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中國製造讓挪威花樣養魚

其實上述說法只是調侃,中國製造走出去,為挪威建造深海養魚場是利益共贏的必然選擇。

目前在全球船舶製造進入低谷的情況下,中國海工企業需要更多考慮創新驅動,將海洋裝備技術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中並引領相關行業的走向。

而挪威的海水養殖業恰好就是一個好的突破口。

傳統的海水養殖通常採用網箱養殖的方式,即使三文魚養殖大國挪威也不例外。這種簡易網箱,大量集中於港灣內,大規模養殖會使得養殖密度高于海區的環境容量,不利於海洋生態穩定,同時網箱上的網衣容易附著寄生生物,污染養殖環境,降低養殖魚品質。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傳統海水養殖場)

若進行外港深海養殖則進一步增加了漁民對於網箱的維護成本,而且現有深水養殖網箱規格小、機械自動化配套設施匱乏、抵禦風浪能力差,當遇到海洋災害時無法有效保障漁民利益。

因此為了實現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大規模養殖,就需要全新的養殖神器。

這是一個造價4.2億的「魚缸」

2017年6月17日中國交付挪威三文魚養殖巨頭使用的深海漁場——「海洋漁場1號」是世界上首座半潛式的深海漁場,其結構設計上與傳統網箱式結構有著天壤之別。

該漁場直徑110米,總高69米,空船重量7693噸,容量25萬立方米,相當於200個標準游泳池;外層網衣面積3.5萬平方米,相當於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其覆蓋的水體,相當於400個普通近海網箱所覆蓋的水體。

這個養魚場單套造價4.2億元,使用年限25年,一次可實現養魚量150萬條。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海洋漁場1號」半潛式深海漁場)

該漁場在結構上分為3個部分,最下面是由7個浮筒組成的浮筒群。由它們提供不同大小的浮力。中間則是漁場的核心養殖框架結構,其主體是一個由12邊形全鋼結構組成的「巨籠」。上面的白色建築物是為工作人員準備的工作生活區域,可提供7位工作人員的居住生活空間。

類似於其他半潛式海上平台,該養殖場的整體升降由浮筒內的壓載設施決定,壓載艙上部設有排氣孔、透氣孔及液位檢測裝置,通過空氣壓縮裝置來調節壓載艙內的氣壓及水位,從而決定浮筒所能提供浮力的大小,使得半潛式漁場可以在8.8米到43米的吃水範圍內,自由地調整浮態。

三文魚有了它,連鯊魚都不怕

在調整高度時,需要各個浮筒提供均勻的浮力,從而保證整個平台的姿態平穩。需要注意的是,該漁場沒有自主移動的動力設施,需要其他船隻拖曳至指定工作區域,當漁場進行養殖時處於半潛狀態,由漁場自身重力以及浮筒提供的浮力共同保證漁場的平穩,該漁場可抗12級颱風,平穩性遠遠高於傳統的養殖網箱。

這個「巨籠」採用的多邊形框架由多跟立柱組成,各個立柱之間通過支撐件進行連接,在多邊形框架上還覆蓋兩層漁網,將養殖的三文魚困在籠中。傳統的網箱結構中的圍網在深海中由於無法定型而過於柔軟,容易被海浪或者野生魚類撕破導致損失。

而「海洋漁場1號」的巨籠里一次可以養殖150萬條三文魚,如果出現漁網破裂的情況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因此特製的外層漁網裡的骨材能夠提供10噸的預張解力,從而使它繃緊,能承受更大的衝擊力,這兩層漁網組合起來甚至可以有效抵抗鯊魚的撞擊,使深海養殖更加安全。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海洋漁場1號」覆蓋的漁網)

高精度安裝,絕對的技術活

多邊形框架構成的巨籠型結構安全穩固。雖然這種網架複式結構在陸地上的各種大型機械裝備中十分常見,但在海洋裝備中絕對是首創。

傳統的海洋裝備如大船、鑽井平台等主要的目的是運輸和承載,通常採用封閉式結構。而海水養殖則需要建造一個通透的籠子,這就是「海洋漁場1號」和傳統海洋裝備的巨大區別,而這種結構的應用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次。

高達六七十米的大型網架結構的安裝焊接工作在製造過程中尤為關鍵,因為要將「巨籠」放入深海而且還能抵禦12級的颱風,這需要最終製造出來的結構和設計方案之間不能存在絲毫偏差,否則在使用年限內框架就容易出現形變,影響正常使用。高精度的安裝工作是建造過程中的巨大難題,而且由於這種漁場結構屬於首創,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沒有其他有相同技術需求的裝備,因此在設計製造過程中無任何先例可循,只能通過不斷摸索和嘗試來完成這樣的挑戰。

由於是世界首創,這個漁場在建造過程中還提出了許多行業內前所未有的設計,比如在籠中配備了一扇用於清潔漁網、驅趕魚群的360度全向旋轉門,這種巨大的活動機構的旋轉必須滿足平面度的要求,不能和「巨籠」框架及漁網產生刮擦,這就需要幾十米高的需安裝門需要滿足毫米級的安裝精度。

真正的智能養殖,150萬條魚只需7個人

除了巨大的網籠,這個漁場中更為核心的技術手段就隱藏在頂部白色的操作平台中。利用鋼結構主體框架中布置的2萬多個感測器、100餘台水上水下監控設備以及100餘個生物光源,可以準確監測感知三文魚的生長狀況,進而實現全自動的餵養及清潔工作,最多只需7個操作人員,就能養150萬條三文魚,大大減低了養殖過程的人力成本。

中國製造價值4.2億元魚缸 一次養魚150萬條 吃貨再也不愁啦

(「海洋漁場1號」中的生物光源)

根據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所採納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技術體系,傳統的海水養殖過程中,漁場需要通過人工記錄的方式記錄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信息如海水中氧氣濃度、溫度、酸鹼度、水質等。這些控制點信息都需要進行周期記錄從而對後續養殖過程進行調控。但這種周期性記錄不僅人工作業量繁多、容易出錯,而且各關鍵控制點的數據未能及時處理還會影響後續的調控。

智能的深水漁場則通過分散式的感測器測量各種關鍵控制點信息,這些信息實時準確傳輸給中央管理系統,管理系統可以利用人工神經網路等先進的技術分析手段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建模,並做出相應的決策。這樣就不是人而是計算機在養魚,漁場中的工作人只需要進行一些輔助性工作即可。這樣的養殖方式無疑是高效且科學合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流 的精彩文章:

紅箭10導彈性能優越,可對空擊落戰機,對地擊毀坦克
中國直19頂個球,電子戰能力超越美國長弓阿帕奇
中資收購萊迪思 特朗普:否決!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東亞四大邪術」之P圖邪術是怎麼煉成的
蘋果最先應用全面屏和人工智慧模塊?小米和華為比蘋果更早使用了

TAG: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