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讓孩子過早懂事, 是種殘忍的教養

讓孩子過早懂事, 是種殘忍的教養

有12萬+父母訂閱了U教育

關注我們,

教育無憂

ID: u-jiaoyu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知乎上看到一位女兒的抱怨,小時候家裡窮,過年買新衣服的時候,她總會說:「給弟弟買吧,我不要!」其實,她的內心是多麼渴望一件新衣服,甚至暗暗希望,媽媽也會給她買一件。當然,最後衣服只買給了弟弟。

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五百,穿著土氣臃腫的衣服。可每學期結束後回家的時候,她總會給家裡人捎帶一些外面的特產,所有人都覺得她很懂事!

有一次,父親開車被撞,幸好並不嚴重。媽媽讓她打個電話給她爸。

她問媽媽:「告訴弟弟了嗎?」

媽媽回答:「沒有,怕影響他找工作。」

她有點難以理解:「你怎麼不怕影響我的工作呢?」

媽媽說:「你比較懂事啊!」

「嬌縱有人疼,懂事遭雷劈」。

跟爸爸媽媽去商場,明明對玩具愛不釋手,只要父母說一句太貴了,就溫順地點點頭走開。

同學要求幫忙寫作業帶外賣,就算心裡很不願意,但總是和氣地答應了。

老闆布置的任務,任憑繁複無理,也是默默地熬夜加班完成。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被「懂事」這個詞綁架的孩子。

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

孩子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生活,失去了她們那個年齡應有的放肆和任性。

一、你要懂事,要聽話

我們平時最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就是「你要懂事,要聽話」,要求一個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過,「懂事」作為一個褒義詞也似乎從未被質疑過。

小時候,電視里有一個經典的公益廣告讓觀眾印象深刻,一個孩子先看到媽媽給奶奶洗腳,然後端著水盆走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洗腳」。這個行為不是討好,而是學習,這種懂事是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那什麼樣的懂事應該引起父母的警惕呢?

知乎上有位網友為這種「懂事」下了個定義: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願,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

這類懂事的孩子往往會有這麼幾種表現:

1、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放肆,不敢對抗權威

我一個朋友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都長年在外打工掙錢。只有過年的時候,他們才會回來陪她幾天。

在她的心中,爸爸媽媽都是權威的存在,她從不敢在他們面前像別的孩子一樣撒嬌、哭鬧。

6歲那年春節,媽媽帶她去親戚家串門,買了一個布娃娃給遠房表妹。其實她也非常想要那個漂亮的娃娃,可是她不敢張口讓媽媽再買一個。

到了親戚家她強忍著內心的渴望和不舍,把布娃娃給了表妹。

可孩子還是很難把自己的情緒掩飾得完美。回去的路上,媽媽察覺出她臉上的失落,問她怎麼了。

她猶豫了半天突然哭出來,邊哭邊說:「我想爸爸了!」

她最後也沒敢說,想要一個布娃娃。因為她一年中只有那麼十幾天能見到媽媽,她怕媽媽覺得她不懂事而冷落她。

要一個布娃娃,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一點都不過分。可是我的朋友太早懂事,隱忍得像個大人。

2、處處迎合討好大人,不惜忽略自己的感受

在綜藝《放開我北鼻》里有一期,噗噗到餐廳吃晚飯,發現沒有自己的凳子,就小聲問了一句:「有沒有小椅子」,可是當時沒人理他。等大人叫他回來,給他加了一把椅子後,他卻突然哭了。

于小彤這時粗暴地斥責他:「別吃了,罰站去,說沒說過不許哭鼻子!」

噗噗哭著說:「沒有我的小椅子,我等一會兒再吃。」

于小彤說:「那你哭吧,我走了。」

噗噗急忙說不哭了,可他又忍不住眼淚。

于小彤生氣地說:「你又哭,走吧,我帶你出去哭。」然後強拉著噗噗,要把他拉出門。

噗噗哭著對他說:「我不要去外面,我願意罰站。」

此時節目組出現這樣一行字幕——「難過卻又懂事」。

噗噗這種行為就是在討好於小彤,他內心有委屈,但他更怕大人生氣,於是他一直在試圖強忍淚水,壓制自己的感受。這種懂事讓人心疼。

二、「你要懂事」成為父母控制孩子的手段

「你要聽話,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這似乎是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他們希望孩子懂事。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要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道歉,父母就會停止訓斥。然而,更多的時候,孩子並不真正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免於被打罵的恐懼令他們將內心深處的委屈隱藏。

久而久之,這樣的模式逐漸被內化,當不好的事情發生,孩子會第一時間無條件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會不自覺地因恐懼而內疚,進而變得順從。

「你可知道對我做過什麼最殘忍?就是你狠狠把我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

有的人,在意識到家境貧窮的那一刻懂事;有的人,在目睹了至親離去的那一刻懂事;有的人,在被告知父母離婚的那一刻懂事;有的人,在經歷了高考落榜的那一刻懂事;有的人,在學會珍惜某個人的那一刻懂事……

懂事,是因為遇到了難以承受的事。

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公主裙,長大後再擁有早已沒了當初的心境;小時候垂涎三尺的蛋糕糖果,長大後也早已丟失了原有的甜蜜;小時候特別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往往長大後就會變成一種執念。

曾經有粉絲給社長留言說,他父親小時候有六個兄弟姐妹,家裡很窮,父親又是家中的老大要懂事,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是先分給弟弟妹妹。有一年過年,他的爺爺帶回來了一盒奶糕,但只有五塊,弟弟妹妹一下子就搶光了。

他父親當時覺得沒什麼,自己是哥哥應當謙讓,但不曾想,這塊奶糕成為了童年中永遠的記憶。長大後他父親有了工作,賺了錢,再也沒有吃到小時候的那種奶糕,生產的工廠已經停產了。有一次跟父親喝酒時,年過半百的父親提到此事竟然流出了眼淚。

從小就被誇獎「謙讓」和「懂事」,一次次讓出自己的利益,壓抑自己的情緒,而這一切比想像中的影響更為長久。

懂事所帶來的委屈和無助都通通吞進心裡,長大後不會表達自己,即使擁有了金錢卻也難以買回小時候的渴望。

五、讓孩子懂事,其實是種殘忍的教養

《奇葩說》中有一期是討論「沒錢要不要生孩子」,談及「懂事」,肖驍的一段話令人啼笑皆非: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在學校里,在職場中,在社會上,我們都會被要求做一個遵守規則的,懂事的人。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小時候摔跤,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哭,沒有就爬起來;長大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沒有就哭。

後來才明白,他人只會在意你是否溫和、好溝通脾氣好,但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會關心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對於父母而言,讓孩子懂事,其實是種殘忍的教養。

願你只懂該懂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