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最終到底在拼什麼?這是最好的答案!

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最終到底在拼什麼?這是最好的答案!

前兩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刷爆朋友圈,作者彷彿一再強調物質條件對個人成長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起來有些沉重,但卻是真實的。

有一對失業已久的夫婦,帶著他們年幼的兒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水果攤,兒子在眾多水果中看到了價格最便宜的香蕉,請求父母為他買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貧窮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錢,仍然不夠買一根香蕉,便強行把孩子從水果攤前拉走。

孩子放聲大哭,他真的很久沒有吃過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記了香蕉的滋味兒。他一路哭著回到了家,孩子持續不斷的哭聲惹惱了父親,他動手揍了孩子一頓。然而孩子依舊在堅強地哭泣著,女人跑過來推開男人,夫妻為此吵了起來。夫妻間激烈的爭吵以及孩子喊叫著「香蕉」的哭聲讓這個男人頓時感到了悲哀。這股情緒迅速化成了仇恨,這個男人開始仇恨起他自己來,他恨自己的無能,恨自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連兒子想吃一根香蕉的願望都無法滿足。

這股情緒讓他走到了陽台上,頭也沒回縱身一躍,跳下了十多層的高樓。他的妻子尖叫著,跑下十多層的樓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里。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著他的名字,他沒有任何反應。過了一會兒,她意識到丈夫的生命已經結束,忽然變得異常安靜,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體,表情木然地走進電梯。回到家中的時候兒子仍然在為一根香蕉哭泣。

這位母親在兒子哭泣的眼睛注視下,找出來一根繩子,將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後,從容不迫地把繩子系在頂燈的鐵鉤上,將繩套套進自己的脖子後,看到兒子迷惑地看著自己,便將頭從繩圈裡伸出來,跳下凳子,走到兒子跟前,將兒子和他坐著的椅子調換一個方向,讓兒子背對自己。然後她走回來,站在凳子上,重新將繩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傷心地望著兒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盡了。孩子依然在哭泣,並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為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總能看到很多早點攤。

有一對夫妻也在擺攤,女人皮膚白凈,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讓客人自己找錢。

他們也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兒子。

我想起了那個故事,有一次問他們:「你們這樣擺攤能賺多少錢呢?每天這樣很辛苦吧?」

「辛苦沒什麼,主要是圖個希望。」女人笑笑說:「誰的生活沒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幾斤幾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腳的總是能謀生的,活人總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們也是失業人群,然而從他們的臉上,我卻看不見任何悲傷的影子。

老話說,同樣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關鍵還在於這個人本身。

有一個母親,她也很窮,靠撿破爛貼補家用,家裡揭不開鍋的時候,也曾四處找人借錢,常常受人譏諷冷落。一個周末,十三歲的兒子和母親一起撿破爛,母子倆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次陪母親外出撿破爛,兒子體會到了母親的艱辛。為了撿一個掉進臭水溝的塑料瓶子,母親不惜脫了鞋走進發黑的水裡;在一家書店前看到幾張牛皮紙,剛撿起來就被人喝斥道:「滾,叫花子!」

然而令他驚奇的是,母親對此習以為常,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倆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時候,母親拿出一個橙子,剝開,反覆擠壓幾下,然後掏出一面小鏡子,對著它把橙汁一點一點細緻地塗在臉上,看著兒子詫異的眼神,她笑著說:「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們不要緊,我們要看得起我們自己,要愛自己,要讓自己快樂。」那一刻這個孩子震驚了,他望著母親,充滿了敬佩。

後來這個男孩長大之後,繼承了母親樂觀堅強的品格,躋身成為一線演員,他叫孫紅雷。

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我們能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曾經的我也異常焦慮,眼光總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點,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的關係很僵,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很要強的一個女人。在外人眼裡看來,她的條件已經很不錯了,自己在電信系統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錯,然而她還不知足。聽人說,在懷孕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些孕友,裡面有好多女人物質條件都相當不錯,漸漸地,她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懷孕期間,她順利拿到了碩士學歷;孩子出生之後,她開始給孩子籌劃學區,花費巨資在濱湖買了第二套房子——兩套房子的月供讓原本闊綽的家庭變得拮据起來,她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晚上下了班還批發衣服,到小區門口擺攤貼補家用。

等孩子長到兩歲的時候,她把孩子送進了托班,為了接送方便,簡直是在拚命,一個月之內考取了駕照,這邊新車剛拿到,還沒有上牌照,結果一天下午,她騎電動車出了一場交通事故,送進醫院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她的閨蜜說,這樣一個女人到後來簡直如發瘋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從三歲買到了十歲,出事的頭一天,她還在整理衣櫃里的衣服念叨著:「這些夠孩子穿到十歲的。。。。。。」

這件事故讓我猛然意識到,我們對孩子的憂慮可能會毀了我們自己,甚至會波及無辜的孩子。我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們一直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而至於到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由於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而《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於全職媽媽的看法也有些偏頗。

文中提出,對於富人家庭來說,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職媽媽,甚至滿世界為了孩子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四處奔波。乍一看頗令人動容,但文章顯然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媽媽是人不是神。

全職在家的滋味兒想必很多親身經歷過的媽媽們都頗有感觸,那樣一種環境下,雖然你衣食無憂,但由於缺乏價值感,實際上滿滿的焦慮。

表面上看起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達到了一種表面的「圓滿」,生活遵循著「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哉自在,輕鬆洒脫,令人羨慕;實際上,我們本身的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從我接觸到的很多家境優越的全職媽媽級學員來看,她們更是有苦難言。表面上看全職媽媽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這是一個貧富差距明顯的時代,也是成功學泛濫的時代。

人人都在叫囂著成功,然而卻忽略了人生的多種可能性和價值。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物質帶來的便利與貧窮帶來的局限被無限放大,人們越來越忽略了富貴里的貧窮、貧窮里的尊貴。就好像同樣的貧賤夫妻,前一對夫妻面對貧困的時候被內心的情緒主宰,走上了自殺的道路;而賣早點的夫妻以及孫紅雷的媽媽,面對貧困卻有一種骨子裡的堅強與樂觀——而後者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強調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時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後卻聲名大噪。幸福不過就是通過比較產生的一種虛幻的優越感——有些人感覺自己很幸福感覺別人很可憐,多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

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更迭,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離開心理舒適區,可能會有很多不確定狀態,但或許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為那個故事裡的夫妻扼腕嘆息,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氣短。是的,這個世界多你一個也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這對夫妻能夠振作起來,當孩子吵著吃一根香蕉的時候,哪怕一起從路人那裡乞討一下,一兩塊錢的香蕉應該不是問題。或者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沒錢,但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回頭給你買上一大竄香蕉。甚至於可以和攤主講明情況,讓攤主給孩子一根香蕉,或許這都不是難事。

悲劇就在於,他們把物質的貧乏看得過重,以至於喪失了活下去的動力。

拼爹拼媽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媽自己。唯有近乎執著地致力於自我完善與心智成熟,我們才能擺脫自身的局限與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僅僅懂得柴米油鹽,只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作者:趙曉璃

文章來自公眾號:璃語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告知刪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的名義 的精彩文章:

今天,請您忘掉戲子離合,銘記國家苦難
今年最流行的教師節好文,說出了教師們的心聲……
校長組織學生們在屋頂向喜歡的人告白!,讓你感受什麼才是最熱血的青春!

TAG:教育的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