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腸梗阻的原因,切勿暴飲暴食

腸梗阻的原因,切勿暴飲暴食

近些年來患上腸梗阻的人變得越來越多,而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是在告訴我們受到此種疾病折磨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專家表示要想遠離腸梗阻的傷害,我們就需要熟知它的發生病因。那麼腸梗阻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各種腸梗阻的原因

1、小腸梗阻

常見原因是疝的箝閉、粘連,其他少見的是腫瘤、異物堵塞、克羅恩病。在美國蛔蟲侵染是罕見的,但在某些熱帶國家中可見。中腸的扭轉是極少見的。在青少年和成人中腸套疊常由於腫瘤所致。嬰兒小腸梗阻常常是因為胎糞堵塞、旋轉不良腸段的扭轉、閉鎖、腸套疊引起。

2、十二指腸梗阻

常由於原發在十二指腸或胰頭的癌腫所引起。在新生兒十二指腸阻塞最常見的原因是閉鎖、扭轉、環先天性及環狀胰腺。在罕見的情況下,先天性蹼能持續到成人且可導致畸形。

3、大腸梗阻

常由腫瘤、憩室炎、扭轉和糞便嵌塞所致。腫瘤是引起腸腔阻塞的癌腫、罕見的可引起腸套疊的良性病變。梗阻性癌腫最常見於脾曲和乙狀結腸曲、憩室炎常引起乙狀結腸梗阻,扭轉最多見於乙狀結腸或盲腸。

二、急性腸梗阻有4個主要癥狀:

1、腹痛

腹痛多為陣發性絞痛。空腸或上段迴腸梗阻每3~5分鐘發作1次,迴腸末端或大腸梗阻每6~9分鐘發作1次,發作間歇期疼痛緩解、絞痛期間伴有腸鳴音亢進。腸鳴音呈高調音。有時可聞見氣過水聲。麻痹性腸梗阻可以無腹痛、高位小腸梗阻的原因絞痛可以不嚴重,中段低位腸梗阻則呈典型劇烈的絞痛,位於臍周或者是定位不確切。每次絞痛可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如果陣發性絞痛轉為持續性腹痛則應考慮已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了。

2、嘔吐

梗阻以後腸管的逆蠕動使病人發生嘔吐。嘔吐物開始為胃內容物、以後為腸內容物。高位小腸梗阻絞痛不重但嘔吐頻繁。中段或者遠端小腸梗阻嘔吐出現較晚,低位小腸梗阻嘔吐物有時呈糞便樣是由於腸內容物的滯留、細菌的過度生長分解腸內容物所致。

3、腹脹

腹脹多發生在晚期,高位小腸梗阻不如低位腸梗阻者者明顯,結腸梗阻因回盲瓣存在很少發生反流,梗阻常為閉襻性故腹脹明顯。絞窄性腸梗阻時腹部呈不對稱性膨脹,可以摸到膨大且硬的腸襻。

4、排氣停止與排便異常

腸梗阻病人一般都停止由肛門排便排氣。但是腸系膜血管栓塞與腸套疊可以排出稀便或著血性黏液。結腸腫瘤、憩室、膽石梗阻的病人也常常會有黑色大便。

三、腸梗阻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術後一周可吃半流飲食,如麵條、餛飩、小米紅棗粥、包子、麵包、蘇打餅乾、燴豆腐、清蒸

魚、燴鮮嫩菜末等。

2、容易消化促進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海帶、豬血、胡蘿蔔等水果:山楂、菠蘿、木瓜等;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

3、宜吃清淡有營養,流質的食物如米湯、菜湯、藕粉、蛋花湯、面片等;

4、宜吃加工或烹飪精細的食物以利咀嚼及消化。全蛋每周可吃2個。奶類及其製品、五穀根莖類、肉魚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宜多樣攝取,才能充分的獲得各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

5、宜吃富含蛋白質及鐵質的食品如瘦肉、魚蝦、動物血、動物肝腎、蛋黃、豆製品以及大棗、綠葉菜、芝麻醬等;

6、選用植物性油脂,多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燒、烤、鹵、燉等方式烹調,禁食肥肉、內臟、魚卵、奶油等含膽固醇極高的食物。

四、腸梗阻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宜食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以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如芹菜、黃豆芽、洋蔥等。

2、術前忌食長膳食纖維、脹氣的食物如芹菜、白菜、油菜、蘿蔔、土豆、紅薯、黃豆、蠶豆等。術後忌食油膩、粗糙、腥發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糙米、狗肉、羊肉、牛肉、熏魚等。

3、忌粗糙食物:手術後3~4天,肛門排氣後提示腸道功能開始恢復此時可給以少量流質,5~6天後可改為少渣半流質飲食。忌食雞肉、火腿、鴿肉、各種蔬菜的湯類。此物即使煮的很爛也不能操之過急。

4、禁油膩食品:即使到了第10天,機體能承受軟飯時油膩食品也不能早食,如母雞湯、肉湯、羊肉、肥肉、排骨湯、甲魚等。

5、忌食發物:即使術後拆線也應禁食狗肉、羊肉、雀肉、雀蛋,筍乾、大蔥、南瓜、牛肉、香菜、熏魚、熏肉、辣椒、韭菜、蒜苗、淡菜等。

結語:腸梗阻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的找到病症的有效擺脫方法,從而保證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上文的內容介紹就是說的引發腸梗阻的原因有哪些的講解,你是否對其掌握清楚了呢?專家提示患上此病,一定要忌食油炸食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周刊 的精彩文章:

熬夜減肥,讓你越減越肥
還在為痤瘡煩惱嗎?痤瘡飲食替你解決!
千萬別相信,木瓜葛根粉能豐胸
寶媽趕快看過來,4個月嬰兒拉稀該怎麼辦?
補鐵補血的食物,幫助改善貧血體弱

TAG:健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