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開業保險公司起跑線上抉擇:唯規模論休矣

新開業保險公司起跑線上抉擇:唯規模論休矣

導讀

在保險業回歸保障的背景下,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的發展路徑備受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採訪發現,相關路徑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分別為「醫療、養老」、「共創」和「科技驅動」。

「唯規模論」休矣!

9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保監會公告發布時間統計,今年以來,共有6家保險機構獲批籌建,分別為北京人壽、人民養老險、海保人壽、國寶人壽、國富人壽、融盛財險;共有11家保險機構獲批開業,分別為橫琴人壽、復星聯合健康險、和泰人壽、中遠海運財險自保、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人保再保險、華貴人壽、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愛心人壽、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招商局仁和人壽和永誠資管。

在保險業回歸保障的背景下,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的發展路徑備受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採訪發現,相關路徑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分別為「醫療、養老」、「共創」和「科技驅動」。

這折射出保險監管導向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不過,雖然上述抉擇可以更多彰顯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探索小而專、專而美的模式,但是實踐起來並非易事,內外部環境皆有挑戰,股東股權、公司治理等值得關注。

三大關鍵詞

與曾經名噪一時的「黑馬」們相比,這批新開業的保險機構著實低調不少。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7月,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原保險保費收入21728.55萬元、中遠海運財險自保17399.64萬元、橫琴人壽6257.03萬元、華貴人壽5177.73萬元、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1811.68萬元、復星聯合健康險1650.08萬元、和泰人壽744.89萬元、愛心人壽17.12萬元、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0.04萬元。除原保險保費外,沒有任何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

探尋其中的發展思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結為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醫療、養老」。愛心人壽董事長張延苓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醫療」是愛心人壽的核心發展方向之一。「商業醫療險必須深層次介入到醫療診治及控費環節才能助力醫改成功,這有賴於更多的政策支持。」

招商局仁和人壽則將醫養產業作為與保險、投資並行的三大業務支柱之一。「在醫療市場上,一方面,積极參与國家醫療體制改革,與社康中心合作引入市場化機制,建立新的社區醫療模式,逐步形成網路化布局;另一方面,謀劃打通國際醫療資源,與國際大型醫療集團合作,建立全球化的醫療服務網路。在養老市場上,聚焦養老保險產品、養老社區開發和養老社區運營服務等全產業鏈。」

第二個關鍵詞是「共創」,這更多適用於相互保險社。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擬任總經理胡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共創模式即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相互保險社與用戶單位建立共創聯合組織,明確共創分工與流程,並在保障計劃設計、方案推廣及後續管理中,與用戶單位融合互動,儘可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保障方案。」

第三個關鍵詞是「科技驅動」,橫琴人壽董事長蘭亞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將是中國保險業3.0時代元年。1.0時代是懵懵懂懂學習複製的時代,壽險業蹣跚學步,主要以傳統壽險營銷方式、普通壽險產品為主;2.0時代是試圖突破和顛覆的時代,最典型的特徵是渠道多元化,但業務結構單一,以資產驅動負債發展方式為主;3.0時代是資源開放共享的時代,基於互聯網技術進行全流程創新。」

蘭亞東續稱,「此前,雖然壽險業是保險領域的一塊大蛋糕,但受制於保費金額高、繳費期限長、條款複雜等因素,壽險業的互聯網化程度並不高。對於壽險機構而言,這恰恰是一種機遇,而壽險產品互聯網化也是橫琴人壽的第一步。橫琴人壽定位的目標客戶是80、90後的三口、四口之家,希望為中產家庭提供前瞻性保障方案。」

理想與現實

對於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的發展思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與監管環境有關,超常規發展模式的窗口期已經關閉。長期以來,中國保險機構同質化特徵明顯,發展路徑基本相似,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意欲尋求差異化發展,聚焦醫療、健康和養老等領域。希望發展趨勢可以更多彰顯保險核心功能——風險保障功能,不再追求規模效應,更加務實,探索小而專、專而美的模式。」

不過,挑戰如影隨形。朱俊生指出,「從外部環境看 ,政府在醫療保障體系中對市場化機制運用有限,醫療服務市場亂象叢生等問題,使得保險機構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受到掣肘;從內部環境看,續期業務需要建立個險渠道,成本高、時間長,這意味著股東不能貪大求快,經營管理層需要耐得住寂寞,續期業務有一個積累期,一旦過了積累期規模自然就會起來。」

事實上,保險機構在健康、互聯網等領域的發展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能沉迷於表面的繁榮。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7月,和諧健康險、人保健康險、平安健康險、崑崙健康險、太保安聯健康險5家健康險機構實現規模保費633.89億元,同比下降59.6%;原保險保費收入548.7億元,同比下降49.4%;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85.16億元,同比下降82.4%。這說明在一系列人身險新規下,打著健康險旗號的理財型保險產品水分逐漸擠出。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6月,在互聯網渠道銷售的以萬能險、投連險及分紅險為主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實現規模保費同比下降74.1%,占互聯網人身險規模保費的17.6%,同比減少43.1%,從而拖累互聯網人身險整體增速放緩。

除此之外,股東股權、公司治理也是決定保險機構發展路徑的關鍵因素。從過往經驗看,一些保險機構股東並非真正想做保險,股東股權存在一些風險隱患,公司治理「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的股東既有國資企業,又有民營企業,資本來源多元,股權結構分散,但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強監管導向

不難發現,這批新開業保險機構的動態折射出保險監管導向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近期,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強調,當前,保險監管系統的重要任務是重塑監管。要重塑保險業形象,首先就要重塑監管。重塑監管,就要從重塑監管理念和定位、重塑從嚴監管氛圍、重塑監管能力、重塑監管紀律、重塑監管文化等五方面入手。

陳文輝稱,重塑監管理念和定位,就要徹底釐清監管與發展的關係。當前要克服把保險監管機構當成「保險總公司」的傾向,監管不要越俎代庖去關心保費規模、增長率等,不要總是片面想把行業做大。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在監管中就會形成「護犢子」的習慣,該出手時不出手。

在此趨勢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還將會有監管新規落地和出台。例如,除即將執行的《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外,《償二代二期工程建設方案》、《保險法人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辦法》等亦在研究制定中。

對於償二代二期工程,保監會財會部主任趙宇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償二代二期工程共有四個總體目標。一是堅持風險導向,提高風險針對性,擴大風險覆蓋面;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從嚴從實加強資本約束,加大監管政策傳導力度,提高保險業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抵禦能力;三是堅持開放導向,從國際審慎監管規則和金融治理體系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加強國內監管合作與國際監管合作,防範跨市場、跨領域、跨地區交叉性交融風險;四是堅持前瞻導向,跟蹤金融科技發展新趨勢,提高監管科技水平。」

保監會數據顯示,二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5%,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0%,顯著高於100%和50%的償付能力達標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華信新材料財務數據對不上 超期應收賬款高過凈利潤
北京市1100餘萬人口受益南水北調工程
夫唱婦隨!范冰冰寵愛眼神鎖定李晨 甜蜜撒狗糧
提醒:如果你身上有這種紅痣,必須要當心!
劉德華向甄子丹「下戰帖」:真的很想跟他打一次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