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漢帝國-玉門十三將士完爆斯巴達三百勇士

大漢帝國-玉門十三將士完爆斯巴達三百勇士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之強盛,沒有幾個朝代可以匹敵,先有劉邦建立大漢帝國迅速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並且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又有漢武大帝這一位承前啟後的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君王。

漢高祖劉邦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他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深深的融入了我們的這個民族歷史和傳統之中。漢民族之名,及來源於被他以銀河命名的時代-天漢。他在其文治武功的成就上足以使西方的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黯然失色。

漢武大帝像

《後漢書》中,記載了大漢軍隊一次跨越數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雖然篇幅短小、後人所知甚少,但驚心動魄,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堪稱兩千年前的「雷霆救兵」。七月,匈奴復來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擁絕澗水。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都城雒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耿恭將軍像

那個時候雪山封路,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救兵的大臣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司空」為官職,「第五」為姓)。此時另一位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主張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來,仍蕩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漢章帝劉炟雖然剛登基,但有著滿滿的血性,於是下令:啟動救援計劃!永平十八年冬,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

就在朝堂之上接到消息商議對策之時,耿恭等數百名將士已被圍困在疏勒城數月了。匈奴斷其水源,我漢朝將士在其當地氣候乾旱,地勢又高的情況下掘土十五餘丈(相當於現在的45米)。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城中戰士不斷戰死、病死、餓死,但城中我將士無一人投降。被困日久,城中無糧,將士們就把身上的皮甲給煮軟一點吃了,再過一段時間將弓弩綳著的皮筋也吃了。再過匈奴單于親臨城下,知道城裡的漢軍已經疲憊的不得了,卻還不投降。匈奴人雖兇殘,但是心腸直,敬重英雄,於是他心生敬意,便招降耿恭,並答應封他為王。這時一幕令人震駭的事便發生了——耿恭答應投降,並將匈奴使者騙進城裡,親手擊殺,然後就在城上,對著匈奴的大軍,將屍體的肉割來烤著吃!耿恭用這樣的行動,把投降這一條後路給完全斷絕掉了。與其說是餓極了騙個「食物」進來,不如說是橫下一條心,誓死無二。

這就是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來歷!!

漢軍將士被圍困地點

第二年的正月,漢帝國的救援軍終於到達了柳中城,在城中休整後,由范羌領兵冒雪前進,沿山北而行,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疏勒城下。城中將士只剩26人了,以為匈奴趁雪來犯,以做好最後一戰殉國的準備。 范羌遠遠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敵人,是漢朝派兵來迎接你們回國!」再也沒有比這更激動人心的呼喊了。在回去的路途上,受到了匈奴騎兵的追擊,且戰且走,到了三月份,軍隊退至玉門,耿恭部已經只有十三個不成人樣的倖存者了。

這些人獲得了戰友們的無上敬意,玉門關的將軍們親自為倖存者們沐浴更衣,他們是當之無愧的!

十三將士歸玉門油畫

這就是漢家軍魂!

為漢帝國獻身的勇士,大漢帝國決不會遺忘!

漢朝名將輩出,從衛青、霍去病到竇憲、馬援,最終將侵擾中原千年之久的匈奴徹底打垮,迫其遠遁。除了這些職業軍人,漢朝文官到邊塞立功的意願也十分強烈,張騫,就志願去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道路,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張騫西域十三年,

蘇武牧羊十就年,

不讓匈奴渡陰山的李廣,

漠南無王庭的衛青

和馬踏匈奴的霍去病。

三十六騎平西域十六國的班超,

都是民族英雄

誰說漢人自古羸弱,大漢的血性奠定了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應該只記住衛青、霍去病、竇氏、耿氏等人,還應記住無數馬革裹屍,埋骨異鄉的大漢忠魂。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一心想幫漢武帝攻打匈奴 好不容易有機會了 卻又一兵不出
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壽終正寢的將相,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最大方的軍國主義皇帝,掏空國庫,獎勵有功將士
漢朝最得寵公主被判腰斬 處決時換了3個劊子手才行刑完畢
一首詩 一座城|在古詩里邂逅最美的秦漢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