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葯結合說葯糕

食葯結合說葯糕

(圖片來源於網路)

葯糕是一種保健食品。它是用可食中藥配米粉或麥粉、豆粉等糧食做成的塊狀或餅狀食品,因其加入了芝麻及白糖、食油等調味品,吃起來香甜味美可口,不僅是充饑飽腹的點心,也是防病治病、養生健身的補益良藥。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在臨床的治療與預後中,特彆強調顧護脾胃,重視胃氣的存亡。認為「脾胃無損,諸可無慮」「胃氣一散,百葯難施」。而葯糕的最大優點就是扶正與治療結合,健脾養胃、培補後天,對年老體弱、產婦與病後調理尤為適宜,故歷代醫家和民間都廣泛採用,在明、清還特別受到宮廷的重視。

茯苓糕此糕早在北宋就在民間流傳食用,明、清及近代特別是揚州、南京、北京等地都有茯苓糕出售。宋代醫家蘇頌的《集仙方》介紹其製法為:將蒸熟的茯苓碾成細粉,浸於酒或蜜中,經月余,酥浮出酒或蜜上,取出晾乾,加米粉成糕,甘甜酥脆,食之方便。《醒園錄》中更介紹了4種製作方法。其一是「用七成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蓮米、芡實、山藥粉末,拌勻蒸之」而成。現代北京名產茯苓餅,是用茯苓、糯米中夾蜜餞、松果桃仁,白如凌雪,薄如綿紙,甘甜可口,風味獨特。方中茯苓、蓮子、山藥等藥物,有健脾養胃、寧心安神及利水滲濕、益腎固精等功效,對脾(胃)腎虛弱或有浮腫與慢性腹瀉等表現者服之最佳。

八珍糕又名八仙糕。是用茯苓、蓮子、芡實、山藥、薏米、白朮、党參、白扁豆八種中藥加糯米粉、白糖混勻過篩,加少量清水,拌勻成鬆散顆粒,入模,壓塊成糕,蒸熟晾乾而成。為明代醫學家陳實功創製,具有健脾益胃、補氣和中的明顯功效,是極佳的養生保健食品,清廷帝後乾隆、慈禧都喜歡食用。

益壽糕此為清代宮廷食品,相傳為西太后獨用之糕點,故又稱慈禧益壽糕。它巧妙合理地用茯苓、山藥、蓮子等中藥與米粉、白糖、芝麻、花生仁等配製而成,有調和五臟、補益氣血、強壯身體等功效,先後天並補,強身與益壽齊效。特別適合於老人和病後調理食用,是平時保健和節日饋贈食品。若能長期食用,對增進和改善消化功能、調節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功效顯著。

益脾餅土炒白朮120克、炒雞內金60克、乾薑60克、大棗肉200克,將前三種葯軋細,與大棗肉搗如泥做成小餅,在木炭火上烤乾,空腹當點心吃。對老年人、兒童及病後脾胃虛寒、飲食減少、慢性腹瀉、消化不良者最適宜。

期頤餅用麵粉240克、配芡實100克、雞內金90克、白砂糖適量。先將芡實用水淘去浮皮,晒乾,碾細備用。再將乾淨的雞內金軋細,置盆內浸以滾開水,半日許,再入芡實、麵粉、糖,做成極薄小餅,烙成焦黃色,隨意食之。對年老體弱、脾胃氣虛、痰氣鬱結、胸腹滿悶、脅下作痛、消化不良者服之最宜。

威寧蕎酥餅產於貴州威寧,傳說為明初雲南王子安先玉夫人、明太祖朱元璋的乾女兒奢香給朱無璋祝壽而做。餅重達四公斤,餅上有「九龍圍壽」圖樣。此餅之皮是用苦蕎面摻入一定比例的麵粉、紅糖、白糖、熟菜油、豬油、雞蛋、白礬拌勻製成。餡的原料是由紅糖、熟油、芝麻、玫瑰、小豆等配成,擀皮包餡成餅,爐中烘烤而成。此餅酥軟香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特別是所用苦蕎粉更是近代推崇的保健佳品,其強壯脾胃、開胃消積、清火降壓、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的功效頗佳。

(孫清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先心病宮內治療 探求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血糖過度波動是併發症幫凶 用簡單公式評估血糖波動
中藥忌口細細談

TAG:生活與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