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勿冰齒,熱不灼唇」的重要意義!

「寒勿冰齒,熱不灼唇」的重要意義!

「寒勿冰齒,熱不灼唇」是我們民間流傳的諺語,其源自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

意思是說,食物進口時應保持適宜的溫度,熱的食物不能燙嘴唇,冷的食物不要冰得牙齒酸痛。

其目的是告誡人們要注意飲食的寒溫適中,飲食過燙過涼都會損傷脾胃,影響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甚至會誘發多種疾病,所以需要人們引以重視,而能做到「寒勿冰齒,熱不灼唇」,就能益胃養脾,顧護脾胃。

一、

「寒勿冰齒」

如果進食冷的食物,牙齒都被凍得酸痛了,那麼食物的寒冷對胃腸刺激更大了,消化道內的溫度會急劇下降,胃腸血管迅速收縮痙攣,血流減少,從而使生理功能失調,影響飲食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胃腸道由於受到寒冷刺激,會蠕動失控,日久會誘發慢性胃痛、腹痛、腹瀉及營養不良等。

「寒勿冰齒」是不要傷胃陽

那麼傷了胃陽會出現哪些病症?

寒性凝滯收引,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進食冰冷的食物會直接損傷胃陽,胃陽虛則寒,降納失職,受納和消化水谷功能減弱,會出現飲食不消化,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或久瀉久痢,畏寒肢冷等病症。

胃陽不足,虛寒內生,寒凝氣機,故胃脘冷痛;性屬虛寒,故其痛綿綿不已,時作時止,喜溫喜按,食後、按壓、得溫均可使病情緩解;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水谷不化,胃氣上逆,則食少,嘔吐清水或夾不消化食物;陽氣虛弱,全身失於溫養,則畏寒肢冷,體倦乏力。

二、

「熱無灼唇」

用嘴唇來衡量我們進食的熱度,是因為嘴唇要比舌頭、口腔更為敏感、耐受,更能判斷食物的溫度是否適宜進食。進食過熱的食物不僅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損傷脾胃,更會直接灼傷消化道黏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口腔唾液酶存在的最佳溫度是37℃,吃過熱的食物會破壞它,不利於消化,引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等。另外,食道黏膜非常嬌嫩,最高耐受50~60℃食物,過熱就會損傷黏膜,久而久之誘發癌變,尤其是進食過熱食物被認為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誘因,而最佳進食溫度為35~45℃。

「熱勿灼唇」是不要傷胃陰

那麼傷了胃陰會出現哪些病症?

火熱之邪易耗傷人體陰液,進食過熱的食物,導致熱盛傷津,損耗胃的陰液,而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谷化生而來的,過熱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影響胃津的生成,加重胃陰虛,出現唇燥口乾,喜飲,胃脘嘈雜不適,飢不欲食,飲食減少,或飲食哽咽難下,大便乾結,小便短少,甚則出現乾嘔呃逆等病症。

胃喜潤而惡燥,以降為順。胃陰不足,虛熱內生,熱郁於胃,氣失和降,則胃脘隱痛而有灼熱感,嘈雜不舒,痞脹不適;胃中虛熱擾動,消食較快,則有飢餓感,而胃陰失滋,納化遲滯,則飢不欲食或飲食哽咽難下;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可見乾嘔、呃逆;胃陰虧虛,陰津不能上滋,則口燥咽干;不能下潤腸道,則大便乾結;小便短少。

三、

如何做到「寒勿冰齒,熱不灼唇

1.不食過寒涼的食物,而如果食過涼食物,先要在嘴唇含化一些,溫化一些,因為脾胃易被寒濕之邪困擾,暖食對它最有益。

2.不食過熱食物,若食過熱食物,先要用嘴唇探試一下,因為嘴唇最敏感,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熱,但不覺得燙口,也不覺得涼,就是最適合的溫度,要待食物溫度適宜時再進食。

3.進食宜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樣進食,能保證食物入胃前不至過涼或過熱,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穩定情緒,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

4.進食時,應該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注意食物的寒熱適中。進食專心致志,既可品嘗食物的味道,又有助於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識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雜合進食,做到「合理調配」。同時,也可增進食慾。

結語

《內經》對食物的要求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靈樞?師傳》),否則,「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靈樞?小針解》)。

關於飲食過寒過熱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內經》還進行了舉例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指出飲食寒熱主要傷人六腑。具體而言,六腑中又以胃腸首當其衝,飲食過冷則易傷胃陽,過熱則易傷胃陰。

因此,飲食的溫度應該根據季節和環境溫度適當調整,以適合人體溫度為宜,即所謂「熱無灼唇,寒無冰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味齋醫話 的精彩文章:

什麼穴能化瘀

TAG:五味齋醫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