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方橋老街的回憶

四方橋老街的回憶

最近,看到宣傳高橋鄉土文化的微信公眾號「高橋大好老」發布的通告,徵集四方橋村老街的老照片。主要目的是四方橋村委會為了留住歷史文化記憶和鄉愁,準備對四方橋老街按照歷史風貌進行設計打造。

這則通告激起了我對老街很多兒時的回憶。小時候上學天天穿過這條村裡的小街,沒覺得有什麼歷史文化。大概有兩百多米長,聽父輩講解放前是有青石板鋪路的,後來不知怎麼改成了沙石子路。沒有什麼明清老宅,都是六七十年代砌的青磚房和紅磚房,歷史最久的可能是一個民國宅子,但也被改造的而目全非。

從南洲小學(名字很雅,不知誰起的)往東,是兩個做學生生意的小賣部,再往東是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河交匯的河港,河港上面是四塊大石板搭的橋,這也許是「四方橋」名字的來由,交匯之處有一片小竹林,河港兩旁是高大的槐柳。那時候河還是清澈的,鄉民還在河裡面淘米洗衣服。過了橋算是進入了街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長的街面有一個殯葬店,兩個供銷社店面(供銷社裡有一個美麗的營業員),還有理髮店(理髮店裡面有兩個正宗的老上海才有的理髮椅,有兩個穿白大褂的理髮師傅)、醫務室、中藥房(對中藥房裡的青花藥罐和一格格的葯抽屜印象較深),裁縫店、包子鋪、獸醫站、還有幾家雜貨店。還有一個茶樓,裡面有說書的,有杠桑吵死(高橋土話吵架的意思)的,發生鄰里糾紛,要在裡面擺上一桌酒談判,茶樓老闆當和事佬。還挺全乎,生老病死幾乎囊括了。

早上有一個賣菜的早市,附近鄉民把自家菜園的菜挑來賣,為一分兩分討價還價。還有三四個賣肉的攤子,每到年底做饅頭的時候,高橋前面的上了歲數的老人成群結隊拎著藍子來打肉,因為四方橋的肉比高橋街上便宜五角錢。還有賣豆腐乾的長頭髮的浙江兄弟,穿黑皮圍裙賣魚的大媽,賣跌打損傷葯的江湖人士,賣耗子葯的大叔,打針灸的麻子…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倒也有些氣氛,但最多九點就散了。小時候上學天天穿過那街道,覺得特別熱鬧,早市騎車騎不過去,要趟過去,因為太擁擠了。二十多年過去了,包子鋪的香味,賣魚大媽的吆喝,記憶猶新。

現在感覺老街真的老了,街上根本沒幾個人,年輕人大多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人。石板橋早沒了,小河變成垃圾淤塞的臭水溝。蕭條的幾乎不能稱之為街了。依然還有幾個雜貨店堅守在那裡,等待和歲月一起老去。時代發展了,人口外流了,鄉村的街市也就凋敝了。

不少天了,「高橋大好老」也沒發布徵集到的老照片,我想那年頭誰會沒事在街上拍照片。老照片雖然沒有,但現在拍卻能拍出蒼桑感。小時候不覺得那些房子老,但時過境遷,那白縫青磚,那活動老門板似乎也有了歷史的味道,既有了歷史的味道,那麼文化的意義就產生了。四方橋老街再小再破,也是一條商業街,幾十年來為附近鄉民保障了最基本的生活物質需求。正是老街的給養,無數的高橋遊子走向各行各業,四面八方。當然老街也見證了太多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自身也變得蒼桑起來。雖然老邁,但不可否認,她是幾十年來,長江下游江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衷心希望,籍此四方橋村古村落保護項目的契機,不妨建一個鄉村街市博物館,從文化層面對老街重新進行打造。讓四方橋老街能夠重新煥發青春,重現當年小橋流水人家的神采,讓高橋的遊子們望得見家鄉的山水,記得住鄉愁。

港島風情

2017年7月11日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橋大好老 的精彩文章:

高橋大好老主題歌

TAG:高橋大好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