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志江:學習前人經驗 掌握編寫規律——記辭書編寫的一些經典語言(一)

李志江:學習前人經驗 掌握編寫規律——記辭書編寫的一些經典語言(一)

辭書研究屬於辭書理論範疇,辭書編寫屬於辭書實踐範疇。辭書編寫離不開辭書研究的指導,辭書研究最終要應用於辭書編寫,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如果分得再細一點兒,在理論與實踐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層次,那就是經驗。經驗同理論一樣,也來自於實踐,也是對實踐的歸納和總結,但是還未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是理論的初級階段。有些經驗,可能已經或者正在上升為理論,一般會引起人們的重視;有些經驗,可能一時甚至長期不能上升為理論,但同樣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短短的一句話,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記錄於下面的一些有關辭書編寫的話,是我三十幾年來在編寫、修訂《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的過程中陸陸續續聽到的,看到的,說到的,印象極為深刻。其中主要是前輩老師對我的點撥,也有自己的感悟。這些話可能不過是 「老生常談」,卻句句都是經驗之談,有些話說得不失精彩,權且統稱之為經典語言。

一、辭書編輯的素質

1.好人不願干,壞人幹不了

剛到詞典室工作不久,就聽幾位老師說,編詞典是「好人不願干,壞人幹不了」。這多少有點兒自嘲的意味,但也是實情。此處所說的「好人」,是指業務水平高的人;所說的「壞人」,是指業務水平低的人,也包括業務水平不低,但過於自我,缺乏團隊精神,甚至自私的人。李榮(1)先生講:「編詞典這玩意兒,水平高的人不願干,水平低的人又幹不了。」表達就準確了。許逸民(2)先生在寫給林仲湘(3)先生的信中說:「(辭書)高才者不屑為,低能者不能為。」意思是一樣的。

高永偉(4)先生在談到辭書編輯的基本素質時,總結了以下五個方面:

dictionary-mindedness(詞典頭腦);

single-mindedness(專註);

like-mindedness(契思);

hard-working(吃苦耐勞);

sitzfleish(鐵屁股).(5)

需要稍加說明的是,這裡的 「契思」指相契合的思想,是彼此之間的共識和默契; 「鐵屁股」說得很形象,即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嘛!坐不住的,那叫「猴屁股」,或者說「屁股長了尖兒」。

2. 十項全能運動員

辭書編輯有些類似十項全能運動員,就某一方面的水平,全能運動員不如專項運動員,但全能運動員各項都要求比較好,不能有明顯的 「短板」。做學問的可以 「揚長避短」,做辭書編輯的卻 「矛盾不可迴避」。 寫文章的強調觀點鮮明尖銳,編辭書的強調注釋圓渾周到。在某種意義上,辭書編輯工作帶有很強的公益性質,要經過知識先攤平、再加厚的過程,要經過先學會整理資料,再培養主編意識的過程。長期從事這項工作,而且全身心地投入,通常會影響到自己專長或愛好的發展。

辭書編輯的知識結構很特殊,周明鑒(6)先生介紹了這樣一種說法:

「Acres wide, one inch deep.」

(幾英畝大,一英寸深)(7)

意思是說:對於辭書編輯,要求有很寬的知識面(窄了肯定不夠用),而掌握的知識只要具備一定深度就可以了(當然越深越好)。

有的專家看不起辭書編輯,我們似乎不必介意,也無須妄自菲薄。在某些方面不如他熟悉,而在其他方面又比他熟悉一些,這多少是由工作性質所決定的。同樣的一杯水,倒進試管里會顯得很高,倒進茶盤裡會顯得很淺,這得看怎麼個比法。做了辭書編輯,就要甘於平淡,勇於奉獻,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忽視學術研究。縱觀歷史,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後來成為辭書學家的比較多,而一開始就從事辭書編寫的人後來很少能夠成為語言學家。所以,多能固然好,一專很重要。年輕的辭書編輯千萬不可輕易放棄所學的專業,要善於在編輯辭書中發揮自己的學術專長。

3.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辭書編寫沒有理論指導不成,但是光說不練也不成。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應用於編寫實踐。說得好當然好,還要幹得好才行,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有些專家誤以為辭書編寫沒什麼了不起,好像有了專業背景,有了高學歷,會寫文章了就肯定能夠編詞典。可是一旦上了手,才發現真要編好並不是那麼簡單,沒有經過長期編寫的鍛煉,是很難真正領悟其中的奧妙和真諦的。辭書的基本單位是義項,一部辭書里義項成千上萬,甚至幾萬幾十萬,要把它們一一地排列得當,注釋準確,既講求理據,又曉得變通,宏觀上以簡馭繁,微觀上不憚瑣細,真得有「文武昆亂不擋」的功夫才行。結果很不容易出成績,倒很容易出紕漏,常常是費力不討好。站在這個角度,編輯辭書可以說是最難的一項編輯工作,辭書編輯 「出師」也許最慢,從上手到熟練,用心的少說也得三五年,意志不堅定的往往就半途轉行,拜拜了。辭書編輯「成活率」低的現象在科技編輯里更為突出,因為科技涉獵太廣,發展太快,拼的就是知識積累,不懂就是不懂,語感一點兒都幫不上忙。馬靜(8)先生稱「好的科技編輯屬於稀缺動物」,我是贊成的。

4.三個不懂英語的還是不懂英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固然不錯,但三個不懂英語的還是不懂英語。」這是呂叔湘(9)先生的原話 ,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語言所的一次大會上聽到的。呂先生當時講的是關於科研人員的學術修養,他認為,搞科研的人,主要指一個集體,僅憑刻苦努力、團結奮進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合理的人才結構和知識結構,否則的話難以成大器、成大事。

推而廣之,這個意見對辭書編寫隊伍的組成同樣適用。我們知道,辭書編寫是一個系統工程,編寫隊伍里需要各種類型和各種層次的人才,但不少單位卻偏偏忽視了這一點。有的單位一律聘用碩士、博士,而沒有配備專職的編務、資料人員(一般學歷較低),這樣碩士、博士也要擔負繁雜的編務、資料工作,人力上浪費不說,還不一定比專職的編務、資料人員做得好。有的單位一律錄用中文系的畢業生,而且盡量是學語言學專業的,可即便是語文辭書,也涉及許多哲社、科技方面的知識,這就不是他們的所長了。假如照貓畫虎地抄抄改改,那難免會捉襟見肘,貽笑大方。從歷屆辭書質量檢查的結果看,語文辭書的科技條目是錯誤的高發區,原因即在於此。語言所組建詞典室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編寫《現漢》始終保持著語文組、哲社組、科技組的建制,這在組織建設上使得辭書質量得到了切實的保證。

近日讀到李瑞環(10)同志的文章 ,發現裡面的一段文字與呂先生所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特摘錄在此:

「一個領導班子……必須有熟悉和擅長各方面的人才。如同一個好的樂隊,有會吹的、有會打的、有會彈的、有會拉的,還得有會指揮的,否則就不可能演奏出好的樂章。一個好的班子必須是你擅長這方面,他精通那方面,各有長短,組合在一起就成了面面都行的好班子。」(11)

附註:

* 本文曾在第七屆全國語文辭書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上宣讀,林仲湘、徐祖友等先生提出了寶貴意見,後有修改補充。謹此致謝。

(1)李榮,著名語言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代漢語詞典》主要審稿人之一。

(2)許逸民,中華書局編審。

(3)林仲湘,廣西大學教授。

(4)高永偉,復旦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副主任,副教授,《新英漢詞典》修訂主編。

(5)見高永偉「全國辭書編輯人員資格培訓班」授課講義。

(6)周明鑒,科學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編審。

(7)見周明鑒的編輯授課講義《專科詞典編纂問題》。

(8)馬靜,輕工業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中國茶葉大詞典》責任編輯。

(9)呂叔湘,著名語言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代漢語詞典》主編之一。

(10)李瑞環,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第八屆、第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席。

(11)見李瑞環《選人主要看政績》(《務實求理》(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原載《辭書研究》2011年第1期、第2期,已獲授權。

作者簡介:

李志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副編審。研究方向為辭書學、辭彙學。從事辭書資料、編寫工作40多年,主要參加了《現代漢語詞典》的編寫和修訂,《新華字典》的修訂等,撰寫辭書學論文40餘篇。社會兼職有中國辭書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 語言所網路信息化工作室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語言學 的精彩文章:

中介語、語言遷移、過度概括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四)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二)

TAG:今日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