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名將狄青:天命與人事的犧牲品

北宋名將狄青:天命與人事的犧牲品

文/游彪

狄青(1008-1057),字漢臣,汾州西河人。狄青戎馬半生,從一禁軍中的無名小卒成長為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一代名將。在宋代嚴重的「重文抑武」的政治環境下,他憑藉赫赫戰功官至北宋最高軍政長官——樞密使。因而為朝中士大夫不容,遭仁宗皇帝猜忌。最終,被貶離京,不久鬱郁而亡。

鏖兵西北與南疆:戰爭歷練出來的帥才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西夏元昊大舉進攻宋朝,宋仁宗下詔挑選衛士從邊,狄青即在其中,軍職為延州(今陝西延安)指使。

在宋夏戰爭中,元昊大軍驍勇善戰,接連取得勝利。而宋軍則是全線潰敗,損失慘重。然而,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4年中,狄青前後參加了25場大大小小的戰爭,身中流矢8次之多,破了金湯城(陝西志新縣境內),攻掠宥州(內蒙古鄂托克托地區),燒了敵軍很多糧草,繳獲了成百上千的篷帳,俘虜了五千多奴隸。此外,築造了招安、豐林、新寨、大郎等堡寨,這些要塞皆扼敵要害。狄青常披散著頭髮作戰,佩戴銅面具,所向披靡,令敵軍聞風喪膽。

狄青的才能備受長官賞識。初,狄青為小校,違反軍法當斬首,時知延州(陝西延安)范雍愛惜狄青才能,寬恕了他。康定元年(1040),宋仁宗派夏竦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並為副使,尹洙為經略判官,共同謀劃西北邊防。狄青以指揮使身份得見尹洙。尹洙與狄青談論用兵,非常賞識他的軍事理念,於是把他推薦給了韓琦與范仲淹。范仲淹贈送狄青一本《左氏春秋》,說:「作為一個將領,如果不知古今的話,也只是有匹夫之勇。」狄青回去後,刻苦攻讀,通曉了先秦以來的將帥兵法,由是愈加名聲大振。自此,狄青因功累遷西上閤門副使、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加官捧日天武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涇原乃陝西邊防要地,宋時所謂「陝西之事,安危最急者在涇原」。狄青守衛涇原時,「賊不敢犯塞」。狄青不僅作戰英勇,而且具有高明的謀略。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一次,狄青在涇原與西夏軍作戰中,大敗西夏軍後乘勝追擊數里,發現西夏軍突然擁擠停滯在一處,士卒們都想奮然出擊,結果狄青制止了他們。敵軍因而逃走了。狄青派人去查看,前面是一個深淵。眾人後悔未能追擊敵軍。狄青卻認為,敵軍逃跑途中突然停下來與我軍對抗,我們無法判斷是否有陰謀。我軍已經大勝,俘虜他們也不會帶來多大好處,但萬一中了詭計,就生死難料了。沈括評價狄青:「青之用兵,主勝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嘗大敗,計功最多,卒為名將。譬如弈棋,已勝敵可止矣,然尤攻擊不已,往往大敗。此青之所戒也,臨利而能戒,乃青過人之處也。」

元昊稱臣後,狄青又累遷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領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皇祐四年(1052)六月,狄青官拜樞密副使。

皇祐四年五月,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大舉進攻廣南東西兩路,不久便攻陷邕州(今廣西南寧),又破西江沿岸九州,進而圍困了廣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嶺外騷動,朝野震驚。宋廷派遣的孫沔、余靖等人都吃了敗仗,無所作為。在宰相龐籍的建議下,宋仁宗任命時任樞密副使的狄青領兵抗敵。

狄青深謀遠慮,具有遠見。儂智高反宋,交趾(越南北部藩國)欲調兵兩萬幫助宋朝平叛。宋廷正準備接受,狄青卻上奏堅決反對用交趾之兵,認為借外兵除內寇對宋朝不利,況且蠻夷貪婪忘義,朝廷不能引狼入室。

狄青同時還不讓那些只為取得武爵的貴族子弟隨軍出征,而是帶領得力之人南下。在率兵南下途中,他嚴明軍紀,規定士兵必須保持行列整齊,不得嬉笑打鬧,不得侵害沿途百姓,違抗軍令者罰之。更為重要的是,他十分注重愛惜兵士,每到一州,即令士兵休息一日。

除此之外,他還智用計謀鼓舞士氣。據宋代蔡絛所著《鐵圍山叢談》記載,狄青率軍行至桂林境內,發現路旁有一座神廟,遂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並帶領眾將領到神廟祈禱。他拿出自己早已備好的錢袋,說:「如果我軍能大獲全勝,就讓我撒出去的錢幣全部正面朝上。」眾將認為錢幣決不可全部正面朝上,於是勸阻狄青。結果狄青揮手拋下錢幣,竟然全部都是正面朝上。頓時,全軍歡呼雀躍,聲震林野。他又命手下取來百餘枚釘子,將錢幣固定在地上,用清紗覆蓋起來。他對將士們說:「等凱旋時,再來酬謝神明,贖取錢幣。」最後,宋軍大敗儂智高後,還朝途中走進神廟取錢時,將士們才發現錢幣為「兩面錢」。通過這種辦法,極大地鼓舞了將士戰勝敵人的鬥志。

狄青到任之前,宋朝士兵正因接連大敗而士氣低下。在他看來,「令之不齊,兵所以敗」。他下令將違背軍令擅自出戰的崇儀使陳曙立於庭下,數其違令致敗之罪,並連同袁用等臨陣脫逃的三十多人一起斬殺,以肅軍紀。

在平叛儂智高的過程中,狄青又一次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在上元節時,令部下張燈結綵宴請將士,佯裝按兵不動以迷惑敵軍。乘著儂智高放鬆戒備,狄青稱疾退席,乘夜率輕騎潛出,輕而易舉地攻破崑崙關天險。狄青知人善任,明辨是非。攻取崑崙關後,宋軍乘機在歸仁鋪布陣。歸仁鋪大戰中,前軍將士孫節戰死,賈逵此時在山前侯令,見形勢不妙,怕敵軍反敗為勝,當機立斷從山上率兵衝下,配合作戰宋軍大敗敵軍。戰後,賈逵向狄青請罪。狄青撫其背言:「違令而勝,權也,何罪之有?」可知狄青治軍是賞罰分明的。

悲劇英雄:天命與人事的犧牲品

狄青率兵在歸仁輔大敗儂智高,保衛了北宋南疆。皇祐五年(1053),狄青凱旋,宋仁宗嘉獎狄青之功勛,升其為樞密使。作為全國軍事的最高權力機構,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對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北宋前期,樞密院的長官為樞密院使或知樞密院事。

出於對武將的防範和基於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宋代樞密使的長官多以文人士大夫擔任。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進士出身的石熙載任樞密使,由此開啟了文資正官充任樞密使的先例,此後逐漸形成為制度。用武將任樞密使反而成為特殊情況,而且通常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武人出身的王德用任知樞密院事,台諫議論紛紛,認為他「得士心,不宜久典機密」。寶元二年(1039),王德用被罷職,從此謝絕賓客,事事謹慎,以求自保。

狄青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時,就遭到過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等人的激烈反對。此時,宋仁宗任命狄青為樞密使的舉動更是為朝中大臣所不容。連力薦狄青平儂智高叛亂的龐籍也勸阻仁宗。之後,翰林學士歐陽修三次上書乞罷免狄青,認為「青本武人,不知進退」,希望皇帝「戒前世禍亂之跡,制於未萌」;並且用京師開封和地方的水災來影射人事,認為「天地之大變」是上天對狄青擔任樞密使職務的現實警示。宰相文彥博更是搬出宋太祖的例子,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狄青身為名將,在軍中多年,深得軍心,此刻又為最高軍政機構長官,可以得到最高軍情等機密。文彥博此言,似壓倒宋仁宗最後一根理性的稻草。

更為嚴重的是,京城內外民間謠言四起,傳言說狄青「家犬生角」「家數有光澤」。中國古代常常把這種家中泛光等現象視為人身份尊貴的象徵。且狄青深得百姓愛戴,每次出門,都引得很多人圍觀,乃至道路擁擠。嘉祐元年(1056),狄青因避大水,將家遷到相國寺住,行坐佛殿,京師喧嚷。八月,宋仁宗終不敵輿論,也難以消除內心猜忌,罷免了狄青。狄青出判陳州(河南淮陽),於嘉祐二年(1057),因嘴生毒瘡,病逝於家中。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宋夏戰爭、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的用人之際,狄青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創下赫赫戰功,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名將。其為人又品行端正、謹慎寡言、謙遜厚道,計劃事情必「審中機會而後發」,常推功於將佐。與孫沔一起破賊時,計謀雖出自自己,最後卻將功勞歸於孫沔。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尹洙去世後,狄青悉心救濟其家事,知恩圖報。但是,狄青難以脫離北宋當時的政治環境。趙宋開國以後,鑒於五代將領奪權,割據混戰的歷史教訓,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士大夫們「以天下事為己任」,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此時,一個武將竟然能身任樞府之長,掌握國家最為重要的軍政大權。這不僅違背了趙宋分離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制度設計,也觸犯了宋太祖、太宗兩朝以來形成的以「防弊之政」為核心、以「崇文抑武」為重要內容的「祖宗之法」。那些恪守「祖宗家法」的文人士大夫們對狄青此任表現出強烈不滿,最終促使仁宗罷免狄青下台。一代名將狄青,最終在皇帝的猜忌和文人士大夫的聲討下,倒在時代的洪流里,結束了其輝煌而悲情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酒文化丨我在宋朝開酒樓
南宋將金哀宗的屍首搶回來,打算羞辱一番,卻被此人弄的無地自容
宋朝這位皇帝宦官幫穿龍袍,他不願掙扎致昏厥
吃貨穿越回這個朝代,根本不想回來!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