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價相當於一艘航母的它,為何選擇「自毀」來終結自己的使命?

身價相當於一艘航母的它,為何選擇「自毀」來終結自己的使命?

話說,有一個總部設在巴黎的委員會,工作比較輕鬆,每兩年才開一次會,會議地點也不固定,比如2006年是中國的北京,2016年是土耳其,但由於土耳其政變,取消了--【這】就是"空間研究委員會",簡稱COSPAR。

委員會1958年建立時任務還比較單一,但後來,他們"管"得越來越寬,連地球以外的那些行星,他們也要插上了一腳。

他們在地球上的那些高大上的任務咱們就不說了,只說他們在地球以外的一個任務--避免星際污染,而他們的法律依據是《外層空間條約》第九條!是的,你沒有看錯!

NASA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暴露實驗顯示,已知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孢子能夠在空間環境中生存多年,即使沒有空氣或水,即使有很強的太空輻射--它們是地球上真正的小強。

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以外的那些天體,確切地說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免受地球微生物的污染,空間研究委員會依據天體上的化學組成和可能的生命特徵,以及探測器的任務類型(飛掠、繞軌或著陸),將行星保護分成了5大類。

第一類是,人類對目標天體是否有生命毫無興趣,比如太陽、水星……,因此不會施加行星保護的要求,基本上屬於你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那種,只要你夠強。

第二類是,天體上的化學組成或與生命有關,然而,航天器攜帶的污染物只有在非常低的概率下才可能會損害人類未來的探索。比如木星、金星和彗星等探索任務。

第三類是,冰冷的衛星,地下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也有可能有生命。執行任務的探測器在組裝和測試期間得使用潔凈室,潔凈室級別為100,000級。

第四類是,被探測天體極有可能有生命,比如火星,已被證實火星上面含有水。執行任務的探測器在組裝和測試期間必須使用潔凈室,潔凈室的級別在100,000級以上。

…………卡西尼號發射前,空間研究委員會把它的任務評為第二類,因為那時人們認為,土星上的衛星,土衛六表面是零下179.5°C的低溫,很難具有生命。

但是,1997年10月15日發射的卡西尼號,經過大約7年時間飛到土星,並在土星周圍探測了十幾年後,科學家們的看法不斷刷新。NASA總部科學理事會副主管托馬斯認為,土衛六是我們已知的,除地球和火星外,或存在生命的地方。

土衛六有大氣層,其平流層中98.4%為氮氣,1.4%為甲烷,剩下的是氫氣。英國倫敦大學根據卡西尼多年探測到的數據,繪製了土衛六一個可能的內部結構圖。

除了土衛六,還有神奇的土衛二,這顆星球因為表面覆蓋著水(冰),使其成為太陽系內最能反射陽光的天體。

2005年,卡西尼號在土衛二南極發現了一個驚人現象,這傢伙竟然會不時地玩噴射(火山),而噴射物是水汽和冰的混合物!

這證明土衛二的冰蓋下有熱源。

2014年,NASA宣布,卡西尼號發現了土衛二南極地底存在液態水海洋的證據,海洋厚度約為10公里。如此厚的海洋,誰知道那下面會遊盪著什麼怪物?

雖然卡西尼號升空前已經被滅過菌,但要求不嚴,你懂的。可是現在,上升到了第四類!

圖為探測火星的海盜號著陸器的滅菌過程。圖片來自NASA

探測器發射前要滅菌,這是一個必要的步驟,

而執行第四類任務的探測器,對於滅菌有著更高的要求,探測器在組裝和測試期間得使用的潔凈室,級別更高!

NASA的潔凈室,圖片來自NASA。

試想一下,假如任卡西尼號能源耗盡並在土星周圍飄搖上百年,那麼,它就有可能一頭栽進土衛六或土衛二的懷抱,那時,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如果在土衛二的地下海洋中繁殖起來……

更大的問題是,後代子孫若派人登陸土衛二,並在上面發現生命,這時,你敢保證那些微小的生命就是土衛二上的原住居民嗎?完全無法保證。

不少人認為,這實在是杞人憂天,多此一舉。

然而並非如此,因為它跟一個全人類最關心的問題息息相關,這就是:

茫茫宇宙,是不是只有地球擁有生命?

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天文學問題,但從另一個層面上,你完全可以將其看成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

莎士比亞有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而有沒有外星生命,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解析溫帶本竹子分支系統發育關係
「蛟龍」迎來專用母船,深水潛水器為何能潛入海底?
為什麼高速公路上沒有路燈?今天才明白
純凈水「刮骨」,水垢才是寶?你的三觀又被顛覆了!
86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