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教育是犯罪!這個外國人的說法,你準備怎麼懟回去?

我們的教育是犯罪!這個外國人的說法,你準備怎麼懟回去?

我們是來自7座城市的10名小學生家長

在此交流科學、實用的教育經驗

歡迎加入我們

櫻桃媽:各國的教育本身就是與每個國家的國情、歷史傳統、思維模式息息相關,沒有必要全部統一,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才是正確的態度,一味妄自菲薄、宣洩憤怒情緒沒有任何作用,當然也不能狂妄自大,看不得一點批評。反省自身,當前我們的教育確實有很多問題,比如翻來覆去的題海戰術,極差的動手能力培養,欲說還休的性教育,缺失的安全教育。歡迎各位家長在文末留言討論……

文 | 果媽

1

前段時間,朋友圈開始高頻轉發一篇名為《憤然離開中國的德國助教:你們的教育是犯罪!》的文章。不得不說,標題起到了很大推波助瀾的作用,「犯罪」這個表面看起來有些用力過猛的詞,讀起來卻特別的有正義感——你看看,咱們的教育問題連外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憤然離開中國的德國助教:你們的教育是犯罪!》內容節選

他說:「中國教育失敗的另一個證明還體現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學校實行無縫對接管理,從學生進校門到出校門,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師看著,下一個老師不到,上一個老師不能離開,就像看管羊圈一樣。放學時,離學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長及形形色色的車輛,孩子到家後又是圈養在房間里做作業、吃飯、睡覺,這個循環過程一般持續15年之久,剛來中國時,小學二三年級以下的孩子有家長接送,現在就連中學生也要接送。孩子終究要離開學校離開家庭,終究要獨立生活,到那時怎麼辦?」

」中國教育是把人最珍貴的年華付之毫無意義、毫無發展價值的學習內容上,而不捨得花費一點點時間去討論和思考。記憶成了學習的唯一方法,高壓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護成了成長的唯一措施。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很內疚,我現在甚至每天起來都在請求神的寬恕。」

其實整篇讀下來後發現,令這位德國外教如此憤慨的教育問題,其實我們早就探討了很多年了。功利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奴隸式教育,愚式教育,應試教育……充斥貶義詞的命名都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無奈。

對類似題材爆款文章有印象的人應該還記得,之前同樣一篇刷曝朋友圈的文章叫《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講的是一位總是得23名的中等生的故事,而她的媽媽並不為此困擾,反而非常讚賞女兒。

讀完這篇文章的媽媽們都特別欣慰,因為家裡大多也有這麼一個成績中等,相貌中等,性格隨和,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們從文中彷彿看到了希望,恍惚間覺得自己的孩子即使成績不怎樣也是很優秀的。

所以,這類文章之所謂成為「爆款」的原因,並不是觀點多麼厲害,而是切中了「大多數」人群的心理共鳴。

2

再說迴文中提到的中國式教育問題。大概是再一次觸到了大家對中國式教育的敏感神經,只要是批判現行主流教育模式的觀念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因為無論你是已經有孩子的父母,還是仍然在讀書的學生,亦或是暫時單身尚未為人父母的白領,或早或晚終究會面對這個問題。

可遺憾的是,我們一邊憤慨的轉發,痛斥如今的教育模式坑害了孩子坑害了父母也坑害了整個社會,轉過身又馬上成了被唾棄的教育模式的擁護者。逼孩子學習做題上各種輔導班,然後對面孩子的分數感到無比的焦慮。

歷史證明,中國教育問題不是幾篇文章就能拯救了,也不是國家領導人或教育局官員下達幾個文件就能解決的。

「給學生減負」的口號由來已久,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就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網上隨便一搜,國家歷年的減負政策也不算少了——

1955年7月《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1964年5月《關於克服中小學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

1988年5月《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

1990年2月《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

1993年3月《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

2000年1月《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

2004年6月「五堅持,五不準」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2013年8月《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

……

如今,我的女兒也已經上小學了,學校依然在實行「減負」,一二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這樣的硬性規定,並不能改變現狀,家長們依然很焦慮,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練習冊把課餘時間填的滿滿的,生怕稍微鬆懈就被甩開一大截。

3

那麼,家長為什麼如此焦慮?

因,為,我,們,人,太,多!

中國雖然地大,但是中國人多啊!人一多各種連鎖效應就產生了。

人多了競爭就強了,弱肉強食,你不強就會被壓制甚至淘汰;人多了資源就不夠分,貧富差距拉大,弱者生存環境更艱難;人多了比你優秀的人也更多了,想出人頭地也就更困難了。

剛開始我們喊口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出生幾個月開始送孩子去早教班,剛開始學說話就送去學英語,幼兒園開始給孩子報各種琴棋書畫興趣班,如此急不可耐的將他們早早的推出起跑線。

後來我們發現重壓之下的孩子頻頻發生讓人惋惜的事件,家長和全社會開始意識到,十幾歲甚至七八歲的孩子還太脆弱,還承受不起這樣沉重學習壓力,於是我們又提出了「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比賽」,提倡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再往後,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玩樂中在享受無壓力的快樂童年,別人家的孩子卻在爭分奪秒奮力奔跑,發現「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又開始慌了。

越來越多像這樣矛盾而糾結的家長,企圖在一篇篇熱文里尋求答案,一時激憤之後回家看著自己的孩子,成績平平,能力平平,依然會為孩子的未來焦慮。

其實我們都明白,中國的社會背景註定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像許多歐美國家那樣,在兒童時期專註愛和人性的教育,在大自然中傾聽一聲鳥鳴,靜待一朵花開,在相對寬鬆和輕鬆的教育環境下成長。

憤慨的德國助教可以一氣之下離開中國,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只能留在這裡(當然,已經有越來越多有條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國外了)。留在中國並不是一件絕望的事,我對我們的國家還是有信心的,許多人都在為之努力,而教育問題由來已久,改變需要時間。

而類似「德國助教「這樣的熱文,被幾百萬人瀏覽轉發,卻僅僅表達了對中國教育的單純批判和泄憤,甚至連個像樣的觀點都沒有,個人認為是沒有價值的,這就如同一個員工衝進老闆辦公室對公司的制度非常不滿意卻提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一樣毫無意義。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如此大的傳播量反而會加深中國家長的焦慮情緒,真是一丁點正能量都沒有啊!

4

對於學齡孩子的教育問題,談談我個人的觀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我贊成「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觀點,但也不反對」贏在起跑線上「。起點不同,人生確實會不同,但從長遠看,起點的那點差距其實算不上什麼。

我想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樣的朋友,上學時班裡最調皮成績最差被老師嫌棄家長頭疼的孩子,往往在成年之後卻生活得特別好,甚至比有些成績優秀聽話懂事的孩子要過得更好。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一點,成績只是你人生許多標籤中的一個,它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比它更重要的標籤還要很多。

這裡像插一句題外話,我們通常認為的「生活的特別好「,也許是跟物質聯繫在一起的。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發現,跟」成績「一樣,它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沒有物質基礎大概不會活得多麼好,但只有物質肯定也活得不好。我們的生活還需要愛和信任,需要剋制和自由,需要愛人和摯友。

談論孩子教育問題的文章很多,觀點也很多。我認為,教育不是照本宣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繼承了父母的一部分基因,但不是全部。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更不是來到這個世界去替父母去完成未完成的心愿的。

對於像我女兒這樣剛剛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當然是重要,除了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小學是為將來更難的初中高中打好基礎,雖不至於施以重壓但也不能太散漫。

小學在校時間短,作業也很少,課餘時間豐富,培養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興趣班主要看孩子自己的意願,本來就是「興趣「班,沒有興趣被強制去學,不會有太大成效,還容易造成孩子抵觸情緒。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貼,說有多少人埋怨父母在小時候沒有強迫自己學一兩門特長,長大後看到周圍的人都會彈個鋼琴拉個小提琴隨手畫幅素描就覺得自己弱爆了!當初看到這個問題,我也陷入了困惑,到底該不該在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的時候逼迫他學一兩門特長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認為應該遵循孩子自己的意願為原則。一般來說,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家長如果覺得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賦,或者表現出興趣,可以加以引導,盡量在孩子自己能主動接受的前提下去學習。

總的來說,我們教育孩子,除了著眼於學習成績,替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還應該更重視培養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教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的品行和修養,教他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尊重他人,教他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交朋友……

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是多面的,立體的,塑造一個孩子,家庭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家長更篤定,孩子才能更自信。教育路上,我們都是從新手慢慢一路摸索的前進,不盲目跟從,有自己的判斷,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給我們沒有戰亂和平安定的生活,我們的孩子才能生活在陽關下。就像每個家庭都有磕磕碰碰,每個父母也不是多麼完美,我們的國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看到了,他們也看到了,並且有很多人在為之努力,讓我們看到希望。

Ps:就在剛剛在翻查這篇「德國助教「的文章的時候,發現幾個出處不同的文章鏈接都被刪除了,不知道是因為內容不實還是其他什麼原因被屏蔽了,不論怎樣,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關於中國教育正能量的文章成為朋友圈爆款,鼓勵更多像我一樣為孩子教育時常感到焦慮的家長繼續前行。

點擊文末「寫留言」,說出你的觀點

與我們分享彼此的教育智慧吧~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整理,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優品推薦

其它資料:

我們是10名小學生家長 來自7座城市

北京 香港 上海 倫敦 深圳 重慶洛杉磯

在這裡 交流科學、實用的教育經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家有個小學生 的精彩文章:

TAG:我家有個小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