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星賾語錄第四十四季——覺者惟心

七星賾語錄第四十四季——覺者惟心

1

百味人生

陳鏈鑫

今早讀陳丹青的《文學回憶錄》,木心先生在談及古時候的「愚忠」時,說這種愚忠其實是極高尚極真摯的感情,可是沒有同等的智慧統攝,以致最為悲慘。又提到:古人忠而愚,今人聰明了,可是糟糕,真摯的情感也失去了。這裡讓我想到有一個典故——尾生抱柱。那麼,請問諸位師友對「愚忠」是如何看待的?

大 元

我覺得「尾生抱住」肯定不是「愚忠」。「尾生抱柱」語出自《莊子·盜跖》,莊子藉助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用以比喻堅守信約。相傳一個叫尾生的書生與一個漂亮女子約定終身,由於女方父母反對,便約會在橋邊相會私奔。尾生久候女子不到,遇水,抱橋柱不放,水漲而死。後女子逃出家門,找到尾生,有情人卻陰陽兩隔,於事投江自盡!

「愚忠」應該有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自我忠誠的謙稱。陸遊有「惟有愚忠窮未替,尚餘一念在元元。」自謙之寓自不必多論;二是昧於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的人忠於沒有能力的人。後兩者都帶有貶義,把「愚」理解為了愚昧!其實有一種「愚」,不是愚昧,而是「大智慧」,所謂「大智若愚」。我們當代人自以為越來越聰明,所以這樣的人也越來越少了。自然既飽含智慧又忠於事人的人就更少了!其實,孔子也感嘆過:「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這種智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或能「勤而行之」的。老子曾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意思是眾人都很清楚、精明,而唯獨我暗昧不諳;眾人都精審嚴厲,惟有我淳厚寬宏。而聖人們的智慧看似不合時世,卻千古長存!我們常常熱衷的那點點小聰明,卻只能解一時之癮,「聰明一時,糊塗一世」。

陳丹青提到的「真摯感情」還真需要一些「糊塗」或「愚」味,不然斤斤計較、寸利必爭,「真摯」也許會越跑越遠!所以,我們對待情感,應該多些寬容,多些自省,多些忠恕……

陳鏈鑫

我認為忠的範圍其實不止是忠心,而是忠誠。忠於國忠於君忠於父母謂之孝,忠於夫妻謂之貞,忠於兄長謂之悌,忠於朋友謂之義。皆如種種,忠其實就是那一種高於所謂利益的真摯情感。愚忠,正如老師所說的,需要一些「糊塗」或「愚昧」,但我感覺這又何妨呢?這種愚,其實就像「讓他三尺又何妨」,在別人看來是愚蠢,其實是看透看破之後的一種大格局。

大 元

嗯,為了某些值得珍惜的情感,我們需要一些糊塗或「愚」味,而不是「愚昧」。而對於「忠」,我認為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單向主動的關係。那麼,如果個人覺得所忠於的對象是值得盡忠的,又何必在乎其反饋呢?這種「忠」無所謂愚不愚,而是「誠」了!至於鏈鑫說的大格局,我想是在「忠」的同時做到了「恕」吧!

人活一世,能不能做到「忠恕」或像孔、孟、老、庄的「大智慧」,應該在於「心」。王陽明講過:「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所謂「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覺悟了的心,便會寬廣敦厚,便會渾然天理、不勉而中,便會誠而自明。

所以,《中庸》講「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很多感嘆現今人際關係之「複雜」的人,也許還沒明白忠恕之分寸,愚詐之終殊。那麼究竟我們怎樣去處理與周圍事、人關係才恰到好處呢?

溫展先

對人要與人為善,多換位思考,相互尊重,不惡意中傷誰,也不容別人傷害自己。

對事我借用王羲之的「不以物傷性,足以極視聽之娛」。

陳玉官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李志鳶

繼大家討論的「忠」,我也膚淺地談一談。北宋年間,宋江是個執著的忠信者,他忠於孔孟之道,忠於兄弟情深,在亂世中一心想和弟兄們做個良民,故演義出《水滸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麼讀者是恨奸臣當道,還是恨宋江愚忠於大宋呢?我不恨。因為此書把孔孟之道演義到了極致,但也體現出了它的局限性。而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他忠於人民忠於共產主義忠於中國革命,於是帶領中國無產階級當家做了主人,給全世界人民傳遞了光輝!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共產主義的無限性的勝利。人無所謂壞無所謂好,合道便好,不合道便壞。當下,我們應該做好自己,理解他人,影響他人。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亮。

誰都不願意做個壞人,有幾人能意識到自己是個壞人呢?只是我們所忠於的大事小情不同,信念不同,人生觀世界觀不同。

大 元

?人無不善,稟氣不同。

林曾華

大忠於民,小忠於心!

大 元

大家說的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很有道理。我認為要注重三個方面:一是「真誠」,真誠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基石。但真誠與善良一樣不等於不設防、不自立、任人宰割,而是明朗相互之動機,做到順勢、無欺;二是「忠恕」,盡己為忠、推己為恕。在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不管厚薄親疏,如能要求自己盡己而為,對待他人寬恕、融和,一定會無過、無不及;三是「距離」,人與人之間不是關係越近越好,「物極必反」,一定要把好「距離」,再好的關係都要「知止」而至美,前面我們討論過對待上級,止於敬;對待父母,止於孝;對待兄弟,止於悌;對待朋友,止於信。人與人之間最美的距離就是既不傷及對方,又能互相幫助的距離!

有的時候,我們不用期望太高,世界上的事,一部分在人為,一部分由「天定」。這個「天」就是客觀,就是規律,是規律就不以個人意志轉移。只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就以「只求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順勢而為即可。因為人都是有思想的,對待一種關係每個人都有考量。而且關係是相互的,你付出真誠,便收穫真誠;你做的忠恕,便收穫忠恕;你懂得距離,便得來恰到好處!不要存在任何幻想,「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溫展先

贊!

2

八桂學堂

本期論典:物壯則老

《道德經·第三十章》

八貴學堂元道國學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原著今解:

遵循「道」的原則去輔佐君主的人,不憑藉武力在天下逞強。窮兵黷武是必定遭報應的。軍隊所到之處,民生凋敝。戰亂之後,必是災荒之年。善於用兵的人只求達到獲勝的目的,不敢以武力逞強。達到目的的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我誇耀,不要驕傲自滿,達到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強大到極點就會走向滅亡,這就是無道,無道就會滅亡的很早。

含義引申

《道德經》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對戰爭的看法。老子並不反對戰爭,而是反對「窮兵黷武」,他主張「知其雄」,只有到萬不得已時才能發動戰爭,平時要「守其雌」。「道」的自然天性和人性都不贊成打仗,但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一個國家有沒有這樣的傳統思想,是大不一樣的。西方在古埃及文化、古羅馬文化史上表現出來的是「力量」、「武力」、「王權」、「富有和掠奪」。結果世界上幾大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才延續下來,其它文明古國早已泯滅在歷史的硝煙中。當今世界局勢,戰爭硝煙此起彼伏,有的國家,自持強大,不惜「以兵強天下」,其結果呢?正如老子所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壯則老」是整個自然界的規律。生、老、病、死圍繞著人們不停循環。老子這就「物壯則老」道盡了眾生生長、發育、死亡的規律。這個規律即是自然界動植物的規律,也是社會、人生、事物的發展哲學。我們尋求事物發展的過程,應盡量讓其處於生長期,不斷吸收生命之源,使之不停地處於向上進步的狀態。切記不要羨慕頂點的光輝,那關輝雖然閃爍,但卻把事物拉入「老」的境地。光耀的背後就是黑暗,極頂之處很肯能就是懸崖。因此,只有不斷開放自我、革新自我,永懷虛懷之道,廣納生命之源,便可以始終保持青春的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楊冪和英國國王的「比拼」,看來帶貨女王「的地位要易主啦!
未來20年,房產還會是最有效的財富保值工具嗎?
孩子們的遊玩天堂,盤點墨爾本那些獨特有趣的家庭遊樂寶地
你下墜的時候,沒有任何網子接住你
我可不可以對你說:「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