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人最會玩的調調

宋人最會玩的調調

點茶是宋代的獨特飲茶方式,其特點就是要將碾細的茶粉用沸水沖點攪拌,形成豐富泡沫。由於點茶技法有特定要求,不同點茶高手形成的泡沫效果不同,具有可比性,深得文人雅士喜好,廣泛用於鬥茶和各種娛樂活動中。

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畫的《鬥茶圖》

據蔡襄《茶錄》記載,宋代建安民間流行鬥茶,此風氣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貴胄、文人士夫階層及禪門僧侶間,形成了宋代這種獨特的茶文化現象,可以說宋人玩到了極致,由此,產生許多高手。

點茶三昧手最早源於古人對點茶高手南屏謙師的讚譽。凈慈寺謙師點茶,技法嫻熟高超,不少詩人對謙師倍加讚譽。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時,西湖南山凈慈寺的南屏謙師親自為他點茶。蘇東坡欣賞了謙師高超的點茶技法,品飲了謙師親手點的茶湯,果真非同一般。於是當場做詩一首,題名《送南屏謙師》: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液今安有。

先王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在詩的「序」中,蘇東坡還說:「南屏謙師妙手茶事,自雲,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言傳學到者。」其實,蘇東坡不但知茶理,懂茶功,還是一位點茶高手。事隔幾年之後,蘇東坡又作《又贈老謙》詩:

瀉湯舊得茶三昧,覓句近窺詩一斑。

清夜漫漫困披覽,齋腸那得許慳頑。

前兩句成為成語「得其三昧」出典處,而「三昧手」就成了點茶技藝高超的代名詞。對這一點茶典故,歷代多有記載。明代韓奕有詩句亦云:欲試點茶三昧手,上山親汲雲間泉。

《攆茶圖》南宋劉松年繪?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是南宋劉松年繪製的《攆茶圖》,以工筆白描的手法,細緻描繪了宋代點茶的具體過程。畫幅左側共兩人,一人跨坐於一方矮几上,頭戴噗帽,身著長衫,腳登麻鞋,正在轉動石磨磨茶,神態專註,動作舒緩,顯然是箇中好手;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掃除茶末的。另一人佇立茶案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風爐、茶釜,右手邊是貯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籮子、貯茶盒等用器。

此錘紋注水壺即《攆茶圖》和《鬥茶圖》中的湯瓶,是唐宋時期「點茶」、「鬥茶」專用的長流執壺經典樣式,侈口束頸,深腹圈足。壺肩部一側置長曲流,口圓小而峻削,有利於「湯力緊而發速有節」,另一側用薄銀片曲成環狀把手。整體造型古樸大氣,簡潔優雅,壺身滿飾細密小錘紋,力道均實,規整有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蟠龍工藝 的精彩文章:

周代青銅器紋飾

TAG:蟠龍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