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現!戰國時期的治病工具。《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用砭術救活虢國太子秦武王面部癰腫的故事。砭是什麼,怎樣治病,已很少有人知道

發現!戰國時期的治病工具。《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用砭術救活虢國太子秦武王面部癰腫的故事。砭是什麼,怎樣治病,已很少有人知道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展出三十餘件「陶砭」,經專家鑒定為戰國時期的治病工具

《黃帝內經》中記載,我國傳統醫術有「砭針灸葯」四大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扁鵲用砭及其它醫術救活虢國太子和用砭石治療秦武王面部癰腫的故事。然而,砭這種工具是什麼樣子,怎樣用來治病,已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砭?御生堂展出的陶砭,經專家鑒定為戰國至漢代時期的物品。

陶砭造型各異,有扁圓型、圓型、龜型、蛙型、魚型、飛碟型、蛇型等,每件上面正反兩面均有精美的圖案,而且圖案各異,幾乎沒有相同的圖案。

細觀這些陶砭,上面的圖案均以動物吞食毒蟲為主。其中有魚吞食毒蟲、鳥吞食毒蟲、蛇吞食毒蟲、龍吞食毒蟲、鳳吞食毒蟲等,還有各種天文符號、花紋符號等。

這些砭多為中空,手搖時「嘩嘩」作響,加熱後其熱度可長時間不散,用來擠壓傷口和按壓病痛點十分應手,用來按摩、刮痧等醫療保健也十分適用。

史書記載,火的發明與使用為人類提供了許多醫療條件,人類在烘火取暖過程中,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石子進行局部取暖,可以消除因受冷而引起的腹痛或風寒造成的關節痛,這就是原始的熱熨法。

砭(包括術與具兩個方面)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用之治病的萌芽。甲骨文中有「一人手持一物對在一有病身腹」的治病之型。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砭解釋為:「以石刺病也。」這裡的「刺」字應理解為「剷除」,同《辭海》相關詞條注釋是一致的。而後人將「以石刺病」演繹為「古代用『石針』扎皮肉冶病」。這種解釋儘管目前已影響到全世界,如英國的漢英辭典將「砭」譯為「stone needle」,日本的國語字典將漢字「砭」讀為「1Sibari」,都是石針的意思。但我們在展覽準備工作中,對參展的砭進行了研究,並於大量相關材料中初步考證,古人在用砭治病時,先用石、木或骨針刺破傷口,再用砭來去除膿血。隋代醫學家全元起認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饞石,其實一也」。

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古代曾有「陶砭」、「水砭」之分,可用的砭術主要是「溫法」,種類有「砭錐」「砭鏟」「砭板」「砭球」「砭鑽」等,砭可做感、壓、滾、擦、刺、劃、叩、刮等方法,並使用各種技法治療疾病。所以,以石刺病的「刺」應理解為「擠壓」,砭也應解釋為「古人用石制、陶制、木質砭工具進行醫療保健的方法」。從實際情況看,在殷商時「灸炳療法」普遍使用。炳所指的是艾草,古人發明炙炳治病起初只是取其溫熱以驅寒,而陶砭製作採用中空的製法,具有保熱的特點,更適合炙法治病。石制砭硬度過大且不易加熱,古人在掌握制陶技術前,身體不適時,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各種石塊、石片,作醫治病痛部位、擠壓膿腫傷口的工具是理所當然且簡單易行的。當人們掌握了制陶技術後,因陶製品具有「性溫」的特點,陶制砭就取代了石制砭。陶砭是人們根據醫療的需要,專門製造的醫療工具。

制陶技術的發明,使人類逐漸發現,中空的陶器可以長時間保溫,於是人們製成陶砭,用來取代石燒熱的石塊和石子。是否可以說,陶砭是人類最早的通過專門加工生產而成的醫用工具。

御生堂博物館展出的這些「陶砭,引起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御生堂博物館願更多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關注和研究這些珍貴的實物資料,更好繼承和光大祖國的醫學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御生堂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御生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