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伍罡:從放心到放手一

伍罡:從放心到放手一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讀讀這些書吧——

《親愛的小魚》

《自己去上課》

《第一次旅行》

《第一個朋友》

《大象小不點》

《勇敢的艾琳》

《爸爸的圍巾》

「這座橋只能把你帶到半路,

如果你想去那片渴望的神秘土地。

……

何不與我同行,

一起分享那彎曲的小徑,

我會給你講述我所知道的神秘世界。

但這座橋只能把你帶到半路,

你必須自己走完剩下的幾步。」

——摘自謝爾. 希爾弗斯坦《閣樓上的光》中的《橋》

無數多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開,為了日後更好地分開,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獨立於天地之間。就像《親愛的小魚》里那隻小貓對小魚所說:「總有一天,我親愛的小魚,你會大得沒法再呆在小小的魚缸里。我會把你帶到大海邊,看你自由地離去。」

因為愛,父母總是願意孩子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但是啊,也有放不下心,放不開手的父母。讓我們記住希爾弗斯坦在《橋》里所寫的:「這座橋只能把你帶到半路,你必須自己走完剩下的幾步。」孩子總有一天會面臨自己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我們早一天放心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走,孩子就會早一天從踉踉蹌蹌到穩穩噹噹地走,到自信從容地自己走完剩下的那些步子。

培養孩子獨立之妙招一:

我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也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自己乘車外出過。我兒子小時候和小夥伴一起乘車去少年宮唱歌,發生的事情就有點兒像小亞瑟和巴斯特《亞瑟小子-自己去上課》時發生的事情——亞瑟和巴斯特第一次自己坐公交車去游泳館上游泳課。一開始,兩個小傢伙覺得很好玩,可是上車後因為打瞌睡坐過站了。本來他們是去打電話,可是看到那麼多好吃的,忍不住買了這個又是那個,吃得差不多了才想起時間已經晚了,課是上不了了,那就坐公交車回家吧。一掏口袋,兩個小傢伙傻了,錢已經花光了。不過,他們的誠實和禮貌幫了自己,公交司機不僅送他們回家,還把電話借給他們打回家,省得父母著急。

這個故事不就是我們身邊常常發生的事嗎?著名的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過:「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如果移除了障礙,人自然地會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現自我的個體,就像一顆橡樹籽成長為一株橡樹。」亞瑟的父母就敢於幫助孩子移除障礙,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不過我相信,當亞瑟父母同意孩子自己去上課時,他們一定之前教過孩子良好的品德和必要的技能。所以,當孩子回家時,媽媽說:「我的寶貝你自己想辦法回家,真聰明。」爸爸說:「爸爸媽媽都為你驕傲」。

冰心老人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這可以理解為不包辦,不包攬,不代勞,而是要放心,要放手,給孩子獨立自主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孩子的成長是屬於他自己的,無可替代,最終要靠自我持續發展的動力,只有有了較強的獨立性,孩子願意自主、自立,才能使得身體、智力、情緒都有較好的發展,才有助於養成孩子獨立、負責的態度。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平時要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獨立的技能,就像《第一次上課》那樣,抓住那些成長的關鍵期,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技能。孩子從小到大要學習很多知識和技能,有些事情不親手做一次,就永遠不會。比如一歲半到兩歲大的孩子,要學會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夠揀起玩具;2—3歲的孩子能夠學會用勺吃飯,能夠穿脫衣服、拉拉鏈;3—4歲的孩子能熟練地自己扣紐扣、系鞋帶、吃飯、洗臉、刷牙等;5—6歲的孩子,就應學會洗碗,能夠很好地保管自己的東西。

孩子的獨立性是需要逐步培養的,父母要抓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就像《第一次旅行》里皮斯凱的爸爸,在這個關鍵期他告訴小女兒皮斯凱說:「爸爸和媽媽,還有我們的爸爸和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一個人出去旅行,尋找自己住的地方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然而,父母不是把孩子推出去不管,而是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那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禮貌地跟鄰居打招呼,當樹木和河流說『同意』,你就可以住在那兒了。」

但是,成長的路也不會一帆風順,就像小皮斯凱,第一次離開家外出謀生了,在城市安家被趕走;在風口安家打擾了樹,帳篷差點被颳走;在小河分叉口的洞穴,被雨淹,被浪卷……在危險中,她努力救了一些蟲子,那是螢火蟲!她追隨著螢火蟲找到了一個樹洞,在黑暗的樹洞里,螢火蟲為她帶來了光亮。第二天早上,皮斯凱想起了爸爸的囑咐,禮貌地徵得了了大樹的同意後,自己動手建造了一個自己的也還算舒服的家,伴隨而來的是自信與成就感。孩子有了自信,學習願望就會更加強烈,就會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孩子獨立成長的路上,除了技能,那些良好的品質也是不可或缺的。想想亞瑟的禮貌求助和誠實相告,得到了司機叔叔的熱心幫助;想想小皮斯凱的禮貌待人、樂於助人和善良友好,讓她有了螢火蟲、烏鴉和卡茨大伯等好朋友,朋友的幫助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

培養孩子獨立之妙招二:

在成長的路上,有無數的岔路口。如果做父母的替孩子把一切想好,這樣做雖然可以代替孩子,也為父母免去很多因孩子疏忽而帶來的麻煩,但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將會因為缺乏重要的學習過程,而無法享受到由自己獨立選擇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會因為小時候該摔跤的時候沒有摔跤,等到長大了,離開父母去獨自生活和工作時再摔跤,那一定會摔得更疼,恢復起來也更難吧?

我想,像《勇敢的艾琳》里的艾琳,長大了一定會是一個勇於承擔、堅守責任的人!

艾琳是女裁縫的女兒。這天,女裁縫身體不舒服,不能親自把她做好的晚會禮服送到公爵夫人手裡,可這件漂亮的禮服是公爵夫人當天晚上要穿的,當晚有重要的晚會。於是,艾琳照顧完母親後,主動要求把禮服送到公爵的宮殿去。可是,猛烈的暴風雪卻想阻攔小女孩兒完成這個使命——雪大風疾,艾琳在雪中卻始終未曾停步,從對風發出警告、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行走、背對著風在風雪中前行,到盒子意外被風吹落、禮服意外被風吹走,到摔倒、扭傷、迷路、繼續走下去、再度跌倒、被埋入雪中……隨著山下燈火通明的宮殿的顯現,跌入雪堆中的艾琳重新振作起來,乘坐著禮服盒子滑到山下。令人驚喜是,艾琳與刮到宮殿門前樹榦上的禮服意外重逢。艾琳把禮服疊好放進盒子,當她終於拿著禮服走進宮殿時,受到了公爵夫人一家熱情地接待。

風雪天送禮服是一個獨立成長的機遇,但是,成長需要機遇,更要平時的積累。

看看《勇敢的艾琳》。媽媽生病,艾琳替媽媽送禮服,這一段風雪交加的旅程是一次成長的機遇,而從艾琳細緻入微地照顧生病的母親:哄媽媽上床、蓋上兩條被子、腳邊加蓋毛毯、泡好加入檸檬和蜜糖的茶,還沒忘記給火爐添好木柴……一切都做得那麼嫻熟、自然和周到,在媽媽滾燙的額前親吻了六下之後,艾琳上路了。這些都說明,艾琳是能夠主動擔當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讀者也通過閱讀見證了小艾琳內心獨立的成長:選擇、擔當、孤獨、猶豫、彷徨、恐慌、失落、掙扎……最終,勇敢承擔,堅守責任,贏得尊重!

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兩大因素,第一是基因,第二是環境。基因決定發展順序,環境決定發展水平。換句話說,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自身的階段性,什麼時候發育什麼,由基因決定。這個階段的特質發育的好不好,由環境決定。

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特點,在不同的階段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孩子移除阻礙孩子成長的障礙。

孩子在成長到16到24個月的時候,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讓他往東偏要向西,讓他打狗偏要罵雞,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怎麼突然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第一步。孩子逐漸具有了自我的意識和獨自行動的能力,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想法去探索世界,但是他還不夠強壯,還沒有足夠的經驗,會遇到很多挫折,會吃很多苦,就像《小不點走丟了》中的小象小不點,就像《第一次旅行》中的小皮思凱,可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孩子的渴望成長的腳步。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這是孩子成長中必然的階段,正確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溫柔地一推」(A gentler push),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可能遇到的困難,引導孩子去探索世界,去獨立完成任務。所以《亞瑟小子-自己去上課》中父母讓亞瑟自己去上游泳課;《小皮思凱的第一次旅行》中爸爸告訴這麼大已經是自己獨自出去旅行的時候了;《勇敢的艾琳》中媽媽雖然擔心,但還是同意了孩子的請求。

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就要做一個放心放手的父母,而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做「直升機父母」,永遠盤旋在孩子的上空,不給孩子任何獨自成長的機會。

也許大家還記得2002年2月發生的一件震驚全國,又令人痛心和深思的硫酸潑狗熊事件吧?劉海洋,清華大學電機系大四學生,在動物園用硫酸潑狗熊被刑拘。

我們看看劉海洋的成長經歷吧——從小非常聽話,沒有任何違紀行為,性格溫順,品學兼優,事發前已被推薦為本校的研究生,前途似乎很光明。在深入探究劉海洋的成長經歷——跟隨單親媽媽生活,媽媽對他有嚴格的限定,上學走哪條路,走馬路的哪一邊,從哪個路口過紅綠燈,放學回家做作業的時間等等,一絲一毫都不能有差錯。有一次他放學沒有及時回家做作業,而是和同學打雪仗玩,結果被媽媽整整罵了一夜。劉海洋頂著乖孩子的光環,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考入清華大學。

他是北京人,兩個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是媽媽騎自行車到學校門口等他,兩人一起騎車回家。返校的時候,媽媽騎車把他送到學校門口。除了學習,媽媽代替他做了所有他應該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也剝奪了他獨立探索的權力。但是,孩子對成長的渴望和探索的本能,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火山熔岩,是無法遏制的,積蓄到了足夠的能量,是一定要噴發而出的。劉海洋拎著硫酸潑狗熊後,警察詢問他這麼做的動機,他說聽說狗熊的嗅覺很靈敏,想用這種方式驗證一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想,他媽媽把所有正確的事情都做完了,他只能去做錯誤的事情。

這個案例可能比較極端,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在面對孩子時用的就是這種模式。孩子吃飯撒得到處都是,就不讓孩子自己吃;孩子系不好鞋帶,就不讓孩子自己穿鞋;孩子睡覺掀被子,就不讓孩子自己單獨睡;孩子洗澡洗不幹凈,就不讓孩子自己洗;有人問孩子問題時,家長搶著替孩子回答;家長自己覺得冷的時候,一定要為孩子加衣服……這一類家長被稱為「直升機式媽媽」,因為她們就像直升機一樣隨時懸停在孩子的頭上。孩子剛遇到一點困難,還沒來得及思考和嘗試,媽媽就立即空降下來,幫助孩子解決。看起來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是干擾和阻礙了孩子成長的過程。

怕孩子犯錯誤,怕孩子有危險,於是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順利地成長,結果適得其反。

孩子獨自做事時,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必須遵守的基本的規則,教給孩子基本技能,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去嘗試,去解決。就像《第一次旅行》中的小皮斯凱,出門前自己一遍一遍地檢查行李,而爸爸只是告訴他,最重要的是安排住所的時候,要有禮貌地和鄰居打招呼,取得別人的同意才行。

dia

愛果心理諮詢

預約

愛果工作微信號:

szaiguo(愛果小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種愛果兒童成長與陪伴 的精彩文章:

伍罡:如何處理孩子的「欲求不滿」
悅讀薈又將起航,你,準備好了嗎?

TAG:種愛果兒童成長與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