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燈和鏡‖高飛《素麵朝山》(下)

燈和鏡‖高飛《素麵朝山》(下)

主編導讀:高飛博士的散文《素麵朝山》分上、下兩部分推出。正如在本刊第123期推出其上部分時的「導讀」中所言:登山只是一個外在的線索,是激發思智的觸媒和燃點,美與詩也只是沿途的風景點綴;本質上要表達的是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人自我、自然與文明、現世與未來、教育與成長等種種命題。

素 面 朝 山(下)

湖南文理學院 教師、教育學博士 高 飛

繼續前行,登上一座山峰。一條白色的水泥路從對面山腰伸長出來,又嘎然而止,讓本是滿目蒼翠的山,打上了一個白色的補丁,是那樣刺眼。頭頂上還出現了索道,從山之頂峰伸向山腳。這些人為的算計,讓一座本是大自然的饋贈的山,變成了承載人類慾望的盆景。

一旦某處的自然風光成為景區,便不可避免地盆景化,而離它的本性越來越遠。人類將大自然進行肆意的修剪、包裝,據為己有,視為豢養的家犬。人類太多自以為聰明的算計,以為自己可以設計大自然,讓大自然更完美,他們設計出來的不過是大自然最拙劣的模仿。正如人類任何的建造烏托邦的結果,只不過是製造了現實中的一地雞毛。

人類如此自負。我們自以為了解山,以為知道了山的大小,海拔高度,山上有多少森林植被,山裡面有多少礦藏,就以為了解了整座山,然後,我們按照自己的了解,去征服這座山。我們體現著一種佔有與蔑視,而無絲毫的敬畏與尊重。人總以為自己可以佔有大自然,不懂得尊重的人,然而人往往只是去毀滅它。我們並沒有窮盡山的每一個私密之處,山自有它一些永遠不為人所知曉的秘密。我們也不能運用高科技去給山去魅,正如我們不能用望遠鏡去探究宇宙中到底有沒有上帝一樣,我們需要那些求知而神秘的東西來對抗人的自負與自滿,我們需要留下一些讓人仰望的空間。

我們越來越不懂得敬畏大自然。這種敬畏不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實是一種僭妄。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皇帝成了天子,在家族的牌位上,「天地君親師」被有秩序地共同供奉,人與天在一起,人做夢都想當一個齊天大聖,或壽與天齊,或成仙得道,與天同壽,與日月同光。

小的時候,我們都觀察過螞蟻搬家,對大自然的好奇激發著我們的,而長大後,我們遺忘了這一切。人已經越來越迷失了自己,人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變得越來越自私,而在越來越自私的同時,失去了自我的主體性。人的自私只在物質的層面,成為一種貪慾的追求,而不是自我的覺醒與完善。

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小孩子,都和山一樣,都有各自的幽微之處,個體成長中的細微之處永遠不可能被窮盡。小孩子比我們更敏感,更細心,他們善於觀察生活中細微的方面,會和每一隻螞蟻交朋友。然而現代科技,現代人的教育,都是熱衷於向人的細微之處進軍。通過將自然和人裝在透明的試驗容器中,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和控制,以為這種表淺化、簡單化的方式就是科學管理,就可以認識人、計劃人。結果只是戕害了人。「認識你自己」是一項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不僅人的複雜性不可窮盡,更重要的是人永在生長,永遠「在路上」,在山的林中之路上徘徊。

對山也是如此,我們在忘情地開發和佔有一座山的時候。我們忽視了這山中每一個蟲子的淺唱低吟,每一片樹葉的呼吸,每一粒塵土的沉默。

人本從大自然來,卻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忘記了大自然的存在。甚至將人凌駕在大自然之上,成為大自然的對立物,將人類的發展建立在對大自然的摧殘之上。自以為掌握了大自然的奧秘,自以為可以任意改造大自然,卻不知道人在切斷與大自然的血肉聯繫時,也切斷自己與自己內心深處最本真的聯繫。人類在破壞大自然的同時,也在為人類自身挖掘墳墓。

對大自然的毀壞,也是對人類得以憩息的家園的毀壞。不僅是物理的環境受到污染,沒有了大自然,人便越來越陷入到人對人的算計之中,人類的心靈越來越少自由飛翔的空間。曾經的家園被遺忘在腦後。人們攫取看得見的現在,卻忘了自身從何而來,忘記了有一天回頭時,是否還看得見家園的存在。當家園失落之後,人的精神如何能找到憩息之所?

人本從山的密林中走出來,人需要保留未經開發的山,人需要經常回到山上去。

時間在流逝。傍晚臨近,暮色漸濃。

大地在暮色中隱去。貓頭鷹卻在黃昏的時候起飛,星星將在夜晚浮現。

我坐在一塊岩石上,在決定下山之前,最後享受山的氣息。

我知道,時間的腳步不能放緩,但可以用心去放慢人生的腳步。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很好地思考一下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能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從容。

我們在匆匆長大的時候拉下了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需要偶爾靜下心來,選擇一個恰當的時候,一個人呆在一邊,仔細檢查一下人生的百寶箱,看看是不是有哪些美好的東西忘掉了。

人總是來不及思考當下,當下就飄然而過。人們總是急切地憧憬著未來,把當下的一切不滿與遺憾,都寄托在未來加以實現。人們急切地剝著洋蔥,試圖尋找裡面的內核,找到人生的核心意義之所在。然而,當他把所有的洋蔥剝完之後,他發現他已經是一無所有。人生就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之中,就在剝洋蔥皮的過程之中。享受現在,讓現在過得有意義,即讓自己的人生的每時每刻都變得有意義。豐富了當下,未來因而也充滿了無限之可能性。

人們都在向前追求,追求一種更為美好的生活,人們總在期盼,期盼他的明天會更美好,人們努力工作,目的卻是為了明天,而明天似乎永遠伸手可及,卻永遠未曾到來。他們從來沒有好好地體驗過現在,去思考「當下」生活的意義之所在,他們總是來不及享受生活。在日復一日的繁忙與奔波中,將生命的洋蔥片逐一丟棄,直到最後發現一無所有的時候才感到後悔。

生活在當下並不意味著只關註腳下,還得仰望星空。心頭之燭需要我們點燃,頭頂之星需要我們仰望,它們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隱,我們需要找出它們。

到了下山的時候了,儘管懷著留戀,但必須堅決地起身。山不是人的久留之地,山屬於山本身,人還得回到人那裡去。柏拉圖說過,哲人可以離開洞穴,看到更加真實的世界,然而哲人最終還得回到洞穴。無論這個世界多麼醜陋,卻是我們自己的創造,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我們都是其中一份子。任何人犯下的一切過錯,都有每個人的一份。我們只能去承擔,或者,去改變。我們無法逃避,我們也當不了隱士,也已經沒有地方可以隱去自己了。

還沒有抵達山腳,就遠遠看見路燈已經開啟,車輛如織,行人如麻。城市的繁華與喧囂,尾氣,煙塵,水泥路,高樓大廈,匯聚成「文明」大潮,洶湧澎湃,包圍著這座山,潮水席捲而至,驚濤拍岸,撲面而來。

而我只能悄然進入,與這樣的「文明」共舞,這是我的「生活世界」。人要經常行走在世俗生活與精神生活、卓越與平庸、沉思與踐行中,但「日常生活」卻是人生的常態。

生活亦如山,素麵以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燈和鏡 的精彩文章:

燈和鏡‖張曉凌《飛鳥》

TAG:燈和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