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快馬送書信,最快能有多快?與當今快遞相比如何?

清代快馬送書信,最快能有多快?與當今快遞相比如何?

「快遞」與「通信」是如今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兩個行業,它們已經滲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會與之產生關聯,這是科技進步、行業發展的結果,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它們帶來的便利。其實早在秦漢時期,這兩個行業就已經產生,不過當時是合二為一,也就是「郵驛」,驛站、驛馬、驛兵等也隨之產生。

古代驛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它是專為官府服務,用來傳遞公文和軍情,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按照每十里設一亭,一般都設在交通主幹線上,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傳遞公文,不過秦朝時期還是以人步行的方式傳送,效率很低,到了漢代就用騎馬代替了步行,而且把傳遞間距擴大到「三十里一驛」,驛馬傳遞信息的方式,一直持續到清末,直到西方文明的進入。

郵驛事業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清朝形成一整套的制度,乾隆時期發展至頂點,形成了以京師皇華驛為中心,輻射全國的發達幹線網路,其中東北線覆蓋吉林、黑龍江等地,西北線覆蓋達庫侖、科布多等地,東線覆蓋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福建等地,中線覆蓋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西線覆蓋山西、陝西、甘肅、四川、新疆、青海、西藏地。

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清代郵驛頂峰時期,全國有驛站2000處,急遞鋪多達14000所,驛夫7萬多人,鋪兵4萬名,清代郵驛事業相關人員統一歸兵部管理,經費雖由兵部核算,但由戶部直接撥付,清代不惜在郵驛事業上加大投入,比如皇華驛配置驛馬500匹、馬夫250名、車150輛、車馬150匹、車夫150名,下面每一個驛站也都配備20匹驛馬和30多名馬夫。

清代之所以加大在郵驛方面的投入,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證公文、軍情等信息快速傳遞,那麼清代書信傳遞的速度有多快呢,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叛亂時,軍事情報從大西南送往京師,距離有5000多里,只隔8天便送到,再如康熙皇帝派施琅前去收復台灣,勝利的消息從福建傳到京師,時間僅隔了7天,而福建沿海到京師的距離也有4000多里。

按照上面的時間與距離計算,清代郵驛的速度,最快應該在600-700里每天,這一速度對應的就是「八百里加急」,此外,在清代文書的傳遞還有400里、600里加急的級別,其中八百里加急是馬匹不停奔跑的理論值,為了保證文書傳遞速度盡量接近理論值,清代三十里設一驛,每一驛都會更換精力最充沛的驛馬,但八百里還是實現不了,因為更換馬匹、馬夫需要時間。

這裡還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現在所說的1里是等於500米,但在清代以前,里是按照步和尺進行換算,換算之後一里約等於現在的420米,所以清代文書最快的傳遞速度,平均下來每天應該是在25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這還是在日夜兼程(只要能看清路)的情況下。

那麼問題來了,用我們現代技術測算,一般馬匹的奔跑速度是30公里每小時,最高時速可達60公里,而且可以連續奔跑100公里,古代驛馬肯定是優中選優,如果奔跑按40公里每小時計算,一天奔跑10個小時,行程就是400公里,為何清代驛馬每天跑不到300公里,筆者認為是每30里更換馬匹太頻繁,導致馬匹加速、減速的時間太多,影響到馬匹奔跑的連貫性。

古代驛馬速度和現代快遞行業相比怎麼樣呢,假若日行八百里能夠實現,換算後大概是每天350公里,現代物流行業長距離運輸按60公里每小時計算,理論上按每天行駛8小時,行程就是500公里左右,這樣一對比,清代文書傳遞的速度還真不慢,超過現代物流運輸速度的一半,如果清代能夠進一步發揮馬匹長途奔跑的連貫性,也許速度可以比肩現代快遞行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稱帝後遭遇的最大恥辱,使者被日本人斬殺,卻不對日本用兵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如今動物園裡常見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現在動物園裡常見
鄭和下西洋的背後,其實另有高人相助,此人同樣也是一位太監
朱元璋被迫投身義軍,卻因為一身和尚打扮,差點被當成姦細殺死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