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刮的是什麼風?
GIF/98K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請滑到文末給我們點贊留言吧!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於1978年提出。共享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
無序競爭 資源浪費
對共享單車是否應按下「暫停鍵」
共享經濟是個筐,真的什麼都能往裡裝?目前在中國共享經濟大行其道: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還有共享男友。但是一旦放任自流,管理不善,也會形成無序競爭,導致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目前許多城市的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現象嚴重,擠占公共出入口、人行道、盲道、非機動車道。同時嚴重影響了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緊急發出共享單車限制令,要求從即日起在上海暫停新增投放車輛,否則將作為嚴重失信行為納入企業徵信檔案。上周,北京市規劃院剛剛公布了有關「北京需要多少共享單車」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市民對於共享單車的需求總量約172萬至201萬輛。按報告中需求量衡量,北京距按下共享單車「暫停鍵」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共享單車發展速度之迅猛是超出想像的,上海在過去半年時間裡數量增長了三倍。因此,共享單車如果繼續「泛濫」,北京也可能隨時叫停。而在西寧,則根據城市自身的實際情況禁止共享單車運營。
共享汽車如何突圍?
牌照、停車位、充電樁等成為瓶頸
共享汽車成為國內共享經濟新風口。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期聯合發布的《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分時租賃發展」,給相關行業注入一針「強心劑」。共享寶馬、共享吉普、共享特斯拉等消息引起公眾關注。國內各大共享汽車企業「跑馬圈地」:環球車享投放運營車輛已達13000輛,今年底預計增至3萬輛;杭州盼達在全國有近萬輛汽車在運營;Gofun 出行稱已購置車輛12000輛。
在專家看來,指導意見出台,顯示國家將分時租賃視為減緩大城市私人轎車快速增長的途徑。分時租賃或將成為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一部分,為人們提供出行方式新選擇。共享汽車發展如火如荼,但牌照、停車位、充電樁等公共資源短缺,成為制約行業快速發展的瓶頸。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副研究員李艷霞說,共享單車運營中出現了亂停亂放、佔用車道、隨意破壞、違規騎行等亂象,共享汽車如何避免類似問題,是管理部門從一開始就需要重點考慮的。
共享寶馬不算啥
這些奇葩共享創業亮瞎眼
若說去年是VR元年的話(雖然也沒火起來),那麼今年則可以稱之為共享經濟元年。有些網友們看到共享經濟火了也開始蠢蠢欲動,比如這位:
手機既然能掃碼了誰還用共享的電話亭打電話?看到現在共享經濟項目遍地開花,其實很多行業都捶胸頓足感嘆自己誕生的太早了。就像網吧,其實也能說是共享經濟——提供電腦解決大眾上網需求,並佔據他們的time和money。而如今,「共享」已經被完全玩壞了,披著「共享」的外衣卻有著各種小九九的項目層出不窮。例如以下奇葩共享:
共享空調:網友極度質疑
共享馬扎:大部分已丟失
共享雨傘:影響市容市貌
共享充電寶:定點歸還成難題
共享籃球:金融專家不看好
共享睡眠艙:存在安全隱患
共享房車:早餐車即視感
共享經濟要「賺眼球」的玩法有很多,但這些事物的存在究竟有多大意義就要另說了。實際上,不少媒體在採訪多家共享經濟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時,都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因為現在共享經濟很火,我發現這個東西還沒被共享,所以就做了。」今年2月,摩拜單車CEO胡煒煒一番「失敗了,就當是做公益吧!」的言論在創投圈內可謂引起軒然大波。而即便火了一年多,各家共享單車企業至今也沒能將自己的盈利模式說個明白。
我認為共享經濟創業都要想清楚三個問題:什麼可以共享?如何管理?怎樣贏利?
「共享」進校園,刮的是什麼風?
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廚房……最近,一股「共享」的旋風迅速席捲全國。各種五花八門的「共享xx」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衣食住行娛各個方面無孔不入。作為青年的聚集地,大學校園也開始追逐這股「共享風」。
今年6月,西南民族大學將學校50間暑期閑置的宿舍,重新設計一番,打造成了民俗風的「共享宿舍」,供來成都旅遊的背包客和暑期在成都實習的大學生使用。
據了解,「共享宿舍」是學校根據實際住宿情況,通過政府、校方和運營機構三方合作的「共享宿舍」模式。入住者可採取線上預定或者到校辦理這兩種方式入住,辦理成功之後,即可獲得學校的「一卡通」,享受食堂、體育場等一系列設施,每天的費用僅為25元,這種環境好、價格低的「共享宿舍」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目前,50間宿舍已全部住滿,供不應求。
另一邊,由湖北大學大四學生楊海北創辦的「共享廚房」也大熱起來。只需交10元的器材使用費,便可以約上小夥伴,拎著自己購買的食材,在共享廚房裡享受大家做出來的家鄉美味了。「終於擺脫了在寢室偷偷煮麵條的尷尬了」「在學校也能大家一起體驗做飯帶來的樂趣了」……共享廚房開張近3個月,目前每個月基本上都有百餘人預約使用。
事實上,校園裡的共享經濟往往讓人感到「腦洞大開」。在浙江嘉興學院梁林校區的共享籃球櫃,用微信掃碼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時1.5元。在武漢市一些高校,出現了共享洗衣機,將臟衣服丟進洗衣機,掃碼,下單,整個過程完全通過手機操作實現。而湖南大學一群大學生創業團隊,則在校園內運營「共享飲水」項目。
當社會的「共享風」蔓延到大學校園時,有支持的聲音,也有反對的意見。汕頭大學研二學生董思涵(化名)在談到「共享+校園」模式時表示,「感覺現在學校都是在濫用這些概念,其實學校本來就有很多設施就是共享的,比如圖書館、體育館這類資源,之前學校也有一些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將自己的宿舍在假期租給別人住的情況,但是,現在什麼都可以加上共享 一詞,感覺就在蹭熱點。」「我不太看好校園裡各種東西都共享。」來自華北大學的吳森(化名)說:「像廚房、宿舍之類比較私人的地方,如果變成流動式的,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現在很多東西也是打著共享的噱頭,變相做廣告。」當然,也有同學對此表示支持,「校園是年輕人的聚集地,也是創新的發源地。新事物很容易得到年輕人的接受並發展壯大,後期可以逐步推廣到全社會。」王康認為,「校園和共享理念的結合可以孕育很多創新的產品,再加上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創業平台。」
共享經濟入校園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符合共享、便捷、優惠、環保理念的共享模式才是我們需要的,一些實用性並不強,並且沒有安全保障的,我們是不會嘗試的。」王康說。湖北大學的魏羽(化名)就曾見過一些並沒有用處的「共享」模式。他告訴記者,「當時我在一些學校見到過 共享操場 ,節假日或者寒暑假時通過辦卡就可以在學校操場鍛煉。但是,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用,因為還是有很多人可以不辦卡混進去。」魏羽認為,只有一些平常使用成本比較高,又具有實用性的資源才是真正需要共享的。當「共享」接踵而來,學校也會面臨諸多問題,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杜式敏認為,高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要緊隨共享思潮的發展。「其實,這個概念在學校早就有過萌芽,只是沒有發展到今天這麼廣泛。」
我認為校園共享不完全是經濟,還帶有公益性質,但玩法與共享經濟是基本一樣的。
※謝暉:論規範分析方法
※竺效: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救濟的實體公益——環境侵權與生態損害救濟的繼承與發展
※陳迎:環境公益訴訟中的道德風險
※柯堅等: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探析——以訴權分析為視角
TAG: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