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仁東讓我找一個「坑」,一找找了12年,後來那裡建成了FAST

南仁東讓我找一個「坑」,一找找了12年,後來那裡建成了FAST

南仁東逝世:國失棟樑 精神永存

作者:趙睿 潘希

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長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在美國波士頓逝世。消息傳來,社會各界相繼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表示,南仁東先生的先進事迹感人至深,我們要以南仁東先生為榜樣,在全國廣大科研人員中弘揚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號召中科院全院學習南仁東事迹,學習他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高尚情操,學習他真誠質樸、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

媒體:他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

「23年時間裡,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新華社在《「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一文中這樣評價他的偉大成就。

「踏平坎坷艱難尋『它』,埋進深山志在高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評價說,中國天眼從選址到建成總計22年,只為那一眼萬年。科學的圓畫得越大,圓圈外的未知就更大。但正因為無數南仁東們,中國科學走得更高看得更遠。仰望星空的時候,請記住曾經的領路人。

光明日報在題為《魂向天際覓「蟬鳴」——追記「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一文中提到:斯人已逝,令他魂牽夢縈的大約只有FAST。

在眾多緬懷和紀念文章的跟帖和評論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南仁東是一位默默奉獻的人民科學家,正是有這些為國的科學家,中國的科學事業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向為社會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致敬。

與此同時,在各大網站和新媒體平台,網友紛紛致敬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國家的棟樑,不對,應該是世界的棟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國之棟樑,我輩楷模。

·您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付出和貢獻永載史冊,南仁東科學家永垂不朽!

·老前輩一路走好,向老前輩致敬,向老前輩學習!

·希望他的學生不要辜負老人寄託,把我國的天文事業做好!

·國痛失一棟樑,令人心碎腸斷。一生竭心儘力為吾輩指楷模。

·夜空中最亮的星——它是中國心。

·走好,在天堂可以離你想看的星空更近了。

·以後再想起FAST可別忘了他。

·向為社會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致敬。

·這才是默默奉獻的人民科學家,正是有這些為國的科學家,中國的科學事業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同事: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他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在追憶文章中這樣寫道:「FAST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拼搏。現在,經過20年的努力,FAST終於建成了,成為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蹟。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裡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

為了建造一個屬於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南仁東琢磨了大半輩子,奉獻了一生智慧,他願做奠基石,但是他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FAST就像是他的孩子。」FAST工程工作人員黃琳說,南仁東歷盡20餘年心血,「見證了這個孩子的成長」。他魂歸天際,必不忘在宇宙盡頭,繼續追尋「蟬鳴」,不忘FAST這個「孩子」。

「10年之後,南老師所成之大美『中國天眼』必將舉世皆知。」中國天眼」副總工程師、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李菂說。

南仁東生前的同事表示,南老師對事業的執著常人無法想像,為後人留下了豐碩成果;南老師患病後仍不忘科研事業,從骨子裡迸發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掛在嘴邊的拒絕平庸。

學生:他改寫了那一片荒涼

「記得剛到FAST的時候,那裡只有一個碩大的天坑,周圍什麼都沒有,一片荒涼。從坑底走上來,需要1個多小時的時間。」FAST饋源支撐系統助理工程師李銘哲曾經這樣描述過。

現在,當你驅車前往克度鎮這個偏僻的黔南小鎮,再穿過一道道的狹窄山口,到達一個名叫『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地時,視野就會被一個500米直徑的白色鋼環填滿,那是史上最大望遠鏡FAST的圈樑,而和FAST一樣不能忘卻的是南仁東。

「就在那間辦公室里,我們經常和南仁東老師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回憶起為FAST奮戰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師這20多年幾乎沒幹別的,就專註在FAST工程這一件事情上。」

沒有南仁東,就沒有FAST。這樣的說法,在他的學生看來,一點都不為過。

「他是科學家中的科學家。」岳友嶺這樣評價他的老師南仁東,「做一項大的科學工程,大部分是沒有先例的,需要一個核心人物,南老師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技術的核心推動者,是團隊中掌握新技術最快的人,從宏觀把握到技術細節,都免不了他來操心。去院里彙報項目進展,從未出過任何差錯,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時到達會場,努力負責的程度超乎想像。」

學生們都為南仁東在科學上的嚴謹作風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動。他們評價南仁東為人低調、不喜張揚,有俠義心腸。

24載「天眼夢」,夢圓他卻離去,但是我們相信,南仁東先生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會永遠印刻在國人的心中。

來源:科學網

南仁東讓我找一個「坑」,一找找了12年,後來那裡建成了FAST

2016年,舉世矚目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大窩凼(dang)窪地完工,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在天文觀測上承載了新的使命。然而,FAST背後的艱辛卻鮮為人知。

古有十年磨一劍,今有二十年鑄「天鏡」,南仁東、聶躍平這些名字已然與FAST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們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們。在過去的十多年裡,聶躍平帶領團隊尋尋覓覓,終於給FAST找到了一個「安穩」的家,這是怎樣一段令人心折的故事?

聶躍平

FAST系統總工程師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非再生資源遙感應用研究室主任,

中科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

以下內容為聶躍平演講實錄:

大家好,很高興能跟大家一起聊聊FAST。

大家看這個大鍋,直徑500米,接收面積有32個足球場那麼大,它的探測能力是137億光年以遠,大家算一下就知道這有多遙遠。我是怎麼和這個大傢伙結緣的呢?這得從我的生長、學習、工作環境說起。

這是我生長的地方,貴州獨山縣,一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美麗地方。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河裡有野生的大魚,天上飛有各種飛鳥,山裡都有豺狼虎豹,這一點也不誇張。

我生在上個世紀的1958年,小時候很調皮,經常背著家人跑出去玩。看到河流和山川,特別是山洞,就總在想,這些地下暗河是怎麼形成的?有些河,流著流著就下去了,可一會兒又從那邊冒出來,這讓我感覺很奇怪。

帶著這些疑惑,我讀完了高中。那時候高中畢業要下鄉當知青,很艱苦。我16歲下鄉當知青的時候,乾的活跟大人是一樣的。我估計現在的16歲孩子,大多還離不開父母。1977年我考上大學,帶著這些疑惑挑了一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的專業。到了大學才知道,貴州是一個喀斯特面積佔了70%的省份,所以它的風景很美麗,但是土地很貧瘠。

因為喀斯特的岩性是碳酸鹽,它可以被水溶解,貴州水又多,所以地表水下來以後就往地下走了,地表沒有水,地下水很豐富,但是你取不到。

大學畢業以後,我被分到貴州地礦局工作。可能與喀斯特有緣,我分過去的時候,當時正好單位接受了國家項目黔南岩溶研究,研究它到底怎麼發育的,怎麼來治理它。出於這個目的,當時項目划了一塊七萬平方公里——一個貴州岩溶發育最好的地方進行研究。

五年之內,這裡的山山水水我都基本上跑遍了,比如暗河、溶洞等等,特別是跟後面有關係的窪地。窪地很深,全是岩石,岩石上面有點土可能會長點樹,樹也不會成材,要種莊稼也很困難,所以我覺得有啥用呀,就沒在意這件事。但是整個貴州、黔南的喀斯特發育規律我基本上心裡有數了。

1988年後,我到南京大學去念碩士和博士,正好我的導師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任美鍔先生。他抗日戰爭的時候,跟隨浙江大學到貴州做岩溶方面的研究。他聽說我在貴州搞過系統的岩溶課題,他就對我下猛葯了,把他平時所有喀斯特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全交給我了。

1993年我到中科院遙感所做博士後,師從我國著名的遙感學家陳述彭先生。1994年,我想遙感技術學了以後,怎樣在喀斯特地區發揮遙感的作用?我想來想去,正在發愁怎麼辦,怎麼用,這時候,照片上這個人,當時國家天文台(當時叫北京天文台)的副台長南仁東——現在是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他找到了遙感所。

這件事是怎麼來的呢?1993年他們在日本開了一個天文大會,提到射電望遠鏡,因為射電望遠鏡(可以)探知未來,你的設備不行你根本就沒有發言權。回到國內以後,他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應該建立這樣的一個射電望遠鏡。但是全國這麼大的面積,要找這麼大的坑,要上哪兒找?

所以他們找到遙感所,遙感所就向他們推薦我,說正好有一個博士是專門研究窪地的。因為喀斯特窪地在西南地區發育最好,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當時就跟我說要找一個坑,我問有什麼條件。他說,第一這個坑要圓,不管什麼坑就是要圓;第二交通要方便,不要在喜馬拉雅山,再好的坑也去不了;還要相對的隔離,人不能太多,人多了也建不成;最關鍵的一條,要沒有無線電干擾。

我想貴州都符合這些條件,肯定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我就答應他了。答應他以後我就直接下去了,去了一個月。當時我也沒把握,因為以前對喀斯特窪地沒有這麼詳細地研究過。回來以後我給他寫了一個報告。他當時在國外開會就說了這個事,國外專家說,你們貴州還有這個東西?他說有。

到了八九月份,就正式成立了FAST推進委員會,這個事就開始正兒八經的做了。這時候我被任命為選址組的課題負責人。我在貴州做了這麼多年,雖然知道有窪地,但是貴州窪地成千上萬,要挑最好的,怎麼挑?

遙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當時的遙感解析度沒有現在那麼高,現在是二十公分的解析度,那時都是幾十米,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把窪地圈出來,我們通過半年多的時間,確認了四百多個,具體符不符合要求,那得去現場看,也不可能挨個跑。所以就在地形圖上挨個對,定了一百多個窪地,然後這一百多個窪地都實地跑遍了。

貴州那個地方可能有些人去過,全是山。艱苦到哪一步呢?有時候我們下到窪地底,當地老百姓十幾分鐘下去了,我們要半個多小時才能下去。上來也是,我們上來得一個小時,而且累的不像樣。而且貴州雨多,不小心踩滑一下,幾十米就滾下去就完了,非常容易出危險。我有幾次都滑下去,幸好樹木比較多被攔住了。

我們去的地方必須遠離城市和喧囂,一年兩年大家都能適應,時間長了一搞就是十年,大家都很疲憊,有些人就有點盯不住了。我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因為這是一個遙遙無期的事情。但是我作為一個貴州人,又是專門研究這個的,我想這個事還是得做,後面還會講到為什麼要堅定地做下去。

最後選來選去,選到了這個大窩凼窪地,名字是很形象的。大家看到這個照片上有路,這個路怎麼來的?是當年當地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老百姓修的。當時我們沒敢告訴他選在那兒了,但他們知道我們老往那個地方跑,就猜,然後組織老百姓就把路挖通了。

八公里,一分錢沒花。當時因為縣裡面財政很困難,政府就給老百姓糧食、棉花,就這樣挖,幾個月就挖出來了,現在起碼幾千萬才能修出來。所以他們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老百姓對這個事非常嚮往。

這個點定下來以後,我們要求它的工程量最小。因為如果工程量多了,要花幾個億去開挖也是不行的。所以這個點定下來以後,還要用現代的技術,在十多年以前都是像模擬模擬這樣比較高的技術。要用編程軟體把每一個點都要走到,達到開挖量最小、最穩定,才能把這個位置定下來。

然後還要進行工程地質初勘,因為喀斯特下面很複雜,不知道哪裡發溶洞,哪裡有漏洞,哪裡有管道,這個地基要求是非常高的。雖然通過物探,把異常的地方先圈起來,再用鑽機勘探、取樣,你看打出來的岩芯。

很困難,一百多米深,提一次鑽就要幾個小時。搞不好一打下去,那個鑽頭就卡在下面了。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打,打了幾百個鑽孔。在平地打沒事,要到山上去打,那個鑽就必須拆開,拆開以後再抬上去。因為打鑽需要水和電,水還要請人挑。這個條件非常艱苦。當時還沒有路,我們去的時候都是原始狀態。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006年FAST終於批下這個項目。這十幾年,吃的苦都沒關係,但是天文台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它並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它只是一種設想,大家都覺得可以做,但是同時要開展五六個領域的研究,我的選址也是其中一個。

給的經費實在是太少了,那怎麼辦?當時我膽子也大,給周光召院長寫了兩次信,他批了兩次。第一次給了五萬塊錢,第二次給了六萬塊錢,那時候已經很不簡單了。隨著選址的力度加大,經費還是不夠。

科技部的原部長徐冠華,原來在我們所當過所長,當時我又給他寫信,他看到情況又給了六萬。最後我把我們所長郭華東院士帶到現場,我說你看能否從所里支持一下,他看到大家條件很艱苦,的確很震撼。回來後,從所長創新基金給了我二十萬,這下就安定下來了,後面國家立項就好辦了。

國家立項之後就開幹了。天文台任命我為台址開挖系統和勘探系統的總工程師,負責地質強勘、開挖設計等一系列的工作。從2006年批下來到去年,整整幹了八年才建成。工程難度難到哪一步?要先把這些山劈下來,還要把它運出去,這個工程量大家可以想像。

後面的工作跟我沒關係,後面都是機器上層建築,我就是負責下面的部分。現在我們國家的工程能力非常強,方案確定很快就能起來。望遠鏡做成以後有三大創新點,選址成為創新點之一。為什麼呢?因為利用了貴州喀斯特窪地來建這個大型的射電望遠鏡,這是一個創新點。

這張照片是十多年以前照的,這一家人就是大窩凼下面的住戶。1996年我第一次下窪地,他們問我幹什麼的,我們說我們是北京來的科學家。了不得!當時他們很窮啊,就叫他兒子抓雞。

他們的雞都養在山上,很難抓,抓了半天抓兩隻雞回來,然後端出他們自己釀的米酒。喝! 我說喝吧。拿碗,我說這怎麼喝?他說一口一碗。一嘗才二十多度,我說沒事兒,沒事兒那就干吧!結果兩碗下去就暈了,後來是他們把我扛上來的。雞肉我一筷子沒嘗到,那個雞是真正的土雞!

這種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你看到那個拐棍沒有?門口靠著那個竹竿,是專門給我準備的。因為後面人下去多了,就把我單獨分開,說其他人的在那邊,這是聶博士專用的。所以,可以說我跟當地的百姓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現在天眼建成了,當地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外國人去考察的時候,他們夾道歡迎。那些老外跟我說,從他們善良的眼睛裡,看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嚮往現在已經實現了。

這個鎮以前我去的時候,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全是草房。現在有三個五星級賓館,有若干飯店,比如天文飯店什麼的。我是前天才從那回來的,看到一個燒烤攤,叫什麼天文烤肉,哎呀,真的是……。

而且那裡已經建成天文小鎮、天文博物館,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的確非常非常壯觀,還帶動了周邊的縣。

今天站在這兒,我想說啥呢?我想對年輕人、小朋友們說,這個世界充滿了誘惑,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幹一件事,最多兩件事,所以你們看準一件事就要做到底,這樣你就會有收穫,未來就是你們的!謝謝大家。

本文經SELF格致論道講壇授權轉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高能所 的精彩文章: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已揭曉!物理學獎又和貓主子磕上啦!
地球磁場是怎樣產生的?火星的磁場為什麼會消失?
《自然天文》刊文:天文觀測支持精靈暗能量理論
我們能看到非常遙遠的星系,為什麼看不清某個星球有沒有生命?
2016 年諾獎得主索利斯的故事

TAG:中科院高能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