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魯特?維衛拉?吉他?——來自《吉爾·布拉斯》的思考
之前在網上買了兩本舊書,是楊絳先生譯的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楊絳的譯作沉靜超然,又帶著一絲詼諧。文中有提到主人公帶著太子去風月場喝酒,中間有這樣一段……
出於習慣,我對裡面的樂器辭彙格外注意。裡面提到加德麗娜彈奏的琵琶,這件樂器是我們常說的琵琶嗎?
吉爾·布拉斯的故事發生在十六世紀時,在那時歐洲最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是Lute,它也深受貴族們的喜愛,成為了歐洲宮池中最流行的樂器。
那麼,為什麼楊絳先生要將這件樂器翻譯為「琵琶」呢?
其實「Lute」一般這個詞主要指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在歐洲使用的一類古樂器的總稱,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另外在廣義的樂器分類中,把類似的樂器統稱為"琉特屬",此時就不限於年代國別,因此吉他,以及下面提到的維衛拉琴、中國琵琶、日本琵琶等都可以包括在內,楊絳之所以這樣翻譯應該是想讓國人理解更容易一些。
那麼,《 吉爾·布拉斯》中提到的樂器「琵琶」到底是「琉特屬」中的哪一種呢?
猜想一:魯特琴
魯特琴輕巧、方便攜帶,比鍵盤樂器便宜,易保養,用途廣,可用來彈奏舞曲,流行的旋律,甚至複音的聲樂曲,伴奏歌曲。
圖為魯特琴
魯特琴最令人著迷的是其銀鈴般的音色,六弦組的設計,非常類似現代的吉他,但聲音卻相當不一樣,低張力的羊腸弦加上梨型音箱特殊的共鳴,造就出無比豐富細緻的音響,是吉他所無法取代的。天文學家伽利略與Lute也有著奇妙的聯繫。伽利略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魯特琴演奏者,伽利略自己也彈得一手好琴,他是魯特琴專業家庭的業餘琴手。
魯特琴演奏
猜想二:Vihuela(維衛拉琴)
16世紀中期時,西班牙的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喜愛演奏另一種「魯特琴」,那就是Vihuela(維衛拉琴),簡單的說就是吉他形狀的魯特琴,關於為什麼在魯特琴流行全歐時,西班牙卻獨鍾Vihuela(維衛拉琴)眾說紛紜,不過應與其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有關。
vihuela維衛拉琴
維衛拉琴與魯特琴
猜想三:吉他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處於國力鼎盛、文化繁榮的「黃金年代」,除了魯特琴和維衛拉琴,吉他在當時也是非常流行。不過,當時這些彈撥樂器主要還是擔當人聲的伴奏,作為獨奏樂器還相對比較少見。
據說,西班牙天才詩人特約斯比內爾(VicenteEspinsl,1500-1624年),在四弦吉他的高音部加上第五弦,周遊各國,反響強烈。從此,五復弦吉他就被稱為西班牙吉他,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奏家和創作曲目。直至18世紀,才廢除了5組復弦而代之以單弦,使其音色更為清澈。繼之有人在低聲部又加上1根E弦,擴大了吉他的音域,奠定了現代吉他的原型。此外,琴體逐漸加大,面板下的音柱改為扇形排列,增強了琴體共鳴性能和音量。
古典吉他演奏
不管書中描述的是魯特琴、維衛拉琴,還是吉他,它們都擁有著柔和、溫潤、細膩的音色,琴聲在演奏者的指間流淌出來,自然、順暢、恬適。想必書中曼妙的女子輕彈著樂器曼聲歌唱,一定是美妙至極的!
以上,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在閱讀時的暢想……


TAG:相忘江湖的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