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融信重估G58地塊價值背後:南京一房難求,房企都在上槓桿

融信重估G58地塊價值背後:南京一房難求,房企都在上槓桿

猶如高溫天氣一樣,南京的樓市繼續高燒,這也使得16個2016年9月被譽為「高價」拿地的企業重估其南京地塊的價值。

這些企業包括多家港股上市公司,譬如恆大(0333)、金地商置(00535)、融信中國(03301)。

當下的南京,多個樓盤去化迅速,買房搖號成為主流。從亞泰山語湖、碧桂園翡翠台,到京奧港未來墅,購房者搖號得房率持續偏低,譬如翡翠台只有0.7%。與價格上漲形成對應的是上市量的不足,南京克而瑞數據統計:8月份南京共有5093套房源上市,較7月份下跌33.1%。

7月份,在樓市實施長效調控機制的背景下,包括萬科、中海、金地等多家房企仍爭搶南京地塊。當月,南京8天內共拍賣出30幅地塊,其中12幅宅地全部達到最高限價,多個項目的競拍次數超過100輪。但如果加上新政要求的建設保障房的投入,許多地塊成本已直追甚至超越同地段房價,可以說是隱性地王,地價遠超2016年9月價格。

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至今,南京樓市迎來史上最嚴調控期,土地市場也是新規頻出,但因其優越的產業環境、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底蘊,卻愈發受到開發商的追捧。據智通財經APP了解,除卻傳統的萬科、保利、中海、招商等企業在加緊拿地之外,星河、金科等過16家房企首次涉足南京。至此,百強房企中近七成已經完成這個六朝古都布局。

2016年至今南京一共誕生了30多幅樓麵價達到2萬元以上的地塊,但截至目前這些地塊中年內預備入市的最多不超過5家。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譬如融信中國的G58地塊已開始動工建設。

現在的問題是,南京、杭州等一這些「新一線」城市布局的改變,會是國內房企戰略轉向的縮影嗎?

被重估的G58地塊

2016年9月,南京總計出讓20個地塊,彼時所有地塊均以最高限價出讓,最後搖號以幸運者得之。

根據後來的媒體報道,江寧、仙林、城南、江北、麒麟5個板塊誕生新地王,江北高新區、城北堯化門、江寧九龍湖、江寧岔路口、江寧方山、江寧正方新城、仙林湖、城南鐵心橋等10個區域地價被刷新。

融信中國彼時收穫的G58地塊,位處仙林湖區域,彼時有20家企業均出以最高限價,樓面地價為24957元/平方米。最後,通過搖號花落融信中國。

但1年前的「地王」,比起2017年7月的土地出讓,則不值一提。30幅地平均溢價率96.6%,多宗土地競價超過100輪,並總計需配建18.94萬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無償交給政府。如此計入保障房面積真正測算,則已是新一輪的「地王」製造機。

以7月7日出讓的九龍湖G20地塊為例,該地塊被金隅地產以32億元拿下,樓面地價達1.98萬元/平方米,要現房銷售,需配建保障房建築面積2.78萬平方米。1.98萬元僅較周邊地塊之前拍賣價格低數百元,但加上配建保障房的成本,真實地價約2.6萬元/平方米,實際上是創出地價新高。

截止8月底,雖有「史上最嚴」調控政策壓頂,但包括萬科、保利、中海、招商、碧桂園等房企均有落子南京,如招商地產新增面積同增14.29%,而龍湖拍得的土地面積最大。

這裡就得出一個疑問,在嚴苛的出讓條件之下,萬科、龍湖、融創等房企仍然表現出對南京土地如饑似渴的熱情,作為地產界的老人,郁亮、吳亞軍、孫宏斌會看錯南京未來的房產市場嗎?

回到2016年融信的G58地塊中,24957元/平方米這個價格是否合理。

註:2016年9月前南京各區域的地塊最高價格

這裡有幾點需要作為參照:地產商對於G58地塊的價值判斷、G58所處區域樓盤的價格對比、目前新的地塊出讓、當前區域市場供應等。

G58地塊的價值:彼時20家國內一線房企均以最高限價競爭標,說明共同看高該地塊價值。主要源於該地區處於仙林大學城遠期規劃里,未來該區域將打造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園內聚焦眾多「高學歷、高收入」人群,對房源價格接受能力高;

價格對比:目前區域價格均在3萬元/平方米以上。據智通財經APP查閱鏈家得知,新城香悅瀾山和萬達茂,均價在3萬元左右;高科榮鏡(2013年)在3.5-4.1萬左右;

無新出讓地塊:在G58地塊之後,仙林湖區域再無新地塊出讓,這使得在未來兩年內,仙林湖新房供應極為有限;

當前區域市場供應:2017年上半年,仙林湖區域供應量僅有4.14萬平方米,同比下跌89%,進入8月份更是「交了白卷」,供應量掛零。

綜上所述,再加上上文所言及的南京房地產前景看好,融信中國G58地塊在2016年或許拿地價格「稍貴」,但現在來看已在合理區間。

雖然南京出台了《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對新房上市價格予以指導,但考慮到近期城市庫存量在低位運行,且為免誤傷開發商拿地積極性,或會在指導上適當加入開發商合理的利潤區間。

根據南京克而瑞的統計數據,截止到8月30日,南京2017年的供應面積為527.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5%,與2011~2016年均值600.5萬平方米相比也減少73萬平方米,是2013年溧水、高淳撤縣建區加入到全市統計後供應量最低值。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北京取消限價政策傳聞的釋放,未來各大城市是否取消限價仍未可知。南京克而瑞首席分析師周穎即坦言,南京房價反彈壓力非常大,尤其是到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南京現房銷售拍得的50餘幅地塊或將集體亮相,屆時限價政策如何執行,甚至是否會一定程度放開都還是未知數。

一二線城市是中期地產支撐

對於融信中短期業績的影響,南京僅是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目前國內定義的「新一線」城市房產市場多如同南京一般火熱,譬如杭州、廈門。

2017年上半年,融信在僅推出4個新樓盤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155.14億元的上半年合約銷售目標,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7.35%,新盤去化率高達93%。

收入分布中,杭州項目佔比60%。2013年融信中國進入杭州市場,4年時間布局了15個項目,下半年預計在杭州推出10個全新樓盤。杭州作為經濟潛力與人口潛力都相對較高的城市,10個項目將為融信貢獻可觀的未來結轉業績與利潤。

就廈門而言,以融信鉑悅灣為例,2016年拿地的樓麵價成本為23207元/平米,但現今不同產品的預售價為3.7-5.8萬元/平米。

穆迪認為,未來融信合約銷售的增長可獲得其優質土地儲備的支撐。截至2017年6月底,以總建築面積衡量,公司在福州、杭州、南京、上海、廈門和天津的項目在融信總土地儲備面積中佔到了67%。上述城市的房地產需求強於全國平均水平,原因是這些城市購買力較強的購房人群規模不斷增長。

數字驗證了這一點:上半年融信中國在一二線城市拿地均價為10603元/平米,在售項目均價為26584元/平米;三四線城市拿地均價為5754元/平米,在售項目均價為14469元/平米。

融創、萬科都在加槓桿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樓市數據顯示,截止8月底,國內僅3.32億平方米待售面積,創下四年來樓市庫存新低,去化周期降到了5.1個月。

與庫存創新低形成對比,房企拿地熱情遠超過往。截至8月31日,拿地最積極的50大房企合計拿地金額達到14910億元,較之2016年10093億元,漲幅高達49%。

在這一輪拿地大戰中,融信同樣在快速攻城拔寨。截至2017年6月30日,融信在18個城市已擁有76個地產項目,總土地儲備1301萬平方米,僅今年上半年新增土儲就約381萬平米。

當然,這也是融信所被質疑的地方。截至2017年6月底,融信的短期債務達人民幣189億元,較2016年12月底的人民幣77億元增長144%。與此同時,儘管2017年上半年融信合約銷售額增長64.3%,截至2017年6月底公司現金及存款下降32%至人民幣110億元;由於總債務增加,企業的凈負債率從去年98%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92%。

但這樣做錯了嗎?

事實上,在整個2017年,大部分的房企都在加槓桿,包括萬科、華潤、招商蛇口、保利、萬科等無一倖免,綠地的凈負責率甚至連續兩年超過267%。在9月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萬科證券事務代表梁潔坦言,萬科要加槓桿。

數據顯示,萬科2017年上半年凈資產負債率比2016年底增加了近7個百分點,此前大股東華潤置地更增加了17.7個百分點。

外國投資人因為不了解中國房地產市場,故此往往錯誤的預估,在恆大、碧桂園上尤其如此,因為他們不了解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加標杆才能實現對市場的快速佔領及獲取後期更豐厚的利潤——今年1-7月房地產前十強已經佔到了全國7萬億銷售市場規模的25%,相比去年底18.35%的市場佔有率有大幅度提升。

在智通財經APP看來,融信的高負債勿需擔心,除了有中國市場中大房企都在加槓桿的特殊因素,另有融信本身優良的企業質地:

A.在融信期末有息負債中,主要來源於銀行借款、境內公司債及美元優先票據,到半年度末平均融資成本6.73%,遠低於90%房企;

B.融信速動比率0.81,較上年同期提高約0.1。今年上半年融信總資產周轉率為0.11次,較去年同期上升下降0.03次,總資產周轉率較好。另值得指出,融信到半年度末在手現金110億元,以公司現有規模,通常保持50億元現金足以維持公司正常生產經營;

C.截至2017年6月30日,融信集團已經獲得總授信額達1185億元,未使用授信647億元。其中獲得銀行授信1033億元,非銀行機構授信152億元;

D.以公司的開發計劃,未來一年內預計可推售貨超過1000億,為公司後續業績及現金流提供了有效保障

E.融信綜合權益快速增加。2016年,融信權益總額漲到230.89億元,約是2015年的4倍,這些權益的增加主要源於項目的快速結轉、利潤的增長及公司的輕資產戰略。

F.對於即將到期債務,融信可以通過新的權益性融資和債權性融資歸還到期債務。公司目前土儲貨值3000億元,即使不採用「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根據項目開發計劃,公司未來完全有能力用銷售回籠資金歸還現有債務,債權人的權益肯定有保障;

G.融信的聯合開發力度有所增強。在新增的21幅土地中,包含自營與合營項目。近年有多筆與萬科、綠地、碧桂園、保利等開發商合作的拿地與開發案例。

作為房地產企業,要為其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增加財務槓桿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看到,融信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此一階段內確實槓桿率相對較高,但財務方面仍處穩健區間,並通過輕產運作減低負責率,而通過目前的銷售和激漲的土儲規模,我們反而看到了其成為另一個融創中國的可能。

於2016年於港交所上市的融信中國,2017年上半年累計收益119億元,同比增長70.4%,較之2012年的12億元營收,6年不到已翻升約10倍。

更多港股重磅資訊,下載智通財經app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股挖掘機 的精彩文章:

港股異動︱砍掉小龍蝦電商銷售 周黑鴨反彈6%
滙豐:綠色資產投資意欲升溫 促使企業闡明氣候策略
匯證:上調永達汽車目標價至14.9元 評級「買入」
滙豐:安東油服債券再融資存在風險 削目標至0.82元
酒店業RevPAR高增長可持續 長牛周期即將開啟?

TAG:港股挖掘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