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待的城市,也是父母的家

你待的城市,也是父母的家

大家好,我是「什麼值得吃」的創始人馬達。今天破個例,我們不聊什麼值得吃,因為我想講講我和父親的故事。

這次中秋節,「新世相」和「天貓」聯合發起了一場活動:「新團圓觀」。他們邀請我把父親接來北京,體驗我的生活和工作、與我探討「家」的定義和意義。

他們用影像記錄了我和父親相處的這幾日,拍攝了一部 10 分鐘左右的短片《新團圓》。

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自己。

(拍攝場地支持:三里屯太古里、InfraRouge 餐廳)

1

如果有人問你,「你的家在哪裡」,你會怎麼回答?

——「家」究竟是父母在老家的那座房?還是我們在大城市裡居住的這間小公寓?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十八歲上大學,從那時開始離開傳統意義上的家。一眨眼,離家已有 12 年。

GIF/648K

現在,對於「家」的定義,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因為我認識到,一個空間要能稱之為「家」,它需要具備這些特徵:舒服、沒有壓力、可以讓我徹底放鬆、可以讓我做最真實的自己。

這部短片的一開始,我爸正在老家蓋一座新房子。他在 4 歲就離開了自己的老家,過了 50 多年後,他才終於找到聯絡人,回去了老家。那年,他看著荒廢的宅基地,語氣堅定地告訴我和我哥:「我要在這裡蓋一座房子,它會是我們的根、我們的家」。

這是父親對於家的想法:哪怕蓋好房子後,他三五年才回去一趟,這也是他認定的家。他的定義里,「家」和「根」是同義詞。因為這裡是他出生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一大群親戚,哪怕這些親戚都斷了聯繫 50 年,也還是他認為的「根」之所在,所以也是「家」之所在。

而我心中的家,早已不是父親所謂的家了。按照我剛才列舉的自己對家的定義,我在北京居住的這間公寓,才是我現在的家。

除了對家的定義不同,我和父親還有好多好多其他的差異。我和父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一年見兩三面,不可避免地逐漸疏遠。

這種疏遠讓我覺得失落。

2

就像同齡人的大多數,我也曾和爸媽因為「回不回老家」進行過數次激烈的爭執。爸媽希望我回家工作,總是嘗試用「安穩」來說服。但在我看來,這有點像是一種控制。他們越是不安,越是牽掛,就越想控制著我的生活,讓我按著他們的節奏過日子。

事實上呢?北京很大、很精彩,每一年都在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化,遠遠超出父母的想像。

GIF/1215K

我的工作對於父母來說尤其難以理解,從我開始創業做公眾號之後,父母最常問的是:「就這樣寫寫文章發在微信上,你就能賺到錢活下去?」

我耐心解釋多次:「你把「什麼值得吃」理解成一本雜誌。我不停的寫好文章,就會有很多人願意看。而有人願意看,就有品牌願意來找我合作,希望我在雜誌上把他們的產品介紹給讀者。」

他們還是一臉迷惑。這個行業能幹一年還是十年?我每天除了寫文章還要做什麼工作?我的同事和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一無所知,我也很難通過電話講清楚,這是他們不安全感的來源。

今年是我做「什麼值得吃」的第三年。從 0 個關注,做到了全網超過 100 萬的用戶關注;從我 1 個人,做到了現在 10 個人的工作室;從 1 個公眾號,做到了現在 3 個自媒體品牌。

這三年很辛苦,熬了無數的夜、摔過無數的跟頭,走到現在,我認為自己成長了很多。我也希望他們了解我更多、更深,所以這次,我把父親接到了北京。

讓他看看我的工作、看看我的成長。

3

父親第一天到北京,就趕上「什麼值得吃」的月餅測評。

他雖然也知道我的公眾號評測過大量各種美食,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參與。他看上去樂在其中,和我的同事們一起越吃越帶勁,一邊吃一邊嘀咕和掂量著哪個更好吃。

第二天,有個美食品牌有新產品上市,想請我幫他們做網路推廣。正好這位品牌經理是位老朋友,於是我帶著父親一起去開了這個會。

父親在現場聽得特別認真,豎著耳朵一個字都不想錯過的樣子。會議結束後,父親出乎意料地告訴我:「我開始有點懂你工作的邏輯了,你的工作確實是有它的價值所在」。他雖然語氣中仍是居高臨下,但我很開心。

我趁熱打鐵,給父親說:「這次來北京,咱就別天天在家做飯了,我帶你去吃點不一樣的,吃頓法餐」。你們知道,父母們對於這樣的邀約,平日都是拒絕的。來北京最多由著我帶他們吃頓烤鴨,什麼西餐日料一律不理解、不接受、不捨得。

父親也在興頭上,答應跟著我去三里屯北區新開的一間法餐廳。這是他人生中第一頓法餐,情理之中的是,父親吃完後抱怨了好幾次「哎呀,根本吃不飽,還這麼貴」;但意料之外的是,父親興緻高漲,對每道菜品都發表了點評,尤其對煎鵝肝讚不絕口,還植入我的公眾號名,說:「這間餐廳什麼值得吃?鵝肝最值得吃!」

我們和大多數父子一樣,彼此的氣場特別不對付,兩人間常常沒話題尬聊。但有趣的是,當他參與了兩天我的生活後,我們開始有話題聊。他開始逐漸理解我的工作,理解我的選擇。父子溝通好像也不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4

對於大多數離家的人,18歲上大學,是我們和父母記憶的分割線。

兩年前大熱的電影「少年時代」,記錄一個小男孩從小到大的故事。其中有個鏡頭我一直記得:電影里的少年興沖沖地出發去大學,媽媽送走少年,一個人孤獨地回到家、坐到椅子上,突然就開始哭,哭到不能自已。

我看著電影中哭泣的母親,彷彿聽到了並不存在的畫外音:失去兒女的這一天終於來了開始面對你自己剩下的人生吧

18 歲離家的我們,大都意氣風發,腦子裡都是對這個世界和未來的憧憬,誰還管留在家裡的父母呢。

我的父母在老家,一直保留著我的房間,並讓他一直保持著我年少時的樣子。裡面堆放著兒時的玩具、小學的獎狀、中學的日記,父母總是不肯改變那個房間。這讓我猜想:或許他們在隱隱希望一家人回到我 18 歲前的生活狀態?那個時候,我不聽話但惹人疼,而他們也是年輕又自信。

5

在北上廣工作的大多數年輕人,多半是卯足了勁地往前沖,都有自己的理想未來,都在為了這個未來而拼搏努力;而另一邊,我們也總是會不自覺的就懷起舊來,想起和父母朝夕相處的一些童年時光。

我特別喜歡韓劇《請回答 1988》,因為它把我拉回到 18 歲以前的記憶,那時候,我的爸媽年輕力壯發著光,我一點都不惆悵未來,總有他們幫我開路給我保護。

我就像一個進化不完整的生物一樣,一方面不斷地養成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另一方面,那個依賴著我爸我媽的部分,在和進化中的我拉扯著!

-- 「唉,怎麼就不能長大點,生活是你自己的,都是獨立的成年人,還去懷念自己的 18 歲呢?」,理性的我說著;

--「咦,你好奇怪,為什麼就不能想念和爸媽的日子呢?」,感性的我回擊。

6

你也會擔心父母老去對吧,但我覺得,他們雖然老去,但我們應該創作出新的記憶背著往前走。

日劇《家族的形式》講的是得了癌症的父親突然跑去東京強行和兒子生活的故事。最後一集父親去世了,兒子悼詞:「好像爸爸並沒有走開,我腦子裡都是和他的記憶,我想我會背著這些和父親的記憶生活下去!」。

一下子點醒了我:我是真的不想等到父親離開了,才後悔和他們相處的記憶為何只停留於 18 歲。

這是我主動和父母展開溝通的開始。

7

我也開始刻意努力去創造和父母間更多的共同記憶。

這一年裡,我帶著父母出國旅行、把他們接來北京感受我的工作、給他們介紹我的朋友和生活細節。我們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開始把我當成一個成年男子來看待,開始在家裡遇到問題時找我來商量,開始不再條件反射式地不放心我的決策。

第一次帶父母出國,爸爸對著餐廳 360° 無死角拍照

說到底,父母和子女,終究是緣分一場。這種緣分和別的緣分一樣,是需要靠用我們的智慧和行動去經營的。

8

這次拍攝的這部短片名是《新團圓》。我們希望它能觸動到你、鼓勵到你,讓你的父母飛到你在的城市,來一場「新團圓」,看看你走過的路。

對那些已經在大城市有所成就的人,這能讓父母切實了解你過得很好。

而對大部分在外並不如意的年輕人,你們更應該讓父母看看你們的生活。

你待的地方,也是他們的家。

手機淘寶 搜索新團圓觀,所有中秋節該準備的禮物,都在頁面里等著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麼值得吃 的精彩文章:

貴酸奶一定好嗎?喝完 44 款,給你最新的酸奶鑒寶指南
5 部美食電影告訴你,「吃」是旅行的原動力!
郵輪不是旅行途徑,它就是目的地

TAG:什麼值得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