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吧,按照時間線我們一起徜徉在漢字的歷史中吧

來吧,按照時間線我們一起徜徉在漢字的歷史中吧

文中所用圖片為網上選取,在此致謝相關版權方。

大小朋友們,這一期的漢字魔方,我們來一次時空穿越,徜徉在漢字歷史中,領略一下我們中華漢字的時間線吧。

漢字魔方,讓我們看到漢字的魔力,領略漢字的多面文化。

無字的日子: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的生活中還沒有漢字,不斷豐富的生活需求迫使著大家通過在繩子上打結的方式(結繩記事)記錄事情,按照時間順序,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但只能記數,無法描述事情內容。於是便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結繩記事

造字聖人(公元前2700年):

倉頡,是距今約四千七百年的軒轅黃帝的史官,負責記錄和編撰。相傳,他日夜思想,觀景自然,根據事物形狀,造出種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事物,便是最早的漢字。

倉頡

刻骨為字(商晚期前1600-前1046年):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成系統的漢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叫做甲骨文。在記錄占卜活動的時間、事件和結果等信息中產生的,用刀在牛骨或者龜甲上刻字,筆畫很細,字形像圖畫。

金文的誕生(西周前1046-前771年):

古老的漢字除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也會鑄刻在青銅器上。大家能找到這個青銅盤子上的漢字嗎?盤中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後的一種字體,叫做「金文」。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也叫鐘鼎文,形體比甲骨文更加繁複,用筆略顯肥粗、圓潤。

裡面盛著滿滿的金文

最早的家譜(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連續傳承時間最悠久,記錄最完整的家族譜。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自孔子曾祖父孔防叔至西漢司馬遷同時期的孔子子孫十幾代的傳承關係,正式的孔子世家譜是宋代的元豐譜。據最新一次修訂,新譜最終錄入人數超過兩百萬。

玉石上的盟書(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侯馬盟書》是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的玉片文物,玉片上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約定盟誓中所記載的言詞,因此,稱作「盟書」。盟書中的文字是用毛筆寫的,大多是朱書(紅色),少數墨書(黑色)。

侯馬盟書

印璽(春秋前770-前221年):

印璽是一種憑證工具,大致分為官璽和私璽兩大類。私璽包含名印、吉語印、閑章等。材質以金、玉、銀、銅、陶、石刻成,結合著文字的發展,印璽除了作為憑證工具之外,更承載了漢字的藝術性和觀賞價值。

成卷的帛書(戰國前476-前221年):

帛是白色的絲織品,帛書是寫在這種絲織品上的字。後人常使用的「卷」來自於帛書。在還沒有紙的時代,帛書雖然輕便但價值昂貴,僅限於上層社會使用。中國戰國至漢代有大量的帛書,出土的帛書較著名的有楚帛書、馬王堆帛書等。

馬王堆帛書

十鼓無聲,石鼓有字(戰國前476-前221年):

在兩千多年以前,有十隻石頭做的大鼓,他們不是用來敲出聲響的,而是用來記錄出獵場景的,因刻石的外形像鼓而得名。這十隻石鼓,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七百一十八字,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

小竹條兒,大學問(戰國前476-前221年):

在紙張未發明的時代,中國曾有千年以上的「簡牘時代」,用竹簡和木板作為書寫的載體。一根小竹條兒叫做「簡」,把多根簡編連在一起叫做「簡策」,「策」意與「冊」相同。

黃鼠狼與小山羊(秦前221年-前206年):

關於毛筆的起源有不同說法,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作毛筆的故事。但經考證,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就有毛筆書寫的痕迹,後來的簡牘和帛書也是用毛筆書寫的。秦漢時期,人們利用黃鼠狼和羊的毛做筆頭,製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筆。

普天同篆(秦前221-前206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人們都開始書寫同一種字體---小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範圍內統一漢字。小篆橫平豎直,用筆婉轉圓勁,結體方正勻稱。

蠶頭燕尾在哪裡(秦漢):

隸書起源於秦代,是今文字的開端。東漢時期,隸書發展成熟。此時的漢字,形體寬扁,橫畫較長,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的出現,加速了社會的發展,漢字的「蠶頭燕尾」帶著華夏民族一起起飛。

翰將墨兵(西漢前206-25年):

墨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主要原料是油煙、松煙、膠等。用水在硯台上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到了漢代,出現了人工墨品。魏晉南北朝時期,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懿的《齊民要術》中有我國最早講述制墨工藝的《合墨法》。

四大發明之首(東漢25-220年):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首,是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作的紙。因原料經濟易找,質量大大提高,並逐漸普及開來。

漢代的《新華字典》(東漢25-220年):

《說文解字》是當時人們學習漢字時查閱的主要工具書,也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東漢許慎根據漢字的形體,創立五百四十個部首,將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分別歸入這五百四十部。並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和用字規律---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書舞(東漢 魏晉25-220-420年):

漢字和我們一樣,有生命力,而且也會舞動。漢字的舞蹈,是一種叫做「草書」的字體。草書起源於漢初,是隸書的草寫,經過發展形成了「章草」「今草」和「狂草」。

書范(魏晉220-420年):

有了舞動著的漢字,我們還需要一種規範、端莊的漢字,用於正式場合書寫---楷書,它是由漢代隸書長期演化而來的,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書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和總結,在唐代達到頂峰,一直使用到現在。

書行(魏晉220-420年):

草書雖然瀟洒,但不利於日常書寫與交流,行走的漢字更適合在生活中書寫。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規矩板正,如正在行走的人,既有動感,速度也不會很快。

遠在印刷術之前(南北朝420-581年):

印刷術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學習碑刻上的文字,便發明了拓片,將刻在石頭上的文字複製下來進行學習。製作拓片的過程叫做拓碑,是將石碑上的文字複製到紙面上的過程。

《蘭亭序》拓碑

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南北朝420-581年):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後來成為了中國古代幼兒啟蒙讀物之一,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凹凸有字(隋代581-618年):

隋代,人們從刻印章和拓碑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先寫在紙上,再印到木板上,刻工用刻刀將字跡刻成凸起的陽文,進行印刷。一般而言,雕版所選用的木板質地較為堅硬,以便反覆印製使用,凹凹凸凸的印版便是「複印」雛形。

您貴姓?(北宋960-1127年):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姓氏大多繼承父親家族。《百家姓》是一本關於姓氏的讀物,並收集姓氏五百零四個。雖然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同時這本書也將這五百多個漢字賦予了更加厚重的意義。

美字大集錦(北宋960-1127年):

《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善書者書法墨跡的法帖。收錄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一百零三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被後世譽為「法帖之祖」。

《淳化閣帖》

漢字排排坐(北宋960-1127年):

活字印刷是四大發明中與漢字有關的第二個發明,由北宋的畢昇發明。印刷之前備好單個的字模,根據文章和版面的需要選取單字,調整順序進行排版印刷。節省了每次印刷都要刻板的時間,也增加了字塊的使用次數,既環保又高效,直接促使促進了漢字文化的廣泛傳播。

字最有名的皇帝(北宋960-1127年):

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名君王,非常善於寫字,他自創一種書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筆記瘦勁,洒脫明快,今天電腦中的仿宋體,也是從此中脫出。

「瘦金書」

人之初(南宋1127-1279年):

兒時朗朗讀誦的《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的啟蒙讀物。通篇三字一句,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

乾隆的最愛(清代1616-1911年):

作為閱盡了天下書畫珍寶的皇帝,清代的乾隆帝最喜歡的是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他將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取名為「三希堂」,並且將魏、晉至明代末年共一百三十四位書法家的三百餘件書法作品一起整理收錄,取名為《三希堂法帖》。

語文課本-一九零一(清代1616-):

一百多年前,清末上海富商葉澄衷先生創辦了澄衷蒙學堂,由學堂首任校長劉樹屏先生傾力編撰了《字課圖說》,作為澄衷蒙學堂所使用的語文識字課本。此書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又是一部小學字典,同時還是一部解釋字根、意義的字典。

最後,像我們偉大的中華漢字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雁傳書book 的精彩文章:

TAG:鴻雁傳書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