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明青花瓷器紋飾鑒賞!有圖有真相

元明青花瓷器紋飾鑒賞!有圖有真相

1、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蓮瓣紋,絕大多數呈獨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白,由於畫面空間原因也可能出現一組兩個蓮瓣相連的畫法。明代初期洪武時的蓮瓣紋,已多數呈併攏型的,僅部分的玉壺春瓶、執壺有呈獨立狀的。

(元代蓮瓣紋飾)

(明代洪武蓮瓣紋飾)

2、蕉葉紋,元代時多數為獨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白,少量的葉瓣為併攏或者葉與葉之間呈重疊狀。明代初期有分開,也有拼攏重疊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

此外,元代蕉葉的中間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的蕉葉主脈,均予以留白。明代的中空型葉脈,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有醒目的對比效果。

(元代蕉葉紋飾)

(明代洪武蕉葉紋飾)

3、元代如意雲頭其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的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頭紋的頭同腳的尖頭,所指的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洪武時雲頭紋兩雲腳間相交的尖頭與雲頭的方向,均指向一致,亦絕無例外。永樂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元代如意雲頭紋)

(明代洪武如意雲頭紋)

4.元代回紋邊飾,主要為單體回紋、以間斷排列的個體組成邊飾。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有的回紋以變形手法繪製。明代,洪武即改變元代回紋的獨立間斷排列形式,為一正一反兩方相連的回紋邊飾。永樂時回紋邊飾以兩方相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了一筆環連的回紋邊飾。明萬曆以後,除少數回紋仍作一正一反的兩方相連外,多數回紋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元代回紋裝飾)

(明代洪武回紋裝飾)

5.元代龍紋,細長身軀,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多見,以留白的魚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

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3至4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見。

(元代四爪龍紋)

(元代三爪龍紋)

朝製品中的角龍兇猛生動,基本為三爪(圖1)、四爪與五爪(圖2)。明初洪武永樂朝的角龍造型仍與元代大致相仿(圖3),至宣德時期,龍紋顯得更加粗獷威武(圖4),明中期又趨於精細纖秀,明末則大多顯得草率羸弱。清代龍紋整體發展與明代整體類似(圖5),甚至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勢有不少瓜葛。總體看,歷代角龍造型各有其時代特點,根據鱗片、爪形以及頭部等諸多細節,基本可以判斷出大致製作時期。

圖1.元青花牡丹雙龍紋罐,北京故宮藏。

圖2.元青花龍紋圍棋罐。1988年出土於景德鎮珠山北麓風景路。

圖3.永樂青花龍紋蓋罐,1994年出土於景德鎮珠山。

圖4.宣德青花雲龍波濤紋圓缽,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6.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和出戟尊,在器物的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雲頭紋或卷草紋邊飾。明代,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洪武朝的玉壺春瓶上,洪武后突然消失。

7.胎質較南宋青白瓷硬朗,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凡胎質過白過細過堅者,均不是元青花。梅瓶都帶蓋。蓋內為澀胎、不施釉,這亦屬特徵。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梅瓶)

8.器物的底部,除執壺、玉壺春瓶外,一般露胎。「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或在高足內近底邊處掛一環窄釉。元足採用澀胎粘接,亦有用釉接。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修足為平切底、外倒45度角,這是元代的時代風貌。

(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獅子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底部)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底部)

9.元代罐的造型,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通常大罐的口部施釉,小罐的口部露胎。元代瓷器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有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小形件圈足的底部中心微微突起,呈凸乳狀,俗稱「臍」, 這在元青花的碗和小杯上最多見,系拉坯或修坯時的收刀所致。

(元代窖藏出土荷葉罐)

(元代青花瓷罐底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宋代玉器收藏如何避免陷阱?
光緒元寶銀元——從一文不值到身家百萬
皇帝以黃為尊,為什麼洪武瓷器還如此推崇紅色?
永樂甜白釉鑒賞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