦較快。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的勞累,身體的消耗,於10年前自覺腳部腫脹不適,相續有腳部關節變大變形,確診為「痛風」。口服福特林止痛效果很明顯,疼痛較輕時停服,較重時服一兩次,一直這樣堅持。

一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嘗試一下艾灸對身體的效果,當時根據店長檢查詢問情況配穴施灸,做時灸感很明顯,做完後身體感覺非常輕鬆,回家後排病反應亦很明顯,尤排氣、排便較多,當時感覺很高興,辦卡堅持灸,前期一周五次,身體的各種不適消失,後改為保健每周做兩次,身體狀態一直很好,一年前因女兒婚事生大氣再加上快過年工作比較繁忙,突然下肢疼痛嚴重,不能行走,拄著雙拐來做灸,考慮顧客這次癥狀比較嚴重,直接做太乙灸,最後明顯緩解,一周連續做3、4次,兩周後雙拐扔掉,走路時仍有不適,一個月後不適癥狀消失,囑其保持心情愉悅,注意飲食及生活起居,一直堅持很好,身心狀態亦很佳,並意識養生保健的重要性,每周堅持做兩次,直到現在,準備一直堅持下去。

祿里堂溫馨提示艾灸時要注意: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灸前: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

4、施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

5、灸後: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避免上火應多喝溫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