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生大學:「九一八事變」86周年,當我們談論戰爭時,在談論什麼

新生大學:「九一八事變」86周年,當我們談論戰爭時,在談論什麼

這周是「九一八事變」爆發 86 周年,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同時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在當今和平環境下或許很難想像戰爭所帶給人們的傷痛,然而書寫戰爭的作品不勝枚舉,作家們這樣做並非是歌頌戰爭,相反,他們用作品反思戰爭與人性,探究戰爭的殘酷本質。

下面將列舉一些非常經典的戰爭描寫以及相關書籍,可以讓你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戰爭。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我們離開了城市…… 大家全都出來了…… 那是1941年6月28日中午,我們斯摩棱斯克教育學院的學生聚集在印刷廠的院子中。會開了不長時間,我們就出城沿著老斯摩棱斯克大道趕往紅光鎮。

我們一邊觀察警戒,一邊分成小組前行。傍晚時分,暑熱消退,雙腿變得輕鬆起來,我們走得更快了,不能回頭也不敢回頭看…只有在停下來休息時,我們才轉頭向東方望去。

整個地平線都被淹沒在紫色光芒中,大約是四十公里開外,卻好像映紅了整個天空。很明顯,那不是十幾幢也不是一百幢房子在燃燒,是整個斯摩棱斯克都在燃燒……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斯維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超過100萬名15—30歲的蘇聯女兵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們中有醫生、護士,還有傘兵、坦克兵、重機槍手、狙擊手等。

本書真實記錄了她們親歷的那些感人淚下的故事,還有戰火中偉大的愛情。這些女兵眼裡的戰爭,與男人們的描述截然不同。這些女兵的回憶,會讓你感受到二戰中最直觀的衝擊和從未有過的強烈震撼。

《永別了,武器》

「我也知道戰爭的壞處,不過總是要使它打完的。」

「打不完的。戰爭沒有打完的。」

「有打完的。」帕西尼搖搖頭。

「戰爭不是靠打勝仗取勝的。就算我們佔領了聖迦伯烈山,那又怎麼樣?我們就是打下了卡索高原、蒙法爾科內和的里雅斯德,又怎麼樣?你今天沒看見那些遙遠的山峰嗎?你想我們能夠把那些山都搶過來嗎?這得奧軍停戰才行。有一方面必須先停戰。我們為什麼不先停呢?敵軍倘若開進義大利來,他們一呆膩就會走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土地。現在彼此都不讓步,於是戰爭就發生了。」

「你倒是位演說家。」

「我們思想。我們看書讀報。我們不是庄稼人。我們是機械師。但是即使是庄稼人,也不見得會相信戰爭的。人人都憎恨這戰爭。」

「一個國家裡有個統治階級,他們愚蠢,什麼都不懂,並且永遠不會懂得。戰爭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而且他們還藉此發財哩。」

《永別了,武器》是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於 1929 年 9 月 27 日。

海明威以自己在戰爭中的親身經歷為創作基礎,以男孩亨利參加戰爭、經歷戰爭並最終脫離戰爭作為作品的發展線索,海明威藉助亨利向世人表達了他鮮明的主題——厭戰、反戰思想。

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反映了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以及戰爭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毀滅。

《鋅皮娃娃兵》

人死的時候,完全不像電影里表現的那樣 —— 一顆子彈擊中頭部,雙手一揚,倒下去了。

實際情況是,子彈擊中頭部,腦漿四濺,中槍的人帶著腦漿奔跑,能跑上半公里,一邊跑一邊抓腦漿,這是想像不出來的,他會一直跑到斷氣為止。

與其看到他那種樣子,聽他抽泣,哀求速死,想早些擺脫痛苦,真不如讓他開槍打死自己輕鬆些,如果他身上還剩下一點氣力的話。

另一個躺著,恐懼悄悄地攥住了他的心,他的心開始打鼓,他大喊大叫……檢查一下他的脈搏,跳得正常,於是你放心了。可是腦子在等待那個人體弱衰竭……等你離開病床,這個娃娃兵已不在人世了……

《鋅皮娃娃兵》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一部非虛構作品,1979 年 12 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擊隊逐漸結成聯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軍展開了游擊戰爭。

本書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軍官、士兵、護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淚記憶,是 20 世紀紀實文學經典作品。

正如這本書所描述的,不管在什麼地方,戰爭的本質都一樣:殘忍,醜惡,摧殘人性。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親,尤其是當娃娃兵被裝到鋅皮棺材裡運回家時,母親們在墓地里講述著兒子們的事,就好像他們還活著。

《生活與命運》

醫院裡的人見她這樣平靜,聽到她提的問題,都感到吃驚。他們不知道,她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很清楚的事實,沒有意識到托里亞已經不在人世。她對兒子的感情太強烈了,以至於既成事實的威力絲毫不能動搖這種感情,所以他還繼續活著。

她已經失去理智,誰也沒看出這一點。她終於找到了托里亞。就好像老貓找到已死的小貓,又高興,又拿舌頭舔。

她的心還要經歷長時間的痛苦,直到幾年、也許幾十年之後,慢慢地、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堆起自己的墳包,在心裡清醒地感覺到永遠失去了兒子,才會在既成事實的威力面前屈服。

勞動營的士兵幹完活兒,已經走了。太陽就要落山,墳地上的膠合板投出了長長的影子。只剩柳德米拉一個人。

《生活與命運》一書的作者是瓦西里?格羅斯曼,小說圍繞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經歷,通過家族成員各自的遭際串起上百位出場人物,以及一系列交叉延伸的歷史事件。

歷史的創痛、現實的積弊、極權與戰爭雙重壓迫下人性的艱難處境,都以深刻的細節展現出來。書中對戰爭真情實況、納粹滅絕營、前蘇聯古拉格的描寫,今天看來依舊震撼人心。

《華爾街日報》評價道,「正如所有真正偉大的藝術創作,《生活與命運》令人壓抑沉痛,它毫不妥協地展示了人類所能造就的惡與他們在危難中成就的輝煌。一本偉大的書,只有一位俄羅斯人能完成的傑作。」

題圖:沫沫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微博:@新生大學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生大學 的精彩文章:

新生大學:9·11 過去 16 年了,你還在「反美」嗎?
為什麼恐懼同性戀?
你活著,才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

TAG:新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