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早在淞滬會戰時期日軍已裝備大量衝鋒槍?還以為只有那數萬支百式

早在淞滬會戰時期日軍已裝備大量衝鋒槍?還以為只有那數萬支百式

談到二戰日軍裝備的衝鋒槍,很多軍迷首先意識到的都是南部槍械製造所研製的百式衝鋒槍(一百式機關短銃)。

畢竟這是二戰時期唯一量產的日本國產衝鋒槍,原型槍全重4.2kg、長900mm、射速700發/分、裝配30或50發彈匣並使用8mm南部手槍彈。

該槍1940年定型,1941年2月正式裝備部隊,分別有前期(3.92kg)、傘兵(3.7kg)和後期(4.38kg)三個型號。

據戰後不完全統計,一般型號的產量勉強達到1萬支,傘兵型號約為7500支,與同時期美軍生產150萬支湯姆遜相比基本可以說日軍沒有像樣的衝鋒槍火力。

可其實早在正式裝備部隊的四年前,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中一線的日軍部隊卻早已使用上了衝鋒槍。

說起來有點天方夜譚,因為這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的印象,因為我們認為當時的日軍注重小集團火力,步兵戰術基本圍繞「十一年式」機槍和「八九式」擲彈筒展開,不可能裝備單兵速射武器。

可大量的歷史照片已經將這一觀點駁倒,當時不僅駐紮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後期登陸的陸軍一線部隊使用了衝鋒槍,甚至同一種槍械後來還提供給作為偽軍的華北靖綏軍部隊。

我們都忽略了進口這一要素,實際上日軍在戰前的一系列衝突中領略了中國軍隊MP-18衝鋒槍威力後,立即著手進口了瑞士的SIG M1920式衝鋒槍,這也是淞滬會戰日軍使用的主要外國衝鋒槍。

嚴格說起來該槍也屬於MP-18的血統,伯格曼兵工廠在一戰後將產權賣給了SIG,於是瑞士人在1920-1927年間將9mm的MP-18改為為7.65mm(巴拉貝魯姆彈)和7.63mm(毛瑟彈)兩種口徑,並出口給了日本,日軍才得以使用。

其次,自1920年起日本購買他國的衝鋒槍型號還有原款7.63mm的MP-18/Ⅰ和MP-28/Ⅱ(日軍本來就有一批7.63mm毛瑟手槍)、奧地利斯太爾的S1-100衝鋒槍、義大利伯萊塔M1938/42衝鋒槍。

最後這批義大利衝鋒槍於1943年6月訂購,總計350支和2000發9mm高膛壓手槍彈,但是因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日本最後僅收到50支。

(END)

(補給專用通道)

突 擊 軍 事

Brute force bereft of wisdom falls to ruin by its own

weight

脫離理性的暴力將毀於自身的重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突擊軍事 的精彩文章:

它曾在一天內撞擊擊落6架B-29?並成為日軍的決戰高空截擊機
該導彈曾號稱10分鐘內解除華約武裝:怎料技術竟被中國成功繼承

TAG:突擊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