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主」與「發火」——親子兩三事

「自主」與「發火」——親子兩三事

題圖:衝浪者,暑期攝於澳大利亞。需要有意識有能力的極限運動。

本公眾號所用照片均為自己及家人的攝影產出,保留版權,如需使用,請聯繫我。

"自主"與「發火」

——親子兩三事

一直以來,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在教育上「焦慮」的媽媽,比如當初選小學時雖然也可以有別的選擇,但是我特別乾脆地讓她上了家對面同時也不錯的學校。在她的興趣班選擇上,基本上都是從小她表露出很強的興趣之後,我們從支持的角度給她的「投資」。我們對她有建議或者「批評」的時候,內容往往不是關於有沒有考過多少級,有沒有讓我們覺得臉上有光什麼的,而是常常因為看到她不能形成好的習慣,沒有真正看到是從心裡喜歡這件事情。

而突然想分享給大家的都是發生在新學期開學前後的事情。在我看來,有關於三個關鍵詞:「自主選擇」、「堅韌主動」、「體恤他人」。

第一件事:

健美操的被退出,以及新「投資計劃」

這裡有一個背景是:妞在上學年被一度選進了學校的健美操俱樂部,她願意學,我當然是全力支持,何況我知道這所學校的健美操競技很厲害(雖然我不抱有一定要進競技隊的想法)。所以,我趁機也退掉了另一門「體育」類的投入,我和她爸爸一直希望周末能勻出一天甚至一天半的時間可以帶著孩子去接觸大自然、野外鍛煉是最好不過的。

於是,每周六下午,她就會按既定時間去參加訓練,我們在接送之外,每次主要就是問問她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每一次她都大汗淋漓地回來,也表示學得很開心,我們從身體鍛煉的角度看到了效果,並不太追著、拉著她,而是一貫希望她能更多自主管理。

就這樣,到了學年末,妞突然有一天回來說今天考試篩選了,成績不理想,尤其是分手支撐,不過好在還有一次補考機會,她當時還抱有希望說:她自己一直的願望也是不進競技隊,而是進「啦啦操隊」,這樣只要補考過了應該還有機會。於是,補考前的兩個星期,她練得異常刻苦,我才知道她平時學了那麼多基礎動作,以前很少見她在家練習過。就這樣,分手支撐從測試當時的0秒變成了接近20秒,我一直都相信這個妞只要主動願意做成什麼事,是不可能做不成的。

後來,快開學的時候,我得知所有補考的孩子並沒有等來「春天」,學校的俱樂部改革,只有第一次考試高分的幾個孩子進到了競技隊留了下來,而其他孩子就自動被退出了。小妞知道後倒沒有特別的情緒,失望還是會有一點。我和她爹覺得這是跟她交流一下「人生有些事情,真的只有一次機會」的蠻好契機,於是和她有了一次談話。坦言說,有一些想法是希望她產生關於 「什麼是從內心渴望的事物」,「如果有目標,該如何行動」,「練習的重要性」,「什麼可以定義為失敗,什麼不是,該如何看待和處理」等方面的覺察並帶入到她的生活其他方面中。

故事寫到這裡,妞的確有了一些收穫,但並不是我們完全設想的那樣。因為,我發現妞並沒有把這一次的「經驗教訓」輻射到她的其他事上,她認為健美操的結束意味著一切也結束了,其他事有它們和她共處的既定紐帶。這個讓我感到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她的「沒心沒肺」不是壞事,不需要 「積極心理學」角度的建設;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教練」媽媽,體驗到從孩子的認知到她的潛能層面,有著與成人成長不同的曲線和規律。這件事,首先因為妞並沒有在情感和理想層次有過特彆強的附著感,所以並不算得一次好的契機去探討她的內觀與行動。

於是,在新學期開始需要交各種費之前,我突然萌生了讓妞給我一份「投資計劃」的想法。主要內容包括,她未來想做什麼?到底什麼是她現在真心喜歡的?有什麼是她根本不用我們催促,自己就會自發自願地不斷學習的?有什麼是她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會想放棄的?如果什麼是我們停止投資了,她會感到鬆口氣的?她會通過怎麼做、做什麼,讓我們感到這個「投資」是在支持她而不是強迫她?….

事實上,妞並不能把這些都清晰陳述出來,不過她倒是發現「煩」、「懈怠」、「沮喪」等情緒往往源自她很喜歡、很在乎。所以有時候她不是不喜歡彈琴,而是有的曲子指法、韻律讓她沒有那種「一學就會」的成就感,而自己又慢不下來反覆練習的焦躁讓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然後,她說,以前老聽我們說每天哪怕就20分鐘,但是全神貫注勝過拖拖沓沓、重點練習勝過蜻蜓點水什麼的,都是道理,她知道可就是做不到。現在突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辦法,煩歸煩,但可以幫到自己去儘力做到。

把主動權進一步交給孩子,她會找到自己的源頭與辦法。至於行動中的起伏很正常,我會繼續饒有興味地去觀察和體悟。

第二件事:

妞點燃了我的「導火索」

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個周末。我們度假回來後,我就立即投入了一周起早摸黑的工作中,結束後又接著處理了幾件事,所以還是有點緊張疲憊。不過,我從來不喜歡把「情緒」隨意遷移到別的人和事上,我習慣安靜、獨立地去處理好。

周六一大早,我就因為妞的一件事被搞得完全沒有可以安靜的空間,還不得不深呼吸、表現穩重地處理好情況。(PS:家裡人有時候人多、聲音多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當多種聲音出現的時候,尤其是煩躁正此起彼伏地高漲時,就得有人要剋制住並去降溫)。

接著,邪門的是,這一整天,我都處在不斷需要深呼吸、先處理事情、再處理自己不舒適的循環中。直到晚上,我覺得自己真的需要徹底「排毒」一下啦,於是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打算做一套瑜伽,做到一半的時候,妞來了,非得堅持一個她睡前的要求,怎麼說也說不通。我突然就火了……大體意思就是爸爸媽媽雖然可以無條件地愛她,但我們自己也是人,也有不開心不高興的時候,我們會盡量不在她面前發作,但是請不要硬捅馬蜂窩。

其實,我這麼寫,可能會有人覺得妞不懂關心我們。不是的,她平日里關心家人、關心同學和朋友、關心寵物等方面都不錯;那是不是我「小題大做」啦?我覺得也不是的。寫出來這件事,

一是在那個當下,我和「妞」都是人,都是「完整」的人,所謂「完整」不是「完美」,我們都有自己的「殘缺」,並知道此刻發生了什麼,在學著用彼此的「殘缺」來共處。所以媽媽不是「完美」的,我也有需要「躲起來」的時候,我也有需要別人體諒的時候。而她,會知道媽媽有什麼表現的時候,其實是不想「傷」到她,而她應該怎麼做可以幫到媽媽。她就不會覺得媽媽只有強大的「虛面」,她也需要去觀察並給予媽媽恰當的愛。

二是,發火這件事並不可怕,關鍵是發火的方式、以及處理的方法。現在很多育兒論搞得好像只要家長發火就會極大傷害到孩子,這給家長們不必要的太多壓力,我們也是人,如果自己總是被壓抑、被縮小,又怎麼可能真正去關心和鼓舞到別人。只不過,發火為了什麼?如果常常都是無意識無能力地發火,的確應該避免,因為對自己、對孩子都不好;最好的當然是有意識有能力地發火,尊重自己作為人的屬性,但是不要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什麼。現實來說,即使一開始可能是無意識地開始發火,如果能很快產生對自己的「覺察」,回到有意識的狀態,有能力去處理當下的情況,那麼這個發火併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反而最後有可能對方會忘掉「發火」這個載體,形成新的意識。比如我的女兒,她後來不再堅持,第二天還很關心我。

分享我的事,不為說道理,如果能夠與你們曾經的經歷感悟有一些呼應,足矣。但願此刻有不一樣的火花正在迸發。

/ 有溫度的思考 /

/ 帶覺察的感知 /

/ 自潛能的激發 /

山黛風清的三分田

管理顧問企業教練成長夥伴行者

前行路上,「我」的陪伴,值得擁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黛風清的三分田 的精彩文章:

TAG:山黛風清的三分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