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三分鐘易經第五講 孔子讓易經插上翅膀

三分鐘易經第五講 孔子讓易經插上翅膀

孔子讓易經插上了翅膀

大家都知道孔子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易經》被稱為六經之首。這幾年興起了國學熱,很多專家學者也都在講四書五經和春秋,但是這些專家學者基本上都不談《易經》,在各種版本對孔子的研究中,也忽略掉孔子學易經,著《易傳》這件事,好像集體失憶了。

但是《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這在歷史上也是得到公認的。之所以很多人不講我想原因不外乎有兩點:一是中國解放以後的破除迷信讓很多人對易經產生了誤會,很多老師不願意研究和涉獵這個話題;二是《易經》很難通過看書自己就能學會,所以很多學者不願意下力氣研究這個事。但是不了解中華文明的根系是什麼樣子,所有的理論架構都是不完整的,都難免偏頗。當年孔子他老人家也走過這樣的彎路。

孔子對於《易經》及卜筮shì的態度,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50歲以前,尤其是年輕時,把《易經》作為算卦的工具,但對算卦這事持半信半疑狀態;50歲後,尤其是在周遊列國期間(55-68歲),孔子漸漸喜好《易經》,面對一再遭遇的困厄使其一度熱衷於卜卦,這從他和學生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到,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這句話是說有一個叫子贛的學生問:老師也相信算卦這件事嗎?孔子說:我佔一百次而能對七十次。這說明孔子的占卜水平還是不錯的。孔子在實踐的磨礪和檢驗中,漸漸認識了《易經》的本質,到60歲後就不大卜卦了,並且把《易》視為「德義」之作。

孔子在晚年時把讀《易經》的心得寫了本書,名《易傳》,又稱「十翼」,孔子在《易傳》中不僅表述了學習《易經》的方法,對《易經》的基本原理,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更是將《易經》提升到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所以後人把《易傳》稱為為《易經》插上了十個翅膀。

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今天我們主要闡述了孔子對《易經》從半信半疑到到推崇的演變過程,以及《易傳》的作用。

您有什麼觀點,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頭號易經」,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三分鐘易經第四講 被埋沒的聖人——周公旦
關於易經的一些個人感想
孔子對易經的研究心得(三)
易經與家庭和諧及子女教育(二)
《易經》中的「易」字代表了哪三種精神?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