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邦瓷館 說說明代「空白期」瓷器

商邦瓷館 說說明代「空白期」瓷器

撰文:華夏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院特聘院士、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瓷器鑒定專家——劉 超

日前,在給一些學習古陶瓷的學員上課時有人問道,什麼叫明代瓷器的「空白期」?

這個問題,經常有人問我,我也手上有些資料,正好敷衍成文,在此貢獻給大家了。

明代自1368年建國至1644年結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從朱元璋開始的洪武年,到最後的皇帝崇禎,歷經276年,而所謂的「空白期」 約在明代的中期:就是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公元1436—1464年),在這近三十年時間裡,因政局不穩,經濟衰落,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而且,那時燒造的官窯瓷器上沒有明確的紀年文字,所以,學術界和收藏界習慣上把這一時間段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

簡單地說:在景德鎮瓷器歷史中,明代正統、景泰、天順(1436年-1464年)這段時間內,沒有發現其中任何三朝時期帶官窯年款的瓷器存世,所見瓷器都系民窯所產,所以稱作【空白期】。

此外,「空白期」時期的瓷器製作具有當時的一些特點:首先是「紋飾」 。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多採用元代和明代早期常見的一筆點畫技法,繁簡有序,筆意粗獷飄逸,風格隨意率真,畫面布局簡潔,疏朗。常見的有人物故事、商人逸士、仙山樓閣、琴棋書畫等內容。紋飾中孔雀牡丹、纏枝蓮菊、松梅竹雲龍、麒麟紋比較多見,蕉葉、蓮瓣回紋和水波紋是這一時期常見的輔助裝飾紋樣。另外,這個時期的瓷器釉層較厚,青花顯得朦朧、圖案不太清晰,青花色澤時有暈散現象。

其次是「款識」 。目前絕少發現「空白期」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有一件署「正統捌年款」的青花形筆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署「天順年」楷書款的青花波斯文三足爐。其用筆中鋒,筆法率真、洒脫,時代特徵明顯。我們在傳世品中常看到的「大明天順年制」紀年款,應為嘉靖、萬曆或天啟、崇禎時期的偽托款識。民窯中有天順年款的器物書「大明天順年制」或「大明天順年造」的兩行六字款,我以為應為明後期的仿品。

以上兩個特點也為我們現在鑒定當時的瓷器帶來了很好的參考數據。

明朝正統三年(1438年),官府曾有禁止民窯燒造和官窯器式樣相同的青花瓷器的通知;到了正統十二年(1447年),又有不準民窯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幾年後的景泰五年(1451年),史書上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到了天順元年 (1457年),官府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然而,在天順三年(1459年),又有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瓷器准減8萬的命令。

從上述文獻記載看,這段時期不論官、民窯器都曾有燒造。但傳世品中至今未見一件署年款的官窯瓷器,所見瓷器均為民窯所產,故學術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稱。

明代這三朝實際上都有官窯出品,主要是皇室內部因帝位屢起衝突,所以,景德鎮官窯生產的瓷器此時因不便書寫年款而導致落款「空缺」 。因此,歷史上這三個朝代的瓷器在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里常常劃入宣德朝或成化朝這一範疇。直到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發現了一批明代正統官窯瓷器,並可看出與宣德、成化不同的風格。因此,明代所謂「空白期」的瓷器面貌才逐漸露出水面。

但是,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出土的實物和傳世物及相關史料十分有限,因此,由於缺乏空白期瓷器的資料而難以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發現空白期的瓷器的特點:譬如:雲氣紋較重,主題花紋往往用雲氣紋罩住,青花也比較灰暗等等。

其實「空白期」並不空白,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關學者即開始從最新出土的文物及有關藏品分析「空白期」瓷器的特點,並指出這個時期瓷器生產低落的原因。

進入21世紀,對「空白期」瓷器的研究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12年12月1日,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共同策劃的「填空補白——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官窯瓷器特展」在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開幕, 與此同時,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官窯瓷器學術研討會開幕。

有了實物和資料,明正統、景泰、天順三代官窯瓷器特展取得了相對的成功,各文物單位、研究機構和私人藏家提供的研究資料,讓與會專家、學者眼前一亮,他們一致認為,「空白期」並不「空白」 已成不爭之事實。

給「空白期」並不「空白」這一觀點提供佐證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標本和藏品。

一、是景德鎮戴家弄澡堂工地出土的一批瓷器,深圳文物考古鑒定所的黃清華從2006年即開始關注研究這批瓷器標本,器物發現時呈有序堆放狀態,發現地為窯磚砌堆而成,類似儲物間,所有器物皆有發色不正、窯裂、變形、落渣、錯畫等明顯品質缺陷。因此,他認為這是一批經過細心嚴格挑揀而落選的瓷器,表明這批瓷器的組織者是官方,而不是民間窯業主。戴家弄一帶屬於景德鎮元明時期窯業中心區域,但這批瓷器與永宣官窯相比品質存在較大差異,可以推測承造者是當時技術水平較好的民窯。

二、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同期展出的「填空補白景德鎮明代十五世紀中期瓷器」展品。這批文物包括關家干醫院捐贈的52件藏品和其他公私藏品。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林業強長期致力於明代瓷器的鑒藏與研究,早在2001年,他即發表了《十五世紀中晚期沉船中青花瓷的斷代標準》一文,對有紀年的器物列表,對照沉船出土材料,提出斷代依據。他在文中指出元代及明代早期青花瓷的某些風格在空白期仍然延續。

三、是湖北省出土文物中的明「空白期」瓷器。據湖北省博物館蔡路武先生介紹,明朝在湖北省境內的藩王有12系44王,明早期時,親王墓葬多不用金、玉,除鉛錫、漆木明器外,好的隨葬品主要是一些珍貴的瓷器,多為賞賜。現已出土的明王墓隨葬瓷器中不乏三朝「空白期」作品。深圳文物所的此次特展,專門從湖北省博物館借用部分三朝藏品,它們從紋飾風格到製作工藝,都可與景德鎮戴家弄出土器物相印證。

儘管各路專家學者都基本認同了「空白期」並不空白這一觀點,但與會專家學者還是對三朝瓷器為何不制年款,三朝官窯、民窯及官搭民燒的關係,三朝瓷器斷代及其他相關問題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在明代三朝「空白期」官窯瓷器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時至今日,我們回頭想想,明代「空白期」的瓷器經常給人以一種神秘感和想像力,當你看著「空白期」的瓷器,想起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面,心靈手巧的工匠們冒著生命危險,不顧皇帝的禁令,私下做出這些精品瓷器貢獻給社會,也許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生存讓他們產生了動力,但是,卻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當你面對這些有著500年歷史的「空白期」時期的瓷器時,在它的器物上包含著一種獨特的東西,彷彿給人一種很強的生命感,而這些可能正是當時的工匠們那種是用生命在做瓷器的一種精神上的傳承。

由於「空白期」瓷器的存世量少,故而其器型也不多。大多是沿用永、宣時期瓷器的特徵,但也有一些新品種,如戟耳帶座的器物,這是對元代瓷器的復古,但變化很大。尤其是釉與胎在製作工藝上相對比較粗糙,削足不規整,琢器一般底部無釉,碗、盤類底部跳刀痕比較明顯。瓶、罐類器口沿多見削釉現象,足牆較寬而深,也形成了這一時期的普遍特徵。

此外,這三朝立器的胎體比較厚重,瓶、尊、罐類的器口,正統瓷器與宣德相同,為直頸。而景泰、天順的與後朝成化類似,多為上收下闊式。底足修得不太仔細,大多為敦厚的淺寬圈足或微微下凹的平砂底,有火石紅斑痕和粘一些星星點點的窯渣在底部。

總的來說,空白期的瓷器的胎體比較厚重,胎質細白滋潤,釉色大多白中閃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較高,有的底足內施白釉,口沿施醬釉,青花發色有濃艷的,也有青中泛灰的,濃艷的是用宣德所存之蘇麻離青鈷料,也有銹斑。

據筆者觀察,「空白期」這一時期的畫法大多採用明早期的「一筆點畫」技法,筆法粗放豪邁,特別是中鋒運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空白期的作品,大多為民窯產品,而此時的制瓷業雖然受到了當時政府的多項明令規定,但在繪畫紋飾並未受到太多干涉,民間的很多人物故事題材出現在瓷器上,使得在其作品繪畫上更加充滿質樸的民間寫意風貌。而少了前朝官窯器紋飾中的那種拘謹。

空白期瓷器的民窯並沒有像這個時期的官窯大起大落,這段時間的民窯分為兩個時期。也就是上述所講到的「承上、啟下」,前期承宣德制風貌,後期啟成化之先河。前期布局繁密,繪畫風格較為繁密,後期布局疏朗,筆法也以一筆點染為主,也有渲染。動物類圖案有犀牛、麒麟望月、香草龍、獅子繡球、寫生蝴蝶、池塘鴛鴦、魚澡圖、松竹梅等,其中前三者較為常見。人物題材的多為簡筆寫意,時常所見配有雲朵,前期為大片雲,後期都改之為小片雲,所提事物一般都是歷時人文掌故,如陶淵明愛菊、攜琴訪友、三國故事、王羲之愛鵝、蘇東坡夜遊赤壁、以及嬰戲圖等紋飾。

而畫面簡潔,布局疏朗,空間較大更體現了明代中期的畫風。據史書記載,自景泰朝開始,幾何圖案減少,而繪畫成分逐漸增加,大部分為人物故事題材,另用纏枝花卉紋,繪畫不算細緻,但比較流暢。在圖案紋飾上採用較多的為折枝花草紋和纏枝紋,動物紋中除龍、鳳紋外,也常用麒麟和孔雀等瑞獸紋飾,星象圖使用也相對比較普遍。所以,我們在鑒定時也可以從畫風上來判斷一件瓷器屬於那個朝代的器物。

附:【空白期燒窯情況】

正統(14年):宣德十年即位

正統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餘,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 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龍缸。 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貨六.燒造》);

正統初(1435):曾一度減免徵役、造作。御器廠亦曾停燒。(《明史》 《江西大志》)

正統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戌口外。(《明英宗實錄》)

正統六年(1441):五月己亥「行在光祿寺奏……其金龍金鳳白瓷罐等件, 令江西饒州府造」。(《明英宗實錄》)

正統六年(1441):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龍缸。 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貨六.燒造》)

正統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告者,連坐。」(《明英宗實錄》)

【景泰(7年)】:

景泰五年(1454):減饒州歲造瓷器三之一。(郭子章 《豫章大事記》)

【天順(8年)】:

天順元年(1457):「仍委中官燒造」(《《浮梁縣誌》》);

天順三年(1459):十一月乙未「光祿寺奏請於江西饒州府燒造瓷器共十三萬三千有餘,工部以饒州民艱難,奏減八萬,從之」(《《江西大志。陶書》》);

天順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成化帝入繼大統,其即位詔書中停止在景德鎮燒造瓷器命令。)「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官差內官在彼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去官員即便回家」(《《明史》》卷八十二)。

據文獻記載,一件官窯瓷。從燒造到運到朝廷,每件成本約一兩銀子。難怪經濟極為拮据的這三朝,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對官窯瓷的減燒令。停燒令接連不斷,再加上管理混亂和腐敗。這三朝的官窯肯定很衰敗。大不如前朝,也大不如後朝。這三朝的衰敗。卻為民窯提供了難得的絕好發展機遇:官窯的燒造能工巧匠,必然要向民窯轉移,民窯獲得了技術條件;官窯瓷生產的減少和禁止在朝廷外流通,精細瓷的需求必然要向民窯轉移,民窯又獲得了市場和資金。那些達官貴人以及各地的藩王們,為了獲得精細瓷。很可能以來料加工的方式讓民窯給他們燒造。這樣,民窯又獲得了優質的燒造材料。由此可見。儘管這三朝對民窯瓷的燒造有種種限制。但這三朝的民窯卻是空前發展的時期。

【作者簡介】

劉 超:華夏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院特聘院士,上海掌眼藝術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上海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瓷器鑒定專家,上海收藏俱樂部理事長,《中國傳統工藝大師》上海地區評選委員會主任,美國華人收藏協會名譽會長,法國華人收藏協會海外顧問,中華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理事,上海市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理事,國家級古玩藝術品鑒定師、評估師。原上海衛視《好運傳家寶》節目特邀鑒定專家,上海虹橋古玩城常務副總經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澤 的精彩文章:

TAG:吳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