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毒蘑菇有多毒

毒蘑菇有多毒

前幾天我們幾個人一起去黑龍江省東寧縣考察中俄邊境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迹。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駐紮在那裡的日本關東軍陰差陽錯沒有得到通知,繼續負隅頑抗了11天才投降。在那裡的山上,關東軍的碉堡、戰壕和蘇軍攻打時留下的彈坑隨處可見。大雨過後,我們沿著荒草淹沒的山路前行,偶爾可以看到路邊長著野生蘑菇。人們看到野生蘑菇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它能吃嗎?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是美味,但也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有毒,甚至有致命的劇毒。有一個顏色鮮艷的蘑菇,同行的人都說它是毒蘑菇,其他顏色樸素、黯淡的,則說很可能沒毒,不過也沒有誰敢采了吃。

民間流傳著一些識別毒蘑菇的方法,其中流行最廣、最著名的一條是: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越鮮艷毒性越大。有的「科普文章」也這麼說,幾乎成了常識。這大概是從動物的警戒色引發的聯想(有毒動物往往有鮮艷的顏色,警告天敵不要吃它),可惜很容易被證偽:一些常見食用菌,例如雞油菌、紅菇、鵝蛋菌,都有鮮艷、美麗的顏色,但是它們是無毒的美味。不過,的確也有一些毒蘑菇顏色鮮艷(例如毒蠅鵝膏),這個識別方法雖然不靠譜,它讓人們不要去品嘗顏色鮮艷的蘑菇,避免被其中的毒蘑菇毒害,至少是個無害的方法。

令人擔憂的是反過來認為顏色樸素的蘑菇就沒有毒。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為相信了這條「樸素定律」而中毒身亡。全世界範圍內因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的案例,95%是因為吃了鵝膏菌屬的毒蘑菇導致的。鵝膏菌屬包括了大約600種蘑菇,其中有一些可食用,但也有很多不可食用、有毒乃至有劇毒。其中最著名的是毒鵝膏,是大約一半的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事件的罪魁禍首。毒鵝膏原產歐洲,隨著木材的運輸傳遍了世界。毒鵝膏是否已傳入了中國還有爭議,在中國導致中毒身亡的,主要是另兩種鵝膏菌:灰花紋鵝膏和致命鵝膏。這三種鵝膏菌是目前為止已知毒性最強的鵝膏菌,吃一朵蘑菇即可致命。它們都長得很樸素,毒鵝膏是灰褐色的,致命鵝膏是白色的,灰花紋鵝膏是暗灰色的,和某些可食用的蘑菇很像。

毒鵝膏的恐怖在於,據吃過的人說,它們味道鮮美,吃的時候不會覺得有異樣。吃完了短時間內身體也不會有任何不適。要過十幾個小時甚至一天後才開始出現中毒癥狀,最初只是一些消化道癥狀,例如噁心、嘔吐、腹瀉。更迷惑人的是,兩、三天後,這些中毒癥狀就會消失,讓人以為已病癒,而其實它對身體器官的致命攻擊才剛剛開始。最終會導致肝衰竭,有時同時導致腎衰竭,中毒6~16天後死亡。

毒鵝膏的這種特性,讓它成了投毒的理想工具,因為等到毒發時投毒者已經離開了犯罪現場,不容易被抓獲,而且因為進食已久,催吐、洗胃的解毒方法都沒用了。西方歷史上一些皇帝、教皇、國王的死,都傳說與毒鵝膏有關。公元54年,羅馬皇帝克勞迪亞斯吃了一盤蘑菇後,過了12小時突然死亡,據信就是由於他的第四任妻子阿格麗品娜在其中偷偷摻了鵝膏蕈導致,使她與前夫生的兒子尼祿得以繼位。不過克勞迪亞斯死得太快,有人認為可能還被摻入了別的毒素。公元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六世在吃了一餐蘑菇後發病,十天後死亡,其病程倒是符合毒鵝膏的特徵。查爾斯六世之死引發了奧地利繼承權戰爭,伏爾泰曾評論說:「這一盤蘑菇改變了歐洲的命運。」

毒鵝膏的毒素主要來自鵝膏蕈鹼,它能夠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控制著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RNA的轉錄過程,其活性被抑制的話,遺傳信息沒法轉錄,蛋白質也就沒法合成,細胞就會死亡。這個生理過程是體內每個細胞都會有的,因此鵝膏蕈鹼對每一種細胞、進而每一種器官都會有毒性,之所以會發生肝衰竭,是因為肝臟是人體解毒的第一道防線,不幸的是肝臟對鵝膏蕈鹼無能為力,反而首先受到其害。鵝膏蕈鹼抑制RNA聚合酶活性的性質,讓它成為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理想工具。我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和鵝膏蕈鹼打交道,因為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遺傳信息的轉錄機制。鵝膏蕈鹼是從毒鵝膏提取的,毒鵝膏只能從野外採集,因此鵝膏蕈鹼價格極其昂貴,每克售價十幾萬美元。

民間流傳的其他識別毒蘑菇的方法,例如說被蟲子咬過的蘑菇沒有毒、毒蘑菇會讓米飯變色、毒蘑菇會讓銀器變黑、毒蘑菇生長在陰濕骯髒的地帶而可食用蘑菇長在草地上或樹上等等,都不靠譜。民間還流傳說長時間煮能消除毒蘑菇毒性、大蒜能解毒蘑菇毒性,也都不靠譜。正是這些不靠譜的毒蘑菇識別、解毒方法導致了誤食毒蘑菇中毒。識別毒蘑菇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做物種鑒定,而由於有的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長得太像,即使是專家有時也會誤判。所以最保險的方法,是不要吃任何野生蘑菇。

2014.6.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舟子 的精彩文章:

「治未病」也要靠科學
如果被阿貓阿狗給咬了
答記者問:紙質閱讀還有未來嗎?
打著高科技招牌的復活幻想
為什麼轉基因?——轉基因科普講座之二

TAG:方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