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就為了面子,中國賠上百年國運,還養了「白眼狼」屠戮中國百姓

就為了面子,中國賠上百年國運,還養了「白眼狼」屠戮中國百姓

古中國是東方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處於巔峰,令人仰慕,在古中國,周圍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而中國也沒讓它們失望,每次都給予它們很多物質上的援助。

但這些國家並不感恩,在它們強大之後,時刻不忘踐踏中國,甚至屠戮中國百姓,是典型的白眼狼。今天我們講的這個國家,不是日本,也不是越南,而是比它們還白眼狼的一個國家,因為我們曾經對它真是非常地好,這個國家就是朝鮮。

這個國家似乎對曾經欺負它們的日本有深厚的感情,曾經日本侵華,朝鮮出了很多人支援他們,抗戰結束後朝鮮士兵號啕大哭,說自己要為天皇而死,然後紛紛跪地自殺。這段真實的歷史事件,曾讓接管日本的美國麥克阿瑟很無語,他不明白朝鮮怎麼突然也跟日本一樣,跟人間地獄似的。

有人說,朝鮮被日本武士道精神洗腦了,但這並不是問題的本質,本質是這個國家是典型的吃裡扒外,它跟日本有共同的屬性——硬的怕,軟的欺,強者就是真理。

在侵華日本隊伍中,日軍佔了三分之二,朝鮮兵佔了三分之一,說明朝鮮兵對中國百姓也犯下了跟日本兵同等的罪行。

那麼中國對朝鮮到底怎麼樣呢?在兩大重要戰役中,朝鮮是如何看待中國和日本的,它的態度是什麼?

一、萬曆朝鮮戰爭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佔領朝鮮國都,然後朝鮮急了,哭著跑去找宗主國,當時中國處於明朝萬曆年間,各方面實力還是不錯的。

政府花了銀子,出了人力,讓優秀的將領李如松率領四萬精兵援助朝鮮。要知道中國並不是那麼富,那麼閑,每年國庫的銀子都是有數的,用來幹什麼也都安排好了,突然多出的戰爭款項,只怕要從老百姓身上拔羊毛了。對中國國運也是壓制,畢竟沒有一隻羊喜歡你老薅它羊毛,薅煩了他們是要反抗的。

就在明朝「省口待客」,體現一個大國的責任心時,也確實做到了讓日本潰敗,解救朝鮮的危局時,朝鮮並沒對明朝多感激。

日本第一次兵敗後,馬上找明朝議和,議和開始比較順利,後來日本反悔了,這期間朝鮮的一個將軍還因此下獄,因為日本羅織罪名構陷朝鮮的將軍。

此時豐臣秀吉還沒死,日本野心也沒死,1597年戰爭再次爆發,日本集結14萬大軍,企圖一舉將朝鮮變成日本的一部分,此時明朝政府再次集結四萬大軍趕到朝鮮當主力,之後又陸續派了精銳力量足足有三萬之多!最終豐臣秀吉去世,明朝和朝鮮完勝,到之後朝鮮怎麼樣呢?仍然是不感激。

當第一次朝鮮戰爭結束的時候,日本的議和條件是很過分的,他們想迎娶我們大明的公主,這個要求堅持是異想天開。第二,他們要求向明朝納貢。這個要求體現了小日本的奴才心理。

第三,他們希望明朝和他們均分朝鮮,這讓明朝很氣憤,明朝覺得朝鮮是我們的屬國,瓜分了朝鮮,這怎麼能夠?在朝鮮百姓心裡,大明豈不是不仁不義?不如日本撤兵吧,這樣對大家都好。

明朝的想法也是為了大國的聲譽,但未免束手束腳,筆者認為明朝對於面子、名聲過於看重,會錯失很多機會,比如滅掉日本的機會,吞併藩屬國的機會。可日本的均分,也是堅決不能答應的,因為小日本它沒資格。手下敗將尚且如此猖狂,那麼當它得志的時候,還不得置我們於死地?

二、朝鮮壬午兵變

朝鮮的壬午兵變起因於俸祿問題,是朝鮮武衛營因為一年沒拿俸祿而激起的嘩變,他們的逆反心越來越重,後來聚眾起義,以至於聲勢浩大,導致日本有隙可乘。說起來朝鮮是先襲擊駐紮在朝鮮的清朝軍隊,然後日本直接對朝鮮開戰。

為什麼呢?

為了以朝鮮作為進攻中國的跳板。所以日本抓住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而清政府派兵介入是因為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一直以來關係都不錯,中國有義務幫朝鮮擺平一切事。當然也有少數國內聰明人認為,日本目的在中國而不在朝鮮,清政府聽了他們的話,也派兵鎮壓內亂。

當時清國已經漸漸疲軟,甚至無力抵擋日本,幫助朝鮮也是勉為其難,由此可見中國對朝鮮一直蠻好的。

侵華期間朝鮮幫了日本大忙,僅僅在東北地區朝鮮籍的士兵就有三十八萬,全國來講,日本有一百六十萬,朝鮮有一百萬,而朝鮮士兵在入侵南京的時候,幾乎是帶頭衝進去的。據說,對婦女施以暴力的就是朝鮮籍的士兵。

二鬼子比日軍還要殘忍,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讓我們更沒想到的是,戰爭結束後,十二萬朝鮮籍士兵和民眾,為日本殉葬,比日本看起來好像更為傷心和自責。

在明清兩代,中國不惜犧牲國運也要幫助朝鮮,朝鮮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做了侵略中國的劊子手,真令人不寒而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PK崇禎:一個老謀深算崛起,一個剛愎自用亡國
《明史》在抹黑明朝?真相打了無數人的臉!
青州旅遊十景,起源於明朝,沒看過5個的怎麼好意思說來過青州
明朝最幸運的狀元,因為名字太仁義,就被朱棣點為狀元!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