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明太祖朱元璋为使朱氏江山永固,大封宗藩以拱卫帝室。然而,却事与愿违,不但拱卫帝室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尾大不掉,成了朝廷安危的最大隐患。朱元璋死后的三四年间,燕王朱棣就从其侄儿朱允炆的手中抢走了皇帝的宝座。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对於燕王朱棣造反,很多人都认为其对皇位朝思暮想,造反是早晚之事。然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朱棣虽有造反之心,却未必就一定会造反。对於造反之心,连贩夫走卒都会偶尔意淫一下,又有谁不想当皇帝?显然,不是有了不臣之心,就一定会选择造反。

造反,是要估计自己胜算的。没有一丝胜算的,那就不是造反,而是自杀。当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问黄子澄:“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客观地讲,黄子澄的话也不无道理,靖难之役,是我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唯一成功案例。而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在进取南京之前,燕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朝廷却兵多地广,攻不胜攻,燕军所占之地也是旋得旋失,并不能巩固能够始终据守的城池,也不过三府之地而已,并未能打开局面。若不是后来燕军采取了避实击虚、直取南京的策略,以及花花公子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南京的金川门,燕王朱棣未必就那么容易攻取南京而取得天下。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可以说,燕王朱棣起兵的胜算在当时并不是很大。在朱允炆下令削藩之前,有人曾向其进献了一条稳妥的计策。此人叫卓敬,在建文初年,卓敬秘密上疏,称:“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然而,最终朱允炆没有采纳。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而在朱棣夺得天下后,令人将卓敬拘捕。朱棣责备卓敬为何建议建文帝改封自己,而离间皇家骨肉亲情。卓敬厉声答道:“可惜了建文帝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朱棣很生气,还是很怜惜他的才能,让人以管仲、魏徵改奉新主的旧事劝导他。卓敬哭泣道:“身为人臣,只有以死相报。建文帝又没有什么过失,却被篡夺帝位,我恨不能马上死去,到地下拜见建文帝,又怎么能去做你的臣子呢?”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朱棣还是不忍心杀死卓敬,而朱棣的军师姚广孝(道衍和尚)跟卓敬有仇。于是,对朱棣说道:如果卓敬的建议被建文帝采纳的话,您怎么又能当得了皇上。于是,朱棣令人将卓敬斩首,并夷灭三族。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从燕王朱棣最终杀卓敬来看,如果建文帝不强制削藩。而是采取较为缓和的“徙藩”政策的话,朱棣未必会反。这正如清初所谓的“三藩之乱”,绝非某电视剧中演义得那样“削藩则反,不削亦反”,而是朝廷的背信弃义,逼迫其铤而走险。燕王朱棣造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廷过于激烈的手段给逼迫出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史右理 的精彩文章:

此德川御三家之一,卻是幕府宗家的命中剋星!
日本戰國時期 三座最有名的難攻不落城!
此三位唐朝名將 為何都被演義成白虎星臨凡?
坦蕩仁義的石田三成 為何遭武斷派大名集體痛恨?
令狐姓氏的起源地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县!

TAG:左史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