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的事兒,大英博物館又惹新麻煩
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聲稱,他們「必須避免使用太多」亞洲名稱,因為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知識混淆。
最近Twitter上發起了#諮詢策展人#的話題,並邀請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公眾所提問題進行回答。悉尼應用藝術與科學博物館提出「如何為更廣泛人群設計可閱讀的展覽說明牌和信息?」,對此,大英博物館的官方帳號回答道:「策展人會根據其專業知識對說明牌進行編寫,再由我們的解釋部門進行調整。我們致力於讓公眾理解,包括16歲的孩子。但有時紛繁的亞洲名稱可能令人困惑,所以我們必須小心,並避免使用太多。」
這條內容由亞洲部的保管員所寫,一時激起網友的熱議,其中不乏大量憤怒的留言:
ravenwolf681分鐘前
對於我們這些擁有亞洲名字的人,特別是孩子們,你覺得這麼說合適嗎?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Jillian1分鐘前
天啦嚕!讓誰困惑?你的白人觀眾?你覺得你們盜走的歷史還不夠多嗎?
Amanda Lillywhite1分鐘前
難道沒有更長的說明牌?還有,博物館裡類似觸摸屏、語音導覽這些科技說明手段,都是閑置的嗎?這些都不能詳細介紹這些亞洲名稱嗎?不要把責任推給16歲的孩子,好嗎?
大英博物館試圖向網友澄清這些言論,表示:「我們常常受到標籤長度的限制。在不同的亞洲語言中,同一朝代和神都有著不同的名字。而我們則更想關注故事本身。」並舉例說明「佛教的菩薩,在印度被稱為Avalokitesvara,在中國被稱為觀音,在韓國被稱為Kwanum,在日本被稱為Kannon。」
然而,一些網友顯然對這個回應並不滿意:
Ashley Borges1分鐘前
不!除了故事本身,我對同一件展品的不同名稱有著同樣的興趣。
Bisha K Ali1分鐘前
親,你這是生拉硬扯吧
但依然有一些網友再為大英博物館的言論做出辯護:
Anthoy Bonnici1分鐘前
這似乎是一個完全明智的做法。大英博物館是想通過故事以吸引大家去了解其他文化,這樣沒錯啊
Sonja Greer1分鐘前
公平地說,製作展覽或標籤所遇到的限制超乎你們的想像。
參與制作博物館信息內容的工作人員也加入到這場討論之中,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這一過程:
Andrew Garvey
15分鐘前:
如此之多的人們跳出來指責這條言辭不當的微博內容,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Andrew Garvey
15分鐘前:
他們對於如何提高說明牌的可讀性、清晰度以及直接性一無所知……
Andrew Garvey
13分鐘前:
他們對於如何提高說明牌的可讀性、清晰度以及直接性一無所知……
Andrew Garvey
12分鐘前:
我知道,觀眾在說明牌和文本標牌上所能吸收的知識有限。我一直為展覽撰寫和編輯文字說明……
Andrew Garvey
11分鐘前:
這種權衡是一種常態,補充資源和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
Wade Jones
11分鐘前:
像我之前的展覽項目,我策划了一場關於石制頭像的展覽。準備好幾份草稿以便更好地表達主旨。
Andrew Garvey
11分鐘前:
是的!展覽的文字內容真的超難寫!太多潛在觀眾,太多限制!
隨著越來越多的紛爭出現,大英博物館在其Twitter帳戶上展開進一步說明:
我們對自己所作出的冒犯行為感到非常抱歉。Jane回答了關於「我們如何為更廣泛的大眾提供更具有可讀性的展品說明文字」。展品說明牌上的文字是有限的,我們試圖在這有限的文字內,儘可能地講述展品背後的故事以及「這是什麼」「來自哪裡」等這些重要信息。我們並非總能在說明牌上反映不同語言與文化下,相同內容(如時期、規則、神明)的不同名稱。觀眾們可以在我們的公眾項目——語音導覽、講座、展覽、研究項目以及學校課程等,探索更有深度的內容。
編者按:
此次大英博物館說明牌事件在表達語言上確實存在歧義,但同時為公眾了解說明牌提供了一個契機,也為博物館的說明牌撰寫提供來自公眾的思考。如今,觀眾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信息羅列,而需要更為生動有趣的語言和更為多元化的內容,從而吸引、啟發他們。這就需要博物館在說明牌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嘗試和調整,比如運用新技術豐富說明內容,轉變說明風格讓展覽語言更有「溫度」。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積極主動為公眾道歉、解釋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些許無解,為其贏回一些好感。尤其是對比之前國內「在博物館拍照都很傻」這樣的言論,大英博物館的此次危機處理,也顯示出其對於公眾反應的重視以及快速反應。
當然,作為面向公眾的博物館,其遣詞用句,還是謹慎為好!
來源The Guardian
編輯/翻譯:大偵探


※臨時展覽選題如何影響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換種方式打開,博物館也能破除愚昧
※絲路故事:一個低調而神秘的驛站
※共享時代:共享的不只單車,還有藏品信息資源!
※邂逅:「甲骨文」與「亡靈書」
TAG:弘博網 |