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賈誼少年得志為何壯志難酬

西漢賈誼少年得志為何壯志難酬

賈誼少年得志為何壯志難酬

作者:蘇虹

解放日報

賈誼是西漢初年年輕有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曾向漢文帝提出一系列改革政治、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受到皇帝賞識。可少年得志的賈誼,並未如願成就一番偉業。

蘇東坡在《賈誼論》中說:「夫君子之所以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意思是說,君子要想達到長遠的目標,就必須有所等待;想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就必須有所忍耐。用今天的話來概括一下,大概就是要等待時機、要耐得住寂寞。

從賈誼的生平看,他確實有些操之過急。諸呂作亂時,灌嬰聯合數十萬軍隊,與周勃等共謀,平定了諸呂。皇帝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之深可想而知。而當時的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年輕人,雖有才華,卻想讓文帝在一個早上就全部廢除舊政、改用新政,顯然是一廂情願。當自己的主張不被採納,賈誼便十分悲觀失望,最終抑鬱而死。

蘇軾認為,賈誼有卓越的才能,又適逢賢明的君主,之所以不能施展才華,根本原因在於他不能自用其才,一切都操之過急。所以,「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

個人的成長進步與世間萬物的發展一樣,都有其自身規律。在這方面,道家對宇宙自然的深度把握,似乎很難有其他理論體系可與之比肩。老子的《道德經》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中的「大器晚成」,已成為人們熟悉的一句成語。在老子看來,現象和本質是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因而,「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這與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個人事業的成敗與否也是同樣的道理。混俗和光、心不在焉自然難以成事,躁動不安、急功近利也不可能成就大事。

與賈誼相反,漢代的貢禹則是一個大器晚成者。他以經著稱,卻在仕途上不太順利,直到壯年仍仕途坎坷。後來,他乾脆棄官不做,去當了山野隱士。貢禹不但仕途不順,就是家庭生活也不盡人意,70歲的時候才生了一個兒子。

但是,到漢元帝時期,八旬長者貢禹卻出人意料地時來運轉,被征為諫議大夫。之後,他因為建議減輕因災害陷入困境的臣民負擔,以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深得讚許。皇帝不僅採納了建議,還將他提升為光祿大夫,再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為社稷重臣。

同是漢代的朱暉,也曾隱居山野。後來,漢章帝召拜其為尚書僕射,不久調任太山太守。史料記載,其所奏密章每每得到皇帝的讚賞。但有一次,因政見和皇上意見抵觸,朱暉竟主動去坐牢。3天後,皇帝下詔讓朱暉出獄。朱暉竟抗旨不從,並說:「我年已八旬,卻蒙受皇恩,能向皇上機密奏事。現在竟然意見與皇帝相左,理應以死報答皇上。」說罷,再也不出聲。

百官認為此舉不識抬舉,紛紛提出彈劾。皇帝卻被他的一席肺腑之言感動了,不久將其升為尚書令。直到九十高齡時,朱暉仍然穩坐高位。這與賈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人是在各種磨練中成熟的。有時候,一個人的成熟並不是看他會怎麼夸夸其談,而要看他怎麼做人做事。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要不斷積蓄知識,也要在崗位上多經歷一些「撓頭事」,甚至要在逆境中吃些苦頭。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杜陵邑——看似荒蕪的土堆,卻是曾經繁華的西漢富人聚居區
西漢——滕縣境內封侯國
西漢才女卓文君如何智斗小三挽回變心的丈夫司馬相如
有沒有那種今天知名度很低,卻在歷史上為中國立下大功業的人物?
他既是「建國之主」又是「亡國之君」,一朝只有一個君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